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治疗便秘之经验
- 刘亚军 熊航 王梦琪 刘军 楼沈洪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沈洪教授认为,便秘病位在肠,其发病与肺失宣肃、脾胃失司、肝失疏泄、肾失气化有关,病理因素复杂多变,涉及气、湿、瘀、寒。因此,沈洪教授认为治疗便秘应治病求本,从脏腑论治,注意开肺气、润肺燥,通降阳明且注意升降结合,疏肝理气、养血润肠,补肾之阴阳以助气化;兼顾标实,重视行气、化湿、祛瘀、温阳。同时,沈洪教授提出应参照现代医学理论将治疗便秘的药物进行分类,并与饮食、运动相结合,以提高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便秘 脏腑 中医药疗法 黄芪汤 济川煎 沈洪 名医经验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其中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等。我国成人便秘的患病率为7.0%~20.3%[1],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便秘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甚至引发猝死[2]。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后不利”“肠痹”“脾约”“便结”“阴结”“阳结”等范畴,中医药治疗便秘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也有较好的远期疗效[3]。
沈洪教授为岐黄学者,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40余年,其治疗便秘独具特色。沈洪教授认为,治疗便秘当重视恢复患者的肺、脾、肝、肾功能,详辨气、湿、瘀、寒等致病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念选择合适的通便药物,且与饮食、运动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沈洪教授,现将其治疗便秘之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从脏腑论治,治病求本
1.1 肺失宣肃,润肺降气
肺为华盖,主宣发肃降,可宣发水谷精微上至头面,下至膀胱大肠以保持全身濡润,也可肃降以促进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通降传导也可以影响肺气的肃降,故肺肠皆以降为主,以宣升为辅[4]。是故肺气通达则肠道气机通畅,津液充沛,变化出焉,正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肺气下达,故能传道。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5]29若肺气壅滞,宣肃失司,则大肠传导功能受阻,气滞而成便秘,临床可兼见胸闷、咳喘、咯痰等。沈洪教授常用紫菀和莱菔子相配,可起到开肺气、启魄门的作用,其他常用药物如苦杏仁、防风、桔梗、紫苏子等。若素体肺阴不足或肺热伤津,则津亏肠燥舟停,亦可致便秘,临床可兼见干咳、口干、鼻燥等,如《石室秘录》[6]云:“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沈洪教授常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南沙参、麦冬、生地黄、石斛等以养阴润燥。
1.2 脾胃失司,健脾行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腐熟水谷,与肠道糟粕的排出密切相关。若脾胃损伤气血两亏,或气虚推动无力,或血虚肠道失润,均可因虚致秘,临床可见纳呆食少、少气懒言、排便无力等,如《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7]云:“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治疗当健脾补气养血,以补气为先,沈洪教授常用黄芪汤加减,药如生黄芪、党参、生白术、当归等。若胃家实,燥热偏盛,阳明积滞内结,因实而致秘,需以通降阳明为大法,可选用仲景之承气类方中病即止,沈洪教授常用六磨汤加减,药如木香、槟榔、枳实、乌药等。此外,在使用通降法的同时,不可一味降气,需注意升降结合,欲降先升,可适当配伍升麻、桔梗等。
1.3 肝失疏泄,疏肝养血
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与胃气通降、大肠传导密切相关。正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5]76陈士铎在《辨证录》[8]中亦云:“欲开大肠之闭,必先泻肝木之火……”临床常见肝郁气滞,肠腑气机不通而致便秘,或肝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而致便秘,兼见情志不畅、腹部拘急、胁肋少腹胀满等,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养血润肠为主。沈洪教授常用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9],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地黄等,尤适用于女性便秘患者。此外,便秘日久多伴有焦虑抑郁[10],如《症因脉治》[11]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临床见伴有情志不畅的慢性便秘患者,亦可从肝论治。
1.4 肾失气化,补肾润肠
肾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与肾脏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正如《类经》[12]云:“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景岳全书·秘结》更是指出了“秘结之由,除阳明热结之外,则悉由乎肾”[13]392,可见便秘的发生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沈洪教授认为,肾失气化引起的便秘多为虚证,一为阳虚不能传送而糟粕凝于下,一为阴虚精血枯燥而肠腑干槁,均可见腰膝酸软、排便无力。治疗当以补肾为大法,分阴阳而治之,如《金匮翼·虚闭》[14]230云:“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阳虚者沈洪教授常用济川煎加减,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如熟地黄、肉苁蓉、骨碎补、巴戟天等。
2 辨气湿瘀寒,兼顾标实
2.1 气机不畅,行气润肠
大肠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糟粕内停肠道而致便秘,无论虚实必有气机郁滞,故便秘的治疗需重视调畅气机,以恢复阳明通降之职。沈洪教授提出临证应视患者证候之轻重、体质之虚实来选用不同的行气药物:平人气滞者,多选用行气药之平者,如青皮、枳实、厚朴、乌药等;素体壮实,病程短,气滞重者,则可选用行气药之重者,如木香、槟榔、莱菔子、沉香等;素体偏虚,便秘日久,气滞轻者,则可选用行气药之轻者,如陈皮、枳壳、佛手等;女性患者,或兼有阴伤者,可配合使用花类药物,如玫瑰花、佛手花、旋覆花等。临证还要注意其他病因,阳明燥热应配合泻热导滞,肠燥津亏应配合增水行舟,阴血亏虚应配合养血润肠,气虚不运则参以补气助运。使用行气药物时还应注意顾护脏腑功能,如肺气的宣发肃降,脾胃的升降结合,肝气的疏泄条达等,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2.2 湿邪阻滞,化湿润肠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或影响津液分布致肠道失润,或阻遏肠道气机致腑气不通,终成便秘。此类患者大便多不干结,甚至偏稀,有时被误诊为泄泻,排便不畅、黏滞不爽是其主要特点。针对津液不布,肠道失润,沈洪教授常用小柴胡汤加减,如《伤寒论》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针对湿阻肠道,腑气不通,沈洪教授常用三仁汤加减,或用叶天士杏蔻橘桔开泄法,轻苦微辛,宣通气滞。湿邪为患多兼有脾虚或阳微,沈洪教授提出临证当尽量避免使用破气攻伐及苦寒燥湿之品,用药当具流动之性,则湿化气亦化。苦杏仁、瓜蒌仁既能化痰祛湿,又能润肠通便,对于湿秘尤为合适。此外,湿秘患者用药后可能会出现大便稀溏次数增多,此乃湿邪得化之象,不可因此而妄投收涩之品,正如《温热论》[15]云:“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
2.3 瘀血内停,活血润肠
瘀血既是病理因素,也是致病原因,不论其成因,均可阻滞肠道而发为便秘,或为手术外伤,或为年老久病。《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最早提出了瘀血是便秘的病因之一。《金匮要略》提出妇人产后血虚津亏可致大便难,清代唐宗海进一步研究了瘀血对于便秘的影响,其在《血证论》[16]中提道:“此外又有瘀血闭结之证,或失血之后血积未去,或跌打损伤,内有瘀血,停积不行,大便闭结……”瘀血便秘患者临床多有腹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舌下脉络迂曲等兼症,或为腹腔术后患者,治疗方面沈洪教授常合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四物汤养血活血,桃仁活血润肠,对于瘀血便秘尤为合适。临床上瘀血便秘多兼有气虚和血虚,沈洪教授亦多合用益气养血之品,破气逐瘀只能是权宜之法,多用于急性便秘兼有瘀血者,可取《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之法。此外,沈洪教授认为久秘必兼瘀,慢性便秘日久,他法疗效欠佳,即使未见明显瘀血征象亦可参入活血润肠之品。
2.4 阳虚寒凝,温阳润肠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阻于肠道,发为冷秘,如《金匮翼·便秘》[14]231云:“冷闭者,寒冷之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若阳虚大肠失于温煦,传导功能失司亦可成秘,如《景岳全书·秘结》[13]393曰:“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当下治疗便秘之中成药多为苦寒通下之品,因此临床上阳虚寒凝所致的便秘逐渐增多,患者多表现为腹部怕冷,得温则缓,对此沈洪教授强调使用温通法,多用千金温脾汤加减,临证时需根据虚实多少、积滞轻重调整姜附和硝黄的用药比例。此类患者一般虚多实少,攻下药物应中病即止,转以扶正温阳,以恢复阳明通降之职。
3 参现代医学,提高疗效
3.1 明辨药物分类,优化临床应用
中医学将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现代医学则根据作用机制将通便药物分为容积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刺激性泻剂、粪便软化剂及促动力制剂等。沈洪教授衷中参西,将现代医学分类方法引入中药泻下药物分类,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17]。麦麸、肉苁蓉、魔芋等可归于容积性泻剂,可以增加大便的体积而促排便,临证可酌情加入。芒硝、朴硝、玄明粉等可属于渗透性泻剂,作用迅速,效果强烈,但是很容易会引起水、电解质的失衡,使用此类药物必须谨慎,中病即止。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富含蒽醌苷的药物可归于刺激性泻药,通便的效果也非常好,但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导致结肠黑变病。火麻仁、桃仁、苦杏仁、黑芝麻等药富含油脂,可归于粪便软化剂,可以药食两用,属于便秘的基础用药,临证使用率较高。枳实、莱菔子、白术、槟榔等可归于促动力制剂,临证可根据患者体质虚实选用。
3.2 药食行相结合,重建排便习惯
《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2]指出: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慢性便秘患者需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因此,沈洪教授特别强调便秘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应该与食、行相结合,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饮食方面:需改变饮食结构,每日进食最多的应是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白菜、卷心菜、芋头、麦麸、全麦粉、地瓜、玉米等;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减少肠道对于食物水分的吸收;可选取药食同源的食物作为药膳,既有治疗作用又不损伤肠道。运动方面:推荐每周至少2次,每次30~60 min的运动量,运动方式有步行、骑车以及中医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一般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如无身体不便,优先选择蹲位排便。
4 验案举隅
夏某某,女,87岁。2019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大便干结难解1月余。患者1个月来大便干结难解,排便费力。刻下:形体偏瘦,纳谷不香,怕冷,头晕耳鸣,头重脚轻,双下肢乏力伴可凹性水肿,入睡困难,需安眠药辅助,情绪不畅,大便干结,日行1次,呈羊屎状,伴肛门坠胀,无腹痛腹胀。舌淡红,边有齿印,有裂纹,苔薄黄腻,舌底脉络迂曲,脉细弱。多年前曾行胃肠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报告未见)。既往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多种慢性病病史,9年前曾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目前血压控制欠佳,夜间血压偏高,收缩压最高200 mmHg(1 mmHg≈0.133 kPa)。西医诊断: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脾虚失运、肾失气化、湿邪阻滞)。治法:补脾益肾,行气化湿。方选黄芪汤合济川煎加减。处方:
生黄芪15 g,麸炒白术20 g,陈皮10 g,麸炒枳壳10 g,当归10 g,苦杏仁10 g,炒瓜蒌子20 g,火麻仁20 g,肉苁蓉15 g,生地黄15 g,巴戟天15 g,茯苓15 g,炒薏苡仁30 g,盐车前子15 g,泽兰12 g,炒稻芽20 g,鬼针草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11月11日二诊:患者服药期间大便好转,停药后大便干结难解,排便费力,日行1次,量少,无腹痛腹胀,食欲尚振,入睡困难,乏力头晕,畏寒怕冷,双下肢水肿,晚7点血压升高,收缩压最高190 mmHg、舒张压最高90 mmHg。舌淡暗,边有齿印,苔腻微黄,脉沉细。药证合拍,继续予补脾益肾、行气化湿法治疗,去巴戟天、盐车前子、泽兰、鬼针草,加柏子仁15 g、防己6 g、杜仲15 g、炒麦芽20 g,14剂。
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此后间断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年近九旬,脏器虚衰,加之患有多种基础病,病久可致脾虚失运、肾失气化而见便秘、纳谷不香;肾虚清窍失养则头晕耳鸣、头重脚轻;脾肾两虚、水湿不化故双下肢乏力、水肿;舌脉情况符合脾虚失运、肾失气化、湿邪阻滞证表现。方中生黄芪、麸炒白术、茯苓、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健脾补肾;陈皮、麸炒枳壳行气导滞;当归、火麻仁养血润肠;苦杏仁、炒瓜蒌子化湿润肠;泽兰、鬼针草、炒薏苡仁、盐车前子活血利水;炒稻芽消食和胃。二诊时患者因停药后症状反复,继以前法治之。去盐车前子、泽兰、鬼针草,改用防己利水消肿,配伍生黄芪、麸炒白术合防己黄芪汤之意;去温燥之巴戟天,改用杜仲补肾强腰;加柏子仁养心安神;加炒麦芽健脾开胃消食。药证合拍,效果明显。
5 结语
便秘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亦可见于其他科室,少数为短期一过性,大多数便秘都为慢性便秘。临床治疗便秘时泻剂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不良反应。沈洪教授认为,便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失调,因此治疗应重视恢复患者的脏腑功能,不能过用泻剂,同时也要注意致病因素,标本兼顾,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