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

一种治法,可不必穷究其首创者的用意,也不一定非要在经典著作中找到根据方承认它的合理性不可,余以为检验它的标准只有实践。因此,对于“甘温能否除大热”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对“甘温除大热”的“大”字,必须活看。首先,“大”是与“小”相对而言的。“大热”指的是高热。高热疾患用甘温法治疗,必须掌握关键,关键即在于别阴阳、分虚实六字。也就是说属气虚、阳虚者方可用甘温法。余治一妇,郑某,28岁,产后 15天,突发高热,体温达40℃(腋下),伴恶寒、鼻塞,自以为受寒感冒,服安乃近一片,全身汗出,体温降至37.5℃,下午体温又复升至39.5℃,汗少,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疲倦无力,嗳气恶食,小便淡黄,大便不畅,诊之,舌质淡、苔白,脉虚大。产后多虚,自不待言,此证中气不固,脾失健运,脾阳泛越,虚热自生,复兼一派中气虚馁之象。治以补中益气,予黄芪20克,党参20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0 克,当归12克,陈皮10克,柴胡5克,升麻5克,焦山楂10克。日1剂,分3次服。服上方2剂后,热势顿挫,体温38.5℃(腋下),症状见减。又进2剂,中气得补,胃气因和,热退身安。

又治王某,男,16岁,高热3天,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内科。入院后高热不退,始终在39℃~40.5℃之间,经多种抗生素治疗10天,热仍未撤,后转中医治疗。症见体温39.5℃,微恶寒,口渴喜热饮,精神疲倦,气短乏力,面色咣白,胃纳锐减,作哕欲吐,大便溏薄,小便清白,舌淡胖嫩、苔薄白,寸口脉弱。此证乃中气虚亏,脾阳不振,治当甘温益气,助阳和中。

药用: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葛根 15 克,藿香5克,广木香3克,扁豆10克,山药10克,干姜5克,薏苡仁15 克。日2剂,分4次服。

上方共服4剂,体温降至38℃。复进2剂,日服1剂,热退思食,诸症悉平。

此两例都属大热,但非实热,非阴虚,一切咸寒、苦寒、酸寒、甘寒之品概不能投,只宜于甘温。所用补中益气汤、七味白术散、理中汤等都属甘温范畴,药后皆热退症祛,可见甘温是可以除大热的。

其次,“大”当作程度深解,指长期消耗性发热。发热日久,程度非浅;体温虽不高,但缠绵难愈,亦可视作“大热”。此种大热,解表不可,攻里不宜。凡见证为气虚、阳虚者,无论何病,皆可以甘温法治之。

甘温除大热,当然不限于补中益气汤,诸如六君子汤、举元煎、七味白术散、六神散、小建中汤、人参建中汤等等皆具补益脾胃、温复中阳之功,皆可除大热。若高热不见气虚之症,或出现血热者,皆非所宜,临床时宜细心辨治。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困学斋中医随笔》(2012)| 朱炳林      著。
•经方学会编校。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甘温除大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