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肺气虚导致大便便秘

肺气虚导致大便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脾肾虚寒”四大类所引起。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这两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相得益彰、相互影响”。如肺气正常宣肃,则大肠传导有节,若肺气失于肃降,津液则不能下达,或肺气虚弱,推动大便无力,大便就会运行困难或秘结,中医把这种称为:气秘。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什么是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肺脏的功能减弱,治节无权,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卫外不固等临床表现的概称。本证多由秉赋不足,积劳内伤,或久病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色白神疲,舌肿质淡苔白,脉虚弱”。肺气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有所区别,必须加以辨析:

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常以“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语声低微,疲乏无力,面色㿠白,自汗”为特点,此由肺气虚弱,气失所主,清肃无权而成咳嗽,治宜“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方用(《妇人良方》)中的“六君子汤”加减。

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可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等“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特征,是由肺气不足,肃降失职,肺气上逆所致。《证治准绳》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治宜“补益肺气,敛肺定喘”,方用(《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加“黄芪”治之,“白果、五味子、罂粟壳”等敛肺之品可酌情选用。

若自汗病中见肺气虚证,其临床表现常以“自汗畏风、动则益甚,不耐风寒、容易感冒”等为特点,是由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止汗,方选(《丹溪心法》)中的“玉屏风散”加味。多酌情加入“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等敛汗之品。

若虚劳病中见肺气虚证,常见“短气自汗,时寒、时热,咳嗽,声音低怯,易于感冒,经久不愈”等特征,缘由秉赋不足,久病耗伤,积虚成损,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方用(《永类钤方》)中的“补肺汤”。总之,肺气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虚证,较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见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气短声微,甚则气息不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气虚证,在不同季节表现也不尽相同。暑热季节,人体腠理开泄。《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肺气虚证病人,常见“自汗不止,头晕短气,疲乏无力,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寒冬天气,风寒常在,肺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见“恶寒畏风,头痛鼻塞,咳嗽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下行,通调水道。肺气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肺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

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

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可用(《十药神书》)中的“独参汤”,急煎频服。

本证,通常应与“肺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相鉴别。

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一般讲,肺阳虚证,是指肺脏虚寒证而言,是由于肺气虚弱,阴寒内生而成。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布津,则水不化气,故咳吐涎沫,质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质胖淡而水滑;肺脏虚寒,故脉虚弱而迟缓,或见迟弦。肺气虚证多由秉赋不足,或积劳内伤,久病耗损,肺气虚弱而成,是肺气功能减弱,尚未达到阳虚而阴寒内生阶段,临床以“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色白、神疲”为主证。肺阳虚证,除有“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小便频数”等气虚表现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脉迟弦”等肺脏虚寒见症。肺阳虚证内寒之象明显,肺气虚证虚寒之象不明显,以此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肺“气、阴”两虚证,可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阳损及阴;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致肺“气、阴”两虚。若肺阴本虚,久咳久喘,进而耗伤肺气,也致肺“气、阴”两虚之证。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兼见“咳嗽少痰,咽干,声音嘶哑”,甚则“痰中带血,舌红脉细”等,与单纯肺气虚证不难鉴别。

“心、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肺朝百脉,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心、肺”气虚证,多由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所致。也可由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心、肺”血运无力而致心气也虚;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和宣降,肺气也随之而虚造成。临床可见心悸气短,喘咳胸闷,自汗乏力,面色白或晦暗,甚则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见瘀斑,脉细而弱等症状。肺气虚证仅表现为“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肌表不固,而无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细”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的症状,可借以鉴别。

脾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的肺气虚证可以鉴别。

肾不纳气证与肺气虚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证,多由久病喘咳,肺损及肾,金不生水,气不归源,肾失摄纳所致。如由肺气虚证发展而来者,除有“喘促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等肺气虚证的表现外,尚有“动则气喘,咳则遗溺,或见冷汗淋漓,脉虚浮无根”等肾气虚而“气不归元、肾失摄纳”等临床表现,与单纯的肺气虚证,有明显的区别。

下图是我们吃进去的“水谷(食物)”经过“脾、胃”的运化,“脾、肺、肾”的“温煦、宣发、肃降”过程。

%title插图%num

肺气虚弱,可引起哪些疾病?

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它病了会这样吗?

很多人都认为,肺只是为我们提供呼吸,它病了,就会引起什么“嗓子发炎了、呼吸不畅、胸闷、咳、喘”等。这只是从表面来说,那往深处说呢?

那你知道身上水肿、肝气郁结、男子遗精,女子经闭,小便不利、便秘…这些都是谁引起的吗?

这些都可能都是“肺气虚弱”引起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

因为肺朝百脉!

不信?是吧?那还是详细地了解下肺与五脏的关系吧!

为了更好的理解,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中医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吧!

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对应人体五脏: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水属。

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

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

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

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也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

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然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肺与五脏的关系:

1、肺与脾:

肺主气,脾益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湿。故“肺与脾”的病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液”代谢功能异常约方面。

①、生气不足: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得入肺以益气,导致肺气虚弱,出现“食少、便溏、腹胀、少气懒言、咳喘痰多”,甚则“浮肿”等“脾虚肺弱”(土不生金)之征;反之,久病咳喘,肺失宣降,影响及脾,脾因之而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中焦失养,则肺气也虚,而现“咳喘痰多、体倦消瘦、纳呆腹胀”等“肺虚脾弱”证。所以,肺气久虚,在一般情况下,常用补脾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肺气便随之逐渐恢复。故有“扶脾”即所以“保肺”之说。

②、水液代谢失调:脾失健运,水不化津,湿浊内生,聚为痰饮,贮存于肺,使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喘息、痰鸣”等症。水液代谢,其标在肺,其本在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故治应健脾燥湿,肃肺化痰。反之,肺气虚弱,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以行水,导致“水液代谢不利,水湿停聚,中阳受困”,而出现“水肿、倦怠、腹胀、便溏”等症。

2、肺与肝:

肺主气,其性肃降;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因此,“肺、肝”两脏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其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方面。

①、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可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亢制木)的症候。

②、气血运行不畅:人身气机调畅,则气血运行无阻,若“肝、肺”气机“升、降”的功能失调,使气机阻滞,从而引起“气滞血瘀”的病理现象。

3、肺与肾: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故“肺与肾”在病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阴液亏损”方面。

①、呼吸异常: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虚损,久病伤及肾气,导致下气虚衰,气失摄纳,呼吸之气不能归根,均可出现“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酸膝软或汗出肢冷”等“肾不纳气”之候。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气太多,则呼为之长;纳气不足,则吸为之短,呼吸不调,则喘促自作。

②、水液代谢失调:肺失宣肃,通凋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又可影响于肺,肺肾相互影响,导致水液代谢失调,发为水肿。如风邪袭表犯肺,肺气不得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形成风水,而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而浮肿等,风水不愈,也可由肺及肾,继则出现“水肿漫延全身、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状。若肾阳虚衰,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可导致水湿停聚,则水泛为肿,甚则水寒射肺,使肺失宣降之性,不能行水,不仅水肿加剧,而且还表现出“气短咳嗽、喘不得卧”等“水寒射肺”之象。

③、阴液亏损:“肺、肾”阴液,金水相生。肺阴受伤,久必下汲肾阴,导致肾阴亏损,反之,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上灼肺阴,使肺失清润。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肺、肾”阴虚,出现“干咳、音哑、潮热盗汗,两颧发赤,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闭”等“肺、肾”阴虚火旺之症:在治疗上,不论是由肺及肾,或由肾及肺,部需要“肺、肾”同治,称为:金水相生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

4、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调。

①、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在治疗上可分别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可有助于这三种便秘的解除。

②、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如大肠实热,腑气壅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5、肺与心:

“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肺朝百脉,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

①、心肺气虚证:多由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所致。也可由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心、肺”血运无力而致心气也虚;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和宣降,肺气也随之而虚造成。临床可见“心悸气短,喘咳胸闷,自汗乏力,面色㿠白或晦暗”,甚则“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见瘀斑,脉细而弱”等症状。肺气虚证,仅表现为“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肌表不固,而无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细”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的症状,可借以鉴别。

赞(0)
修元健康网 » 肺气虚导致大便便秘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