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源自脾胃的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气构成。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结合形成肾中精气,至青春期,在天癸的作用下,生殖之精成熟。精者身之本,为生长、发育、生殖、生髓、主骨、化血、润发、荣齿、御邪的物质基础。肾具有贮藏精气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生命发育中,骨、骨属、髓等皆由贮藏于肾中精气化生而来,这也是“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渊源和出发点。
髓为奇恒之腑,包括骨髓、脊髓与脑髓,皆为肾中精气化生。《素问·脉要精微论》言:“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髓,从骨,本义是指骨中的膏样物质,由肾的精气所化生,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化生血液等作用。肾中精气充养骨髓,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充实以及人体的运动。如果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从而能够加速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充实。
骨为奇恒之腑,具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脏腑功能的坚硬组织。关于骨的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如“颧骨”“扁骨”(如肋骨、头颅骨等)、“髆骨”(肱骨)、“臂骨”(包括尺骨和桡骨)、“股骨”“䯒骨”(胫骨)等记载。“骨为干”,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于外的征象,由肾所主。骨的作用易于观察和感知。基于“以象测藏”的思维方法,中医学把“骨”视为“肾”的客观标志,通过观察骨形态、感觉、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来考察肾精充盈亏虚、推测肾的功能状态。肾中精气变化的规律在骨骼生长、发育以及由盛转衰的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与骨相似,牙齿是人体最硬的器官,齿与骨均由肾气化生,受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言“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为骨之延续,肾中精气充盛,机体津液充足,牙齿得以坚固、生长、润泽。故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齿病证治》描述齿与肾的关系为“齿为关门,肾之荣,骨之余也,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
“肾-精-髓-骨”系统的内涵,一言以蔽之,是指肾精生髓而充养骨骼的功能。“肾-精-髓-骨”系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对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关系的概括,并用于指导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谿谷、脉等相关形体
骨肉相保:骨骼与肌肉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运动功能的保证,《素问·汤液醪醴论》称之为“骨肉相保”“骨为干,肉为墙”,骨骼是构成人体的主干支架,肌肉如同墙垣一般对有机体有保护作用。肌肉发力牵动关节活动,是骨运动的力量源泉。肾主骨,脾主肌肉功能如常,筋骨肌肉满壮,形体运动敏捷矫健。《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饮食物由脾胃之气运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物质与其化生的精血滋润濡养周身肌肉骨骼。
谿谷属骨: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唐代王冰将“谿谷属骨”理解为骨相连属之处。“谿谷”,亦作“溪谷”,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为“谷”或“大谷”,小的凹陷处,称为“谿”“溪”或“小溪”。如《素问·气穴论》言“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素问·五脏生成》言“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谿谷为经脉之血气渗灌之处,亦为血气所留之处,具有通行营卫之气的作用。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注释:“在人之脏属于肾,肾之分部,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腨膝,故病见于此耳。”说明肾-骨-谿谷的密切关系。谿谷不仅为一种结构,同时还包含功能性概念,与骨关节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支八谿:出自《素问·五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后世医家对八谿的理解稍有差异,但可总结均与较大的关节有关,且气血朝夕流行运行其间。八谿,是指上肢部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部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侧共八处。又有“八虚”,出自《灵枢·邪客》,“八虚,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拘挛也。”八虚为真气和气血流经的部位,包括两肘、两腋、两髀、两腘。邪气所犯,瘀血阻滞,伤及经络,影响骨节机关,则可致骨节屈伸不利、拘挛疼痛等症状。
脉以养髓荣骨:脉为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黄帝内经》中脉亦含“脉象”之意。脉者血之府,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通路,其功能为运行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论及“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骨、筋、脉三者密不可分,彼此依存。人体生理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经脉运行的气血之充养。肾藏精,肾中精气化为血液,充斥脉中。脉为血府,血脉充盈得以濡养周身骨骼。两者相互滋润濡养支持。脏腑气血失常为机体发病的原因,并反映在体表经脉上的失常,导致骨骼肌肉失养而发病。
血、津液物质基础
具有内在关联性
与年龄密切相关
具有整体性
骨骼肌肉相互协调失常,《灵枢·经脉》称为“骨肉不相亲”,其病因为“足少阴气绝”。肾精亏虚,髓失濡养,以致肌肉软弱不能附着于骨,则见骨枯、齿摇、发脱等症状。另一方面,脾土克制肾水太过而为乘,气血化生及运行输布异常,肌肉则失养萎缩,继而出现骨乏无力、骨髓空虚的病证。肌肉痿软无力、麻木不用为肉痿;寒湿之邪使经脉气血运行失于通畅,不通则痛,发为肌痹。过度安逸会出现气血瘀滞,也会出现肌肉软弱无力。肉痿、肌痹日久不愈,亦可引起骨肉不相亲,发为骨质疏松症等。骨肉不相亲所致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常从脾胃论治,如《素问·痿论》谓“治痿独取阳明”。《内外伤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养血,用于中气不足、气血虚弱之肌少症;合用《丹溪心法》的虎潜丸,共奏滋阴降火、强筋壮骨之功,用于肝肾阴虚之骨痿。
肾-精-髓-骨的病变与血脉不荣不通相关。如肾虚血瘀,骨骼失养,脉络郁滞,治以《伤科大成》补肾活血汤,方中熟地、杜仲、菟丝子等药益精生血、补肾壮筋;配以归尾、红花、没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全方可补肾壮筋、活血通脉。
肾-精-髓-骨的病变与经络相关。骨为奇恒之腑,无独立经脉络属,但可通过经脉与肾联系。如督脉循行于脊里,属肾络脑,布散命门之火,调理周身之阳经。冲脉出于胞中,出于会阴,与肾经并行,为十二经之海,又为血海,濡养骨骼;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络属,后者联系阴阳跷脉,主下肢运动,与骨相通。
肾-精-髓-骨的病变多与气血津液失常相关。气的功能出现异常,可引起骨的病变。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机体筋骨肌肉如果得不到水谷精气的充养,日久脉道失充,则肢体痿弱不用。脾胃是血液化生的根本,脾胃虚弱则血液化生无源。肝肾精血同源,肝肾不足则精亏血少,可致骨痛、骨质疏松等症。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周身,血行于脉外为出血,血液停滞为瘀血,同时瘀血作为病理产物也可引发骨关节疾病。津液亏虚,输布和排泄异常,则可见水湿痰饮内停。津液亏虚,骨骼关节失养,可致关节屈伸不利,如《灵枢·决气》言“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水湿痰饮停滞在骨关节部位,可见肿痛、积液等症状。《医方集解·除痰之剂》谓:“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
“肾-精-髓-骨”系统,是肾藏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理论内涵及外延,对于解析骨退行性疾病及相关慢性病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骨退行性疾病及相关慢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生存质量,甚至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随着对“肾-精-髓-骨”系统的研究逐步深入,系统完善“肾藏精”藏象理论,对于阐发相关核心病机、证候要素及辨识标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建立从肾论治慢性病的规范化临床方案、提高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杂志》,明医公开课)
二、八位国医大师治便秘的经验方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散见于很多胃肠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仅仅出现便秘症状。先将王绵之、路志正等八位国医大师治疗便秘的经验方,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王绵之:经验方
▲王绵之 国医大师(1923-2009)
【组成】白术15g,枳实10g,香附10g,槟榔10g,山楂10g,鸡内金10g,黄连3g,使君子10g,炙甘草6g。
【功效】泄热通便,健脾益气。
【主治】便秘,属肝脾气滞者。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干,舌淡红,苔薄微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和谦:和肝汤加减
▲方和谦 国医大师(1923-2009)
【组成】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薄荷3g,生姜3片,炙甘草10g,党参12g,苏梗10g,香附10g,大枣4个,陈皮6g,炒谷芽15g,焦神曲10g。
【功效】疏肝健脾。
【主治】气秘,属肝脾失调者。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李玉奇:经验方
▲李玉奇 国医大师(1917.8-2011.2)
● 经验方:
【组成】苦参10g,黑芝麻15g,桑椹15g,草决明15g,白扁豆15g,当归20g,桃仁15g,沉香5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莱菔子15g,苏子15g。
【功效】补肾健脾,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属湿郁气阻者。症见大便秘结、黏腻不爽,腹胀痛,食少嗳气,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迴溪汤:
【组成】苦参10g,槐花20g,槟榔20g,厚朴15g,桃仁15g,莱菔子15g。
【功效】逐瘀导滞,行气散结。
【主治】便秘,属大肠郁滞者。症见脐下胀满,排便困难,虚坐努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李辅仁:滋肾通幽汤
▲李辅仁 国医大师 (1919.6-2019.6)
【组成】肉苁蓉30g,瓜蒌30~50g,草决明30g,玄参30g,生地黄30g,火麻仁10g,酒大黄炭5~10g,白术15g,党参15g,牛膝10g,生何首乌20g,枳实10g,甘草3g。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性便秘,属本虚标实者。症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何任:经验方
▲何任 国医大师(1921.1.11-2012.2.23)
【组成】生大黄6g,制附子6g,白芍9g,北细辛1.5g,焦神曲12g,干姜1.5g。
【功效】祛寒开结。
【主治】便秘,属寒实者。症见大便难下、夹有黏液,腹痛、按之硬满,面色㿠白,畏寒,手足不温,苔白而垢,脉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徐景藩:经验方
▲徐景藩 国医大师(1927.12-2015.3)
【组成】紫菀15g,白杏仁15g,麦冬20g,川百合15g,全当归10g,前胡10g,桃仁15g,郁李仁15g,麻仁20g,枳壳15g,炙甘草5g。
【功效】利肺滋液,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属气阴两亏者。症见大便干结难解,腹部痞胀不适,咳嗽,痰少,舌质暗红,苔薄净,脉弦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路志正:经验方
▲路志正 国医大师(1920.12-2023.1)
【组成】瓜蒌皮15g,清半夏12g,黄连10g,厚朴花12g,藿香梗12g,苏梗12g,茵陈12g,炙枇杷叶12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生白术30g,炒苍术12g,砂仁10g(后下),炒莱菔子15g,炙酥皂角子9g,竹沥汁30mL(为引)。
【功效】肃肺涤痰,化浊祛湿。
【主治】湿秘,属脾虚湿盛者。症见大便黏滞不爽、量少不成形,脘腹胀满,口干黏,咳嗽,痰多、质稀难咳,困倦思睡,疲乏少力,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颜正华:经验方
▲颜正华 国医大师(1920.2-)
● 经验方一:
【组成】全瓜蒌30g,薤白12g,丹参20g,陈皮10g,生何首乌15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当归12g,决明子30g,生黑芝麻30g,蜂蜜30g(冲),白蔻仁5g,枳实6g,枳壳6g。
【功效】补益精血。
【主治】便秘,属精血亏虚者。症见便秘难解、解不干净,多梦,舌下青紫,舌暗、苔黄腻,脉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经验方二:
【组成】生白术30g,炒枳壳10g,全瓜蒌30g,当归12g,决明子30g(打),生何首乌30g,郁李仁15g,白芍15g,火麻仁15g,益母草30g,甘草5g。
【功效】健脾行气,清热润肠。
【主治】便秘,属脾虚气滞者。症见便秘,腹胀,噎膈,恶心,口腔异味,月经失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东中医药。悦读中医,内容选自《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脾胃肝胆病分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蔡铁如、宁泽璞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