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铭(1935年-2023年1月3日),男,浙江平湖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专家,生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乳腺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外科各种疑难病症,如乳房疾病、前列腺炎、痛风、疣、痤疮、黄褐斑等病的诊治。
陆德铭诊治乳腺癌经验
陆德铭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正气不足、邪毒留滞有关。肝肾不足,气虚血弱,冲任二脉空虚,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相互搏结于乳中而成癌瘤。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癌)、因实(痰)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其病本虚而标实。正如《医宗金鉴·积聚篇》所说:“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正气和邪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临症以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原则,分清虚实主次,辨别邪正盛衰,慎重权衡,立足于扶正祛邪并施、辨证辨病用药方法,以扶正培本为主,祛邪抗癌为辅,力争“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以提高机体抑制肿瘤因素,从而达到抗癌、抑癌目的。强调乳腺癌贵在早期诊断及早期综合治疗。主张早、中期乳腺癌应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配合中药以减毒增效;对于晚期乳腺癌应以扶正法为主,佐以祛邪治疗原则,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而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由于大病、久病、手术而致气血亏虚,临床更应侧重扶正培本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始终,以增强机体抗癌作用,又为祛邪抗癌创造必要条件,故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辨病用药,分期选用有抗癌活性药物。
陆氏经验认为,晚期乳腺癌及其术后3年内患者,应扶正祛邪并重;乳腺癌术后3~5年患者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术后5年之后则应扶正培本。陆氏认为,扶正祛邪中药可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增强机体抗癌、抑癌作用,并可改善患者症状,稳定患者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陆德铭教授选方用药别具一格,既考虑中医的理法方药,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力争一药多用。陆氏强调用药如用兵,宜精不宜多,药多味杂可妨碍脾胃运化且可破伐正气,故临证常以生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生地、天花粉、枸杞子、玄参等滋阴生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六谷、莪术、石见穿、丹参、露蜂房、牡蛎等祛邪抗癌。另外,据中医学“肾主骨”、“骨生髓”、“髓养血”理论,常以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等补肾生血,维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黄芪、白术、生地等扶正培本之品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泌调节,有抑癌,抗转移作用等;莪术、石见穿等活血化瘀之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改善肿后患者“高凝”状态,降低血小板凝集性,防止放射性肺纤维化,并有一定促进机体免疫机能及消炎作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之品有直接抗癌作用,并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及有消炎作用;而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等有直接抗癌作用,并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升高外周血象,调节内分泌,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防癌作用。陆氏将这些有实验基础的扶正培本之品与抗癌药物列为一队,齐奏扶正抗癌之力。
陆氏认为用药的轻重,至关疗效。乳腺癌及术后患者,大病、久病或手术,正气大虚,邪实亦盛。处方用量轻,虽补则无力扶正,欲攻而难达病所。故有些药物必以超量方能奏效。如生黄芪、党参、莪术、石见穿、半枝莲、蛇舌草常各用30~60g,露蜂房一味,虽言其甘乎有毒,亦常超量使用12g,然白术、玄参、陈皮等则以常量9~12g处之,以去为度。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