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方升降散,巧解寒温局

密集的甲流告一段落。近几周的治疗,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用药方法。因为,人们的外感,不论大人孩子,单纯的伤寒或风温已经很少。大多是寒热错杂,表里同病,里有水湿或积滞,导致气机郁滞。

见到高热时,自诉周身疼痛,恶风怕冷,烦躁咽痛,你刚想:好典型的大青龙。舌一伸出:我去,好白厚的苔!用石膏,性虽寒但有散,不呆板。走起!可我能耐有限,走不起…

之前笔记我写了:关于石膏:“凭啥用”:

壮热,唇舌红明显,烦躁口渴苔燥,脉滑数时就需要用,可以合山药。

 

合并太阴湿阻,阳明未实时:配合化湿药运转中焦:如苍术:白虎加术汤,或者是厚朴、枳壳。伴随干哕,舌中白:配合姜半夏或豆蔻、茯苓等。

这样,大青龙又合了麻杏薏甘加术汤。

看着简洁整齐好看,但疗效不一定好看…

你也知道,用温度高低判断石膏剂量的医者不在少数。最初气分证出来时,很多人舌苔不一定很燥。为了快速退烧,石膏的大剂量,麻黄的10克起步,次日转小青龙的不在少数。

所以上述情况,藿香正气口服液加柴桂退热颗粒初起泡脚,疏通气机,是我用着放心高效的外治法。当然,烧退后,这么些痰湿需要通过咳嗽排两天…那就排两天。

没有跑题,我在铺垫~

上述是阳明未实,再到阳明实。烦躁口渴,苔由白转黄,腹胀腹痛,大便不畅或不排。唇红咽红,脉滑数,或关部郁塞有力。升降散上开窗、下疏通。

我有认真学着赵老的方法去做:升降散主旨在“和”,让郁热分消:想解郁闭,必调升降。

所以大黄,不为求泻下,我一般颗粒剂的酒大黄3-5克,通降浊气。当然,降浊屎你可以调大一点点。

姜黄在小娃娃(5岁以内),就是3克,辛行,多了反而温燥。另外合用寒凉药或凉润药时,我会把我经常用的桔梗枳壳改成少量菖蒲和枳壳,流通凉润药。

接入医案:

男孩,12岁,刻下:热初起,忽冷忽热,自觉双眼热,鼻息热,咽微痛,欲吐不得,近几日纳减,欲饮不解渴,腹胀拒按,近2日未便。头晕、流涕

忽冷忽热入手,找其他佐证:近几日纳减,有头晕,孔窍热感:郁热加饮逆。符合小柴胡汤。

脉浮滑数,右脉聚关,底力不空。腹痛拒暗,苔不滑腻,欲饮:大柴胡汤出。

合升降散疏通气机。

处方:柴胡,黄芩,姜半夏,北沙参,炒枳壳,白芍

          蝉蜕,僵蚕,姜黄,酒大黄,石菖蒲1,石膏

 

当大热,表闭无汗,高热,苔腻燥,手足不温时:需要配合解表药:辛开配宣透:如麻黄、银翘,给热出路,由气出卫。偏寒闭:葛根汤,荆防败毒散。

医案2:

这个宝宝相较于上面的男孩子,明显太阴水饮要侧重一些。

男孩,5岁,以反复高热2日来诊。周身疼,不欲饮,烦躁欲食,未便。尿黄臭,乏倦。

唇红明显,舌红,苔水腻浮黄,脉滑数。

病机:太阳阳明,太阴水滞,三焦不畅。

蝉蜕,姜黄,大黄,桔梗,枳壳,杏仁,

木香,柴胡,黄芩 ,半夏,茯苓,白术

芦根,自加生姜三片。

两剂,泡脚,一日五次到六次,一次15分钟,不要发汗,这样的泡脚法模仿少量多次服药,处方辨证不跑偏,疗效完全可靠。

当夜最高体温37.9,两付药后无明显不适。嘱咐不要饱餐,继续清淡饮食几天。

因为舌苔滑腻,“闷”出来的郁热,不用石膏,而且饮证药明显比上面的孩子多。

另一张用的多的就是柴桂姜。

医案2宝宝平素调理体质:可以用这两个方合方:

听我倒叙:宝宝是朋友推荐而来,刚调理完1周,中间停药大概10天,就遇到这次大流感了。

之前找我时的症状:反复流涕,鼻塞,打鼾,频繁流鼻血。腹胀,纳不佳,主动饮水少,大便非常臭,尿黄臭。烦躁,易汗出,手足潮热,脚汗臭。

舌象:舌前红,苔水滑,属于水腻苔。

脉象:右脉浮滑数,左脉浮滑带弦。

分析:宝宝舌苔通体白,上面覆盖一层“水膜”,阳被水覆,侧面的说明阳的力量不足。上焦郁热合痰饮阻塞的不畅,中下焦的虚寒:柴桂姜沟通上下,合苓桂术甘汤化饮,佐升降散上宣下达。

一诊处方:我没用原方,在柴桂姜里,当时第一步他以中焦枢纽不通,水郁为主,所以我只选了黄芩和干姜:辛开苦降。

处方:蝉蜕,僵蚕,姜黄,酒大黄

          茯苓,白术,桂枝肉桂同用,

          甘草,赤芍,黄芩,干姜,芦根

七天,颗粒剂,一诊后疗效很好,服药和停药期间鼻出血1次,夜晚无打鼾,食欲增加,烦躁减,汗出少(疏通后多汗就少了)。

来拆分柴桂姜:柴胡黄芩:清、散、疏。舌前红,脉浮数,鼻出血,分泌物臭,可以用到。

宝宝涕清略黏,纳差,通体白苔:桂枝干姜证:仿小青龙汤意

赤芍、大黄一边走血分,一边降肺肠。

下一步用药就可以轻一步了:白芍、厚朴降润胆胃,升降散可以换成桔梗枳壳调气机升降。

全文完。
作者提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 84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转载】一方升降散,巧解寒温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