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医五十载,见过太多共济失调患者陷入用药困境:补髓药吃了不少,步态还是晃;通络药换了几轮,肢体依旧僵;滋阴药缓解了口干,却添了腹胀;温阳药改善了腿冷,反而上火——其实调治共济失调藏着四句核心口诀:补髓无效加通脉、通脉无效加理气、滋阴无效加健脾、温阳无效加滋肾。今天结合实例,把这背后的逻辑讲透,帮大家绕开弯路。
一、补髓无效加通脉:髓需脉运,不通则滞
共济失调患者多伴步态虚浮、肢体无力,中医常归为“髓海空虚”,多用熟地、龟板、枸杞等补髓药。但不少人越补越僵,这是忽略了“髓靠脉输”——脑髓与筋脉的滋养,需经络通畅作为通路,只补不通用,就像往堵塞的管道里注水,水滞在中途,根本到不了病灶。
二、通脉无效加理气:脉靠气推,气壅则堵
有些患者单用丹参、桃仁等通脉药,却越用越乏力,甚至胸闷,这是“气机壅滞”所致。中医讲“气为血之帅”,经络的通畅全靠气的推动,气滞则血行不畅,通脉药也成了“无舵之舟”,无法精准抵达病灶。
三、滋阴无效加健脾:阴靠脾生,脾弱则枯
共济失调患者若伴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属“阴虚”,常用麦冬、玉竹、生地滋阴。但部分人越吃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这是“脾阴两虚”——阴液的生成依赖脾的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化不成阴液,滋阴药反而滋腻伤脾,加重失衡。
四、温阳无效加滋肾:阳靠阴养,孤阳不生
部分患者腿冷僵、畏寒,用附子、干姜温阳后,却越用越口干舌燥,甚至震颤加重,这是“阳盛伤阴”。阳气需阴液滋养,这类患者看似阳虚,实则肾阴已亏,单纯温阳只会耗伤阴液,让阳气成“无根之火”。
结语
共济失调的调理,核心在“平衡”二字,从不是单一补某脏、纠某偏,而是把握气血阴阳的动态协调。补髓需通脉以运精,通脉需理气以推血,滋阴需健脾以生液,温阳需滋肾以养根——这四句口诀,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好的调方,要根据舌苔、脉象灵活调整,既补不足,又通阻滞,让脑髓得养、筋脉得濡、气机得畅,步态自然逐步稳健。
张佬随笔说于2025.11.7
18210068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