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达18.4,为啥不得糖尿病?admin2025-11-17养生保健1血糖高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得看是谁! 大自然真神奇,有些动物的平均血糖高达18.4,却不会得糖尿病,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种动物就是——鸟类。 早在1893年,德国医生奥斯卡·闵科夫斯基就发现,鸟类的平均血糖高达18.4,远高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脊椎动物,但是它们却不会得糖尿病。 相比之下,人类正常空腹血糖只有3.9~6.1,长期高于6.1就是糖尿病前期,高于7.0就是糖尿病。 聪明的你可能会想到:如果能搞清楚鸟类耐受高血糖的“秘密”,说不定就有办法治愈糖尿病! 科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并且付诸了大量的实验。 01 最近,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一个新的生理机制,为科学家们攻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启发。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鸟类体内持续活跃的胰高血糖素受体导致高血糖现象》。 论文截图 鸟类的血糖为什么那么高? 这其实与它们的生理特点有关。 我们知道,鸟类飞行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为了满足这种高能量需求,鸟类进化出了极为旺盛的新陈代谢系统。 想象一下,一只蜂鸟每天需要消耗相当于自身体重一倍的食物来维持悬停飞行,这种惊人的能量消耗需要高效的燃料供应系统。 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鸟类身体的主要功能物质也是葡萄糖。所以,血糖调节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依靠独特的血糖调节系统,鸟类才能把空腹血糖值维持在远高于其他哺乳动物的水平。 02 研究人员发现:鸟类体内有一种独特的“血糖调节器”,可以维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 这个调节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受体”,名为“胰高血糖素受体”,它的主要功能是不停地向肝脏发出“输出葡萄糖”的指令,维持鸟类的身体持续处于极高的血糖水平。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体内也有这种受体。 哺乳动物的肝脏中储存有大量的“糖原”,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这些糖原就会分解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当我们感到饥饿时,血糖会降低,这时,胰高血糖素受体就会发出信号,让肝脏输出更多葡萄糖,促使血糖上升。 如果血糖升高,这个受体就会停止工作。同时,胰岛素的分泌则会增加,像“抽水泵”把多余糖抽回细胞内,使血糖下降。 这样一来,人体的血糖水平就被调控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不同的是,鸟类的受体有两个不同的特点: 一是持续活跃。 即使在不需要额外提高血糖的情况下,鸟类的胰高血糖素受体也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持续向肝脏发送“生产葡萄糖”的信号。 可以把胰高血糖素受体想象成一个水龙头。 在人类体内,这个水龙头只有在血糖低时才会打开(当胰高血糖素激素发出信号时);而在鸟类体内,这个水龙头一直处于微微打开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向血液中添加葡萄糖。 二是数量多。 鸟类肝脏中这种受体的数量远多于哺乳动物和人类。 03 糖尿病人之所以要控制血糖,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各种并发症。 那么,既然鸟类的血糖一直这么高,为什么不会出现血管损伤、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呢? 关键原因在于鸟类的高血糖是它们代谢系统的“正常设定”,而非像人类糖尿病那样是系统失调的结果。 鸟类的整个能量代谢系统——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葡萄糖利用效率等——都已经适应了这种高血糖环境。 正是这一系列的“配套设定”,使鸟类的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不会在长期高血糖水平下发生损伤。 持续的高血糖反而为它们提供了快速可用的能量储备。 当鸟类飞行时,肌肉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血糖,转化为飞行所需的能量。当鸟类突然需要起飞逃避天敌或长途迁徙时,高血糖系统也能够快速提供能量支持。 04 虽然人类和鸟类的身体构造有差异,但是这项研究对人类的糖尿病研究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鸟类的例子表明,调节胰高血糖素受体的活性可能是控制血糖的新途径。 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胰高血糖素受体的某些自然变异体也具有较弱的持续活性,这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一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血糖调节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或许有一天,基于这些自然界的智慧,我们能够开发出更精准、更有效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鸟类的例子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同样的生理指标,在不同物种中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健康状态。 鸟类的高血糖与高能量消耗是匹配的。这一点也提醒我们,在糖尿病管理中,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至关重要。适量的运动不仅能消耗血糖,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我们仍可以借鉴鸟类给我们的启示: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让能量消耗与摄入达到平衡,这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健康法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血糖高达18.4,为啥不得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