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
《炁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帝曰: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炁之祥,政令者炁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seng鉬者伤之始,炁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炁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yu!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炁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其中有: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炁,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炁,感则害皮肉筋脉。
《阴阳清浊第四十》
黄帝曰:愿闻人炁之清浊。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炁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炁。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岐伯曰:炁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炁,上出于口,肺之浊炁,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独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炁滑,浊者其炁涩,此炁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h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