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失音怎么办?中医教你辨证施治,护嗓有方

寒风凛冽,燥气盛行的冬季已然来临。这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节,小编前几日就突然遭遇“嗓子说不出来话”的困扰,即中医所讲的“失音”。

失音这一病证也多属正虚邪实。主要是外感风邪,邪郁于肺系,肺气失于宣畅,会厌不利,则音不能出。

临床上有偏于风寒、风热,或寒郁化热,或热壅伤津者,临证时当辨之。

邪实之证,还有因气血行涩、外邪郁阻或久病生痰致瘀的。

其虚主要是肺之气阴不足,气阴两虚,一则使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二则使咽喉失于濡润,且无力鼓动声道。

若情志过激,则可致声道郁闭;或用声过度,损伤气道,则津气被伤。正气不足,病久不愈,还常使得咽喉受痰瘀之害。

咽喉乃肺之门户与通道,其阻塞而气机不通,而致失音。

本病证的主要症状为语声嘶哑,甚则不能发出声音。证为风邪为患者,可见外感风邪表证或风寒风热之证。其中咽痒、脉浮为风邪作祟之征。肺之气阴不足者,常见声嘶而气短,伴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多弦细无力。若见舌质暗红,是为血瘀。舌苔腻者,则为痰湿。治疗总以益气养阴宣肺,疏风宣窍,活血软坚化痰为要。方用玄麦甘桔汤合生脉散加味。常用药物有玄参、麦冬、桔梗、党参、太子参、黄芪、僵蚕、白薇、乌梅、赤芍、青天葵、竹蜂、丝瓜络、浙贝母、甘草等。如外感风邪者,可合桑菊饮加减。外感风热者,可合银翘散加减。热毒为盛者,可合五味消毒饮加减。伴咽痛者,亦可参照咽痛辨治。

医案

明某,女,25岁,1991年9月17日初诊。

声音嘶哑3个月。于3个月前出现声音嘶哑,症状日渐加重,曾到几家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均诊断为声带小结节,服西药治疗至今,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现仍是声音嘶哑,咽喉干,饮水不多,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虚。

中医诊断:失音,证属气阴两虚,以阴津亏损为主,并痰瘀互结。

西医诊断:声带小结节。

治宜养阴生津,益气宣肺,活血软坚化痰。

方用玄麦甘桔汤加味。

处方:玄参15g,麦冬10g,太子参10g,黄芪10g,桔梗10g,僵蚕10g,白薇10g,乌梅7g,赤芍15g,竹蜂15g,丝瓜络10g,浙贝母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1年9月24日二诊:服药后前述之症状稍有减轻。药已对症,再以原方服用7剂。此后用上方为主,随症化裁,服药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1个月后,症状消失,经某医院耳鼻喉科复查,声带小结节已经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玄麦甘桔汤的主要功效是养阴生津,此方也有利咽的作用,但不强。若加生脉散及黄芪等,也只是增加了益气养阴之力。从咽喉的功能特点来看,是以通为用的,所以治疗失音及其他慢性咽喉病证,除扶正之外,宣通利窍是关键,利咽、化痰、祛瘀、通络、软坚散结等,都是宣通利窍的治法。上方桔梗、僵蚕、白薇、乌梅、赤芍、竹蜂、丝瓜络、浙贝母等药,就包括了这些治法内容。其中桔梗、白薇利咽化痰,僵蚕、竹蜂、蝉蜕等祛风宣窍,赤芍、丝瓜络活血通络,乌梅酸甘化阴,贝母化痰利气,都是软坚散结之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冬季失音怎么办?中医教你辨证施治,护嗓有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