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第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方药组成】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 炮 去皮,蜀椒四两 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
附子、干姜、细辛、桂枝、蜀椒,温阳散寒,说明机体功能是沉衰不足,属于阴证。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止利,黄连剂量是十六两,除了乌梅以外黄连剂量最大,说明存在热证。
【六经方证要点】
1. 厥阴病代表方。
2. 本方属于阴证,寒热错杂,阳虚基础上伴有内热。
3. 厥阴病,寒热错杂,以久利为主症的时候,考虑乌梅丸方证。
4. 本方的热常表现为口苦、心烦,或者有肠道湿热,如舌红苔腻。
5. 久利,病程日久,伤津液、伤阳气、伤气血,还存在着气阴不足。本方除了附子、干姜、细辛、桂枝、蜀椒,温阳散寒,乌梅酸敛止利,利于治标,同时乌梅酸敛生津,还能配合人参、当归、蜂蜜发挥益气养阴的作用。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 本质是阳虚,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同时伴有内热,由于阴阳不能合病,六经辨证归属于寒热错杂的厥阴病,是厥阴病的代表方证。
2. 下利,先辨阴阳。阴证的下利,多见于太阴病。厥阴病的上热下寒,也多见到下利,如厥阴病提纲条文的下之利不止,甘草泻心汤证也是下利日数十行,所以见到阴证的下利,需要辨别是太阴病还是厥阴病。
3. 正气的恢复并非一朝一夕。复诊的时候,如果上热消除,不需要清热,乌梅丸去黄连、黄柏,从太阴病论治。
4. 乌梅丸原方用于治疗蛔厥,古代因为卫生条件差,蛔虫病比较多,当前蛔虫病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更多把乌梅丸应用于久利的情况,因为条文最后一句说“又主久利”。
5. 不要见到久利,就想到乌梅丸,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非常容易出错,应坚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思路。正确的思路是,患者以久利就诊,我们先看整体的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确定为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又以久利为主症的时候,才能确定是乌梅丸方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下利轻,可考虑半夏泻心汤方证,久利说明病情重、津液阳气损伤明显,考虑乌梅丸方证。从药物应用来看,半夏泻心汤、乌梅丸都治疗厥阴病,都可温阳、清热、补虚,但乌梅丸明显力度更大,可以看作半夏泻心汤的加强版。
本文摘自:马家驹,高峰《经方临证红宝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学习交流及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