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
一个人病了,自己觉得很难受:热、冷、痛、酸、麻、胀等的感觉,给人以不舒服,受不了,更甚者疼痛而死。但也有的情况病人毫无感觉,如人的衰老过程,就是一种病态,可是,并没有什么感觉。有的病人有病时疼痛,好病时更疼痛。
我为一位交警大队大队长(退休在家)治病,是心脏病。第一次他痛得满身是汗,怕得他告诉老婆不让我去他家了,他老婆让我遥治;
我在山东潍坊市为一个3岁小女孩治病,平时一点病态都没有,高高兴兴玩得很好,我一发功,病炁一下走,痛得她嗷嗷叫。家人害怕了带她去医院,没等到医院,孩子不哭了。第二次也是如此;
在石家庄一个旅馆里晚上11点钟来了3个人:两个儿子掺着父亲住在我临床。父亲一夜没睡觉:坐在小板凳上,手和头搭在床边。看上去痛得很厉害。我一看,他是病在炁上。第二天早晨我问他的儿子:在那看了?这么治的?他儿子说:“在衡水。打滴溜不管用,后找一位中医,给开的药,吃这药我爸受不了拉!”这时他爸说:“我的手指尖就像针扎一样的痛啊”。我告诉他回去继续吃这副药,剂量要大一些。您的病要好的话,必须是很痛的,熬过10天半个月就好了,结果三个人真的信我的话回去了。
在湖南冷水江市治一位乳腺癌晚期患者,她痛得喊叫声整个楼栋的人都能听见(打杜冷丁止痛)。发功后,她就没了疼痛感了,好人一样。
以上等等病例的情况说明一个问题:病人的病理反应不一定是坏的现象,有的病人吃药后觉得很难受或者很痛等现象不一定是坏事。这些反应在炁功界叫炁攻病灶,是好病的一个过程。我治的病人会出现发烧、血压升高、冷、痛、胀、皮肤出现皮疹疙疸等等现象,当然了也有什么反应也没有的。这些现象在西医称不良反应,就会马上停止治疗,采取另外的治疗方案。这种现象在中医界怎样认为的我就不知道了。
如何判断治疗过程中的病理反应,是医生何去何从的重要选择,是病人生与死的一个转机!这个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研究。
病理反应是如何产生?
其实人的一生中体内之炁总是在“阴者聚,阳者散”的变化着的。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炁,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炁生浊,热炁生清。清炁在下,则生飧sun泄;浊炁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解释:
这里的“天”和“地”指的是上焦和下焦。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是说阳炁上升在头上,浊炁为阴重之炁就要下降到脚下。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炁不动就要聚,就要缩小,“阳躁”就是有阳炁没有养水的濡养,这时的人就要摔打东西,不懂事理就叫阳躁;阳炁要是挥发,阴炁也就发散这个就叫“阳生阴长”;如果阳炁变得没了(很小)的话,阴炁就是不动,变得更小。
“阳化炁,阴成形”。
阳炁可以炁化。阴炁可以变成有形了。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这是练炁功时就有这种感觉:冷,就是从骨头里除病炁,出完病炁血液流通了,就感觉热,热到一定程度,又开始炁化又出病炁了就又冷啦,这时叫热极生寒;炁功界称之为“三味真火”!
“寒炁生浊,热炁生清,清炁在下,则生飧泄”。
冷的话就生浊炁,要是热的话就生阳炁,要是轻炁在下(炁场反转啦)就要拉肚子,吃了就拉,不消化,不吸收了;
“浊炁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浊病炁在头上,就要胀肚。头上浊炁重,脚下倒是轻炁,叫做“阴阳反坐”,病从逆转了。得了这种病最难治疗!
我用炁功治病就能感知到这些东西的存在。
身体里的炁有这样的反应是很正常的,炁的特点就是阴者聚,阳者散。在治病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重病人,身体反应可能很大的,甚至疼痛难忍!要知道这是病理反应!过了这阵子就会好的!
[/h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