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点:一是肺经郁热,内热郁闭上蒸面部;二是阳明热毒上蒸面部;三是血分热毒郁滞面部。胡珂教授认为,治疗痤疮除需注重面容皮损外,当结合全身的症、舌、脉,四诊合参。
对于临床常见的阳明毒热型,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对于肺经郁热者,则多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
但我们在临床中常遇到很多患者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凉血等方药治疗本病只能暂时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病情,长期使用导致下焦虚寒,气血瘀滞,痤疮色暗,此起彼伏者并不少见。加之西医对于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等的过度使用,造成阳虚体质之人比比皆是。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痤疮颜色虽呈红色,但是伴有畏寒肢冷,手足冰冷或手足湿冷,腰腹觉冷,舌淡嫩,脉沉细弱或沉微等阳虚表现。究其原因实为辨证不清。所以,在审察病机之时,我们首先要辨清阴阳及寒热虚实,如若属肺胃积热或热毒郁滞则会伴有口苦、口臭、口渴饮冷、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质红,脉滑数有力;阴虚阳亢者,则会伴有潮热,舌质红无苔或脉细数无力。胡珂教授认为,脾肾之阳气分别居于中焦和下焦,各有其所,如果过用寒凉,阳气易被寒湿阴邪所迫,不能居其本位,如果表现在面部、口腔、咽喉等就形成了痤疮、溃疡、咽肿等。这类痤疮、溃疡大多颜色略淡,溃疡底部为白色,疼痛较轻,脉象沉弱或沉微,此乃阳虚火浮之表现。临床中虚阳浮越与实火上炎皆有上热之证,且往往较难区分。其重点就在于虚实之有别,阳虚火浮之火为虚火,其上热之证颇似实热,但阳浮于上,则火必衰于下,故其脉必有虚象,或脉沉细弱,或浮大而重按无力。临证时需注意脉证合参,方能无误。
单以清解虽可清上之热毒,然苦降败伤脾阳,脾升益乖,故虽可取效一时,终必加重病情,需脾胃同调。凡病痤疮者,在来院诊疗之前大多已使用过清热凉血类药物,或者可以说数用苦寒不效,有中阳虚损,导致上热下寒的基本病机。诚如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由此提出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痤疮,疗效明显。该方是由半夏泻心汤化裁,重用甘草衍变过来的,该方治疗痤疮应用生甘草,取其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黏膜刺激,保护黏膜,修复黏膜溃疡。
(文章内容选自《胡珂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