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脱髓鞘太磨人!手麻、头晕、记不住事,还好有补精通瘀的汤药救我

说起调脑白质脱髓鞘,中医有个核心思路:抓 “精亏” 和 “痰瘀” 两个根。这病在中医属 “脑痹”“痿证”,看着复杂,其实就是脑内 “髓鞘保护衣” 没了滋养

—— 要么是 “髓海空了”(肾精亏虚),要么是 “路堵了”(痰瘀阻络)。对应有两个核心调法,全靠汤药辨证用,关键在 “补得准、通得对”。

一、精亏髓空:用左归丸,填髓养鞘

中医讲 “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肾精就是髓鞘的 “营养源”。长期熬夜耗精、
年老肾衰,髓海就像 “干涸的池塘”,髓鞘没了滋养,自然慢慢脱落。
这类人常头晕、记不住事、手脚发麻,舌淡苔薄、脉沉细。

左归丸是 “填髓王牌”,基础方用熟地黄、山茱萸补肾精,枸杞子、菟丝子填髓海。轻证加当归活血,防补得太腻;重证加鹿角胶,帮髓海 “蓄力”。

用这方子有个要点:以 “精神振、麻木减” 为效,一旦头晕轻了、手脚有劲儿了,就适当减量 —— 补药久用易碍脾胃,得给身体 “消化” 的时间。

二、痰瘀阻络:用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通脉护鞘

若爱吃油腻、爱生闷气,易生痰;气血不畅久了,又积瘀。痰瘀缠在一起,像 “泥巴堵管道”,把脑络塞住 —— 哪怕肾精够,养分也送不到髓鞘,会头痛、肢体僵硬,舌暗有瘀斑、苔腻、脉涩。

这时候得 “通补结合”:补阳还五汤用黄芪补气通络,桃仁、红花化瘀;温胆汤加半夏、陈皮化痰,竹茹清痰热。

两方合用,一边 “清泥巴”(化痰瘀),一边 “通管道”(通脑络)。《金匮要略》说 “舌青口燥不欲饮” 是瘀血证,脑白质脱髓鞘患者常这样,用这组方正对症。

关键:汤药的魂是 “辨证加减”

《黄帝内经》讲 “百病生于虚、成于瘀”,脑白质脱髓鞘也一样。

早期精亏就单用左归丸;中期痰瘀轻,左归丸加川芎、红花 “补中通”;晚期虚实夹杂,就得补阳还五汤合左归丸,“通中补”。

有人问,西医说髓鞘是神经保护套,和中医 “髓海”“络脉” 有啥关系?其实相通 —— 髓海充盈、络脉通畅,神经自然有 “保护衣”;气机顺了、精血足了,髓鞘才能慢慢长回来。

最后要记:调这病不能急,得 “补不滞、通不伤”。

比如脾虚的加白术、茯苓,阴虚的加麦冬、玉竹。医道至简,找准 “虚” 和 “瘀”,用对汤药,就能帮髓鞘 “找回滋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脑白质脱髓鞘太磨人!手麻、头晕、记不住事,还好有补精通瘀的汤药救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