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升清、胃降浊是对消化系统功能的高度概括,临床上,饮食不节,肥甘厚味,烟酒炙煿,酿生湿热,脾胃升清降浊失常,形成便秘者亦不少,该类型患者运用单纯清热泻下之法,部分患者不效,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针对上述类型便秘,胡师多以升清降浊法论治。虽便秘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治疗上以通下为常法。但脾胃湿热蕴积,升降失常,肠腑气机壅滞,则腑失通利。
胡珂教授治以升清降浊法,自拟方:苍术30~40g,白术30g,厚朴10g,枳壳10g,荷叶6g,苦杏仁10g。
该类型辨证要点:第一,患者反复便秘,常用通便药如大黄、番泻叶等,虽暂时可排便,但常有反复,反而出现脾胃不适表现;第二,脾胃湿热表现,大便排出困难,量少,常黏滞不爽,秽臭,常有排便不尽感,可伴有口气重、口干、口苦,或伴有胃脘胀满疼痛不适、腹痛、嗳气、易发口疮或颜面痤疮、舌红或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黄厚腻,脉多弦滑或缓;第三,常有脾胃偏虚之象,食欲较差,乏力。
胡珂教授强调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慢性便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者,以脾虚不升为主,导致胃气不降,浊气内滞,大便多不干结,排便费力,虚坐努责,大便数日一行,无明显便意感,以气虚症状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升清为主,选加枳壳、路路通、槟榔、炒莱菔子等降气。炒莱菔子本身具有消食化痰之功,尤其对于小儿大便数日不行,又兼伤食之象,更是首选之品,祛邪而不伤正。
二者,以胃气不降为主,兼有脾虚轻度病机,常呈现大便较干,可兼脘腹胀满、嗳气等,舌体偏胖,常有齿印,苔黄白,脉多偏软,弦细、弦软、弦滑软等,一定不是有力的实证脉,可兼乏力、神疲、不耐劳等气虚症状。以半夏泻心汤化裁,黄芩10g,黄连6~10g苦寒降胃为主,干姜3g温升脾阳为辅。若便秘重,且多日未排便,脘腹胀痛明显时,可视其程度短时用制大黄或生大黄3~6g降下通便,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苦降太过,妨碍脾升。
(文章内容选自《胡珂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