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华治痹方运用一得
1973年,我县吴某因坐骨神经痛赴沪,就诊于姜春华教授处。姜老予一方,服后6剂知,10剂已,迄今12年没有复发。吴同志视此若宝,当即交给我应用于临床。12年来,我以此方为主治疗风、寒、湿三痹患者5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985年6月,笔者曾就此方向姜老请教,知此方系他老人家自拟的“治痹方”。围绕此方,姜老谈了他的体会,聆听教益,获益良多。爰报道于下。
方药组成与服法
制川乌9克,生地60克,威灵仙9克,蚕砂15 克,秦艽15克,乌蛇6克,淮牛膝9克,豨莶草 15 克,五加皮15克,独活9克。其中制川乌先煎15分钟。每日1剂,水煎服。重者1日2剂,分4次服。
随证加减:行痹加防风10克,丹参15克;痛痹加细辛5克,桂枝6克;着痹加苡仁15克,苍术6克,茯苓20克。若痰湿留滞经络则生地减量,酌加白芥子、海桐皮;在上者酌加羌活、桑枝、桂枝;在下者酌加防己、木通、黄柏。
病例介绍
例一:汪某,男,56岁,于1978年10月4日就诊。4年前因劳累过度,突发左腿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臀部大腿后面放射至小腿背侧及足跟。经中西合治后一度好转。但每于变天时则发,发时疼痛剧烈,行走不便,日轻夜重,畏寒喜暖,舌苔白,脉弦紧。投姜氏治痹方,3天后疼痛减轻。于原方加细辛5克,桂枝6克,续服6剂,症状消失,迄今未复发。
例二:宋某某,男24岁,渔民。于1984年12月1日就诊。突然左手腕、肘、肩关节酸楚疼痛,沉重,不能抬举,端碗艰难,日轻夜重。检查局部稍见肿胀,舌苔白腻,脉浮弦。投姜氏治痹方(生地用30克)加苡仁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桑枝 15 克,白芥子 10 克。日2剂。3天后痛减肿消,续3剂症状消失。于上方去苍术、茯苓。连服5剂,迄今未复发。
按:痹者闭也,痹证即气血不通,闭阻而痛,病因有风、湿、热、寒之气,可三气或四气合而为患,但多见风、寒、湿三气杂至,姜老此方对此有较好的疗效。此方重用生地,其意有三。第一,生地甘寒,可滋养阴血,得酸平之淮牛膝、辛温之五加皮协助,共同发挥补益肝肾、扶助正气的作用。第二,风、寒、湿三痹,寒痹和湿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温燥烈之品不无伤阴耗血之弊,如此方中的川乌、蚕砂、威灵仙、独活、五加皮便是此类药物,得大剂量之生地,可缓和它们的燥烈之性,双向调节,取利祛弊。第三,根据《本经》的记载,地黄有除痹作用,生者尤良,血不足而痹着不行,补养一充足,自然流通洋溢。《主治秘要》说川乌头有六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在这六大使用中,尤以温经散寒祛痹之功为最著,所以张寿颐誉其“善人经络,确是妙药”。与生地相配,即为本方主药。威灵仙能祛下部之风湿,益以独活、牛膝,去风湿之力尤强,配豨莶草以通经络,蚕砂以和胃化浊,五加皮强筋益骨以补虚。诸药合和,既补不足之肝肾,又祛风寒湿邪之痹阻,故效果可靠。据现代药理研究,五加皮、秦艽、独活等药均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姜老治痹是把那些可以治疗痹证的药物集中起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上,广泛地运用于临床,积累经验,进行一番筛选,然后组合新方,“治痹方”便是这样产生的。姜老早年就力主学好中药,指出前人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乃心血之结晶,必须很好地继承这份宝贵遗产。例如《普济方》中记载着用川乌配威灵仙治疗手足痹痛;《活人方汇编》以一味豨莶草治风湿痹阻之证;《本草正义》认为牛膝这味药,对于痿弱痹者、骨痛筋挛诸症有较好的疗效,临证治痹“不可一日无此也”等等,确为经验之谈。
根据姜老经验,此方用于一般关节炎,颈椎肥大、变形,亦有较好疗效。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