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鼻祖”治便秘的妙穴(内含福利)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针灸也有配穴,而且有确切和肯定的临床疗效。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至今依然是“学针灸必读”。王元昭教授研究“大国医”皇甫谧的配穴思路、方法及宝贵的用穴经验后又有所发挥。我们以便秘为例,一起探寻其中的规律。

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三型,虚秘包括气虚秘、血虚秘、阳虚秘三型。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属热秘。

气秘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冷秘。

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苍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属气虚秘。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属血虚秘。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属阳虚秘。

中注、太白
【来源】《针灸甲乙经·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云:“大便难,中注及太白主之。”【功能】中注系足少阴肾经腧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具有滋肾调经、理气止痛、清利下焦之功。六阴经以“输穴”为原穴,太白即为脾经原穴,有调脾和胃、和调内外、宣上导下的作用。二穴伍用,一脾一肾,脾肾双调,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升清降浊、益肾调经、调脾和胃、通络止痛之功益彰。【治则】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主穴】中注、太白。

【辅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配穴】热秘,加合谷、内庭;气秘,加太冲、中脘;冷秘,加命门、肾俞;气虚秘,加脾俞、气海;血虚秘,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秘,加神阙、关元。

三间、太渊、太白、陷谷、足三里
【来源】《针灸甲乙经·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云:“气在于肠胃者,取之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功能】太白见前述。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具有疏调大肠腑气、宣泄邪热、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功。太渊系手太阴肺经输土穴、肺之原穴,百脉之会,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故具有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属本经合穴,善调脾胃功能,能强壮健身、调气和血、理气消胀、镇静安神。五穴配伍,共奏理气通络、调理脾胃之效。

【治则】调理气机、通腑利便。

【主穴】三间、太渊、太白、陷谷、足三里。

【辅穴】天枢、合谷、腹结、上巨虚。

【配穴】热秘,加曲池;气秘,加支沟、行间;冷秘,加命门、肾俞;气虚秘,加脾俞、气海;血虚秘,加大肠俞;阳虚秘,加肾俞、太溪;烦热口渴,加少府、廉泉;口臭,加二间、内庭;胸胁胀满疼痛,加期门、丘墟;腹胀甚,加大横;多汗,加复溜;心悸,加内关;脱肛,加长强、百会;腰冷痛,加委中、命门;口干少津,加金津、玉液;心烦少寐,加神门、 行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针灸“鼻祖”治便秘的妙穴(内含福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