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很熟悉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它讲的是大禹治理上古大洪水的历史事件。在尧、舜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大洪水,洪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百姓流离失所。尧帝派鲧去治水,鲧采用了堵截的方法(加高堤坝) 治水九年,结果堤坝越高,水位越深,最后堤坝被洪水冲毁,鲧被尧帝处死。后来,舜帝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因势利导、疏通水道的方法,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治理,洪水终于消退,百姓重回故土,恢复了农业生产,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变通,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依靠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将教科书的理论作为绝对真理,不亲身实地的调查研究,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而经验主义过度依赖过去经验而忽视事物产生的新变化。两者都会引起思维的僵化导致下一步决策的失误,且永远难以跳出既定的框架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当下临床上治疗顽固性多汗这一病症,就面临着这样的现实问题。采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或各位先贤大师的临床经验治疗,很多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在中医教科书《中医内科学》上,只是对多汗病症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自汗和盗汗),并认为自汗、盗汗的病因主要是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五个方面;认为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并认为病理性质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实证多为肝火或者湿热所致。其所提出的辨证以及治疗方剂应用于临床时,却无明显疗效。很多患者对玉屏风散、牡蛎散、生脉散、甘麦大枣汤等常用止汗方剂治疗多汗都提出了疑义,那就是使用后普遍无效。
凡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顽固性多汗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治疗顽固性多汗,应如大禹治水,要因势利导。当然这里疏导的不只是人体排出的汗,而是需要疏导导致多汗发生背后的病因、诱因、所属脏腑、所属经络、以及影响因素等及其辨证关系。只有从表象中寻找到蛛丝马迹所映射出的本质,才是治愈多汗的关键。有一点是明确的,顽固性多汗,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病机的疾病,后期往往都是虚实夹杂证,没有单纯的阴证,也没有单纯的阳证,只是一味的滋阴,或者一味的温阳,或者一味的补气,是不能治愈该病的。个人认为:调其阴阳,和其寒热,因势利导,疏利气机应是治疗该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