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经验一则:“肌肤甲错”不尽是瘀血证候

I导读:“肌肤甲错”历来被视为“内有干血”的典型外候,然临床辨证若囿于此,易陷桎梏。本文深掘《内经》、《金匮》之源,指出其在溢饮、肺痈、肠痈、黄汗等证中亦属常见,病机核心实为津液失濡之“燥象”。文中通过一则屡经活血化瘀无效、反以化湿浊法收功的典型医案,印证“邪阻津布”致燥的实证病机,进而辨析仲景“干血”与后世“瘀血”之异,阐明“干”为致燥关键。
—本文约1516字,预计阅读4分钟—

“肌肤甲错”不尽是瘀血证候

作者/章日初
本文摘自《中医百家言》(1987)

“肌肤甲错”首先见于《金匮要略》,是临床常见证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干鱼鳞甲交错重迭的样子。

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曾云:“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所以一般认为,“肌肤甲错”是瘀血病证的外候。如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全国中医院校三版教材《内科学》、《中医学基础》等,均持这种看法。验之临床,用化瘀的方法确实能治愈一些“肌肤甲错”,足见仲景“内有干血”判断的正确性。

然而,“肌肤甲错”又不仅见于瘀血病证。如《灵枢·论疾诊尺》  篇谓: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饮也。”这里的“如枯鱼之鳞”就是甲错,他认为是因为溢饮。

仲景在《金匮·水气病》篇有“黄汗之病……若汗出已,反发热者,其身必甲错”,是指黄汗汗出后发热不退,其热消灼津液,而致身体枯槁,皮肤甲错。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附方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部甲错,是为肺痈”,及《疮痈肠痈浸淫病》篇第四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是气血为内痈所夺,不能外荣肌肤,故肌肤枯皱如鳞甲之交错。

又如《金匮·妇人杂病》篇首条“……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是指虚冷结气,干犯肝脾,化热结中,消灼津血,肌肤失荣而若鱼鳞之甲错。

可见,肌肤甲错不仅仅见于瘀血病证。溢饮、肺痈、肠痈、黄汗、湿浊等多种病证,都可见到。

医案

笔者曾治邱姓患者,女,52岁,工人,门诊号5078。二十多年前曾以浆洗被服为业,经常浸渍水湿而得手掌肤疾。爪甲皮肤隆厚,灰黯干燥开裂,蜕皮落屑,长年若此,春夏及气候潮湿时殊为严重。知觉减退,麻木不仁。曾用过多种西药内服外用及中药活血化瘀之品,均无效。

诊时患者舌苔浊腻,舌下布有青筋,舌色黯滞,其脉弦细。脉证虽有瘀状,然屡用化瘀无效,遂念其恶湿,苔浊腻,故从湿浊立法,予化湿燥湿胜湿之品。

方用荆防各9克,蝉衣9克,地肤子9克,土茯苓9克,白鲜皮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并用苦参、苦楝子、苦楝根皮、蛇床子、地肤子加醋煎浸。

一周后,皮肤较前变薄,知觉较前灵敏。再一周,皮肤明显润泽,甲错显著好转。

“肌肤甲错”被人们引为“瘀血”的证据是“内有干血”。但干血与瘀血,内涵也不完全相同。“干”可以致“瘀”,久瘀也可使“干”,但“瘀”却不一定干。“干”是引起“肌肤甲错”的直接原因。仲景将大黄虫丸证安排在《血痹虚劳》而不列于《瘀血》篇,称“干血”而不称“瘀血”,谓“缓中补虚”而不谓“活血化瘀”,并于方中伍以足量的桃、杏、地、芍润滋之品,寓义深刻。

“肌肤甲错”的主要表现是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开裂,状如干鱼之鳞,而“干燥”是引起皮肤糙裂如鳞的直接原因。所以“肌肤甲错”的病机为燥,属于燥证。

诚如金·刘完素所谓“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明·虞抟《医学正传》引丹溪言“皮肤皴揭,坼裂血出大痛,或肌肤燥痒者,火灼肺金,燥之甚也”。戴思恭《证治要诀》也谓“索泽属燥。皮肤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盖皮肤涩而不滑泽者是也”。

总之,肌肤甲错,无非皮肤失荣而燥。皮肤失荣,不外或为邪阻敷布隙路为实,或为津气内亏的属虚。虚实两端,包罗了极为复杂的种种原因,“内有干血”,仅仅是其中之一而已。

所以瘀血可致肌肤甲错,而肌肤甲错,却并非全是瘀血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临证经验一则:“肌肤甲错”不尽是瘀血证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