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林子育儿分享。今天分享的是一个流口水多的医案。
2023.09.07就诊,小宝,男孩,1岁7月,最近几天爱流口水,口水不断地流,妈妈观察到小宝的舌苔也变得白厚厚的。
望诊:面色稍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偏厚,咽部不红,无疱疹。
闻诊:见问诊。
问诊(0+10):
0.主诉:流口水多3天。
1.饮食:吃饭和少量奶粉,没什么异常。
2.喝:水:正常,喝温水。
3.拉:大便每天1次,最近大便有点稀,不成型。
4.撒:小便没有异常。
5.睡:睡眠还不错。
6.汗:出汗正常。
7.冷热:没有怕冷怕热。
8.温差:手脚心温差不大。
9.其它:无其他不适。
10.病史:无特别病史。
辨证思路
1.辨病位:无表证;有里证(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偏厚,流口水多,最近大便有点稀,不成型。);无半表半里证。
2.辨病性:里证中有寒证(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偏厚,流口水多,最近大便有点稀,不成型)→里寒证,无热证;无半表半里证。
3.辩出六经病:根据病位,病性→证(里寒证)→病(太阴病),证(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偏厚,流口水多,最近大便有点稀,不成型)。
4.施治:病(太阴病),脉(略),证(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偏厚,流口水多,最近大便有点稀,不成型),治(理中丸)
这个医案相对简单,症状就是流口水多,家长很细心,还发现了舌苔白厚。为什么会流口水多。要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流口水,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小宝无任何表证,排除了正气向外向上驱邪,导致里的正气不足而出现的里寒。可能就是饮食上偏于寒凉了,比如是不是近来吃了香蕉、火龙果、西瓜、猕猴桃之类的寒凉水果,当时没细问,交待了注意先不要吃水果,肉蛋也尽量少吃,因。脾胃虚寒不及时处理,接下来很快就可能要食积了。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提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意思是经历过一场严重的疾病(如伤寒),虽然主要症状已消失,但人体正气,尤其是阳气,已被大伤,尚未恢复。此处的“胸上”,主要指中焦脾阳和上焦肺气。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津液。大病之后,脾阳虚弱,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失常。这导致水津不能正常输布,停滞而成寒饮。“喜唾,久不了了”,正因为脾肺虚寒,水饮上泛,所以患者会频繁地吐出清稀的唾液(痰涎),且此症状迁延不愈(久不了了)。
中医认为“脾在液为涎”,脾的功能是运化水湿,并能统摄(控制)津液。如果脾胃阳气不足,变得虚寒,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和固摄津液,导致水湿上泛,形成清稀的口水。假设这个病人没有处理流口水的问题,任由其发展,因消化能力跟不上,必然会出现食积,这时口水可能比较黏稠,伴有口臭、反酸、腹部胀痛、不思饮食、大便臭秽或便秘。有些肠道有寄生虫的小孩,肠虫扰动肠胃,导致涎液分泌失常,也会有口水多,还可能伴有磨牙、面部白斑(虫斑)、脐周疼痛、食欲异常、身体消瘦。
理中丸是处理太阴病脾胃虚寒,寒湿内停的代表药,也是流口水多的代表方,如果开汤剂就可以用理中汤。那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行不行,行啊,藿香正气口服液是处理里虚寒,寒湿内生的妙药。
谢谢各位同道、中医爱好者、宝爸宝妈们关注、点赞和分享,文章均为原创,水平有限,难免疏漏和有误,有问题也可以私信我,或在评论区提出共同探讨,我有空会及时回复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