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脱髓鞘调治:头晕腿软记不住?健脑止萎汤来

前言

我坐诊五十年,碰到不少脑白质脱髓鞘的患者,一来就说“张大夫,我最近头沉得像顶了块砖,腿软得踩棉花,刚说的事转头就忘”。
以“头晕、乏力、记忆差”为主诉的这类人,可选的方子不少,但如果他接着说“还有点手脚发麻,看东西有时候模糊”,我就会优先考虑–这是不是益气聪明汤的适应症。我有个门诊鉴别小技巧:患者说“累”,我必追问“是不是头晕起来天旋地转,站久了腿抖,记不住家人电话,手脚偶尔发麻?”要是点头,那十有八九就是这个方的证了。这背后的道理不复杂:脑白质脱髓鞘在中医里,逃不开“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的根子。肾主骨生髓,脑是“髓之海”,年纪一长或先天不足,肾精就亏,髓海填不满,脑子就“转不动”,记不住事;脾主升清,负责把气血往上送到脑子里,脾虚了清阳升不上去,脑子缺营养,就头晕头沉;湿邪黏滞、瘀血堵路,气血送不到手脚,就发麻发软–这就是患者“头晕腿软记不住”的核心病机。

正文
一、核心病机:髓海空、清阳陷、痰瘀堵
中医讲“脑为元神之府”,得靠肾精来养,靠脾的气血来供。脑白质脱髓鞘的患者,要么是肾精耗得多(比如长期熬夜、劳心),要么是脾虚生湿(比如爱吃甜腻、不爱动),湿久了就成痰,痰和瘀缠在一起堵在经络里,气血过不去,脑髓“饿肚子”,症状就全出来了。你想啊,髓海像个蓄水池,肾精是水源,脾虚是水泵没劲儿,痰瘀是水管堵了―-水源少、水泵弱、水管堵,蓄水池能不缺水吗?脑子缺了“滋养”,自然头晕、记忆差;气血到不了四肢,就腿软、发麻。这种疼不是“被打了”的疼,是“发沉、发僵”的不适感,刮痧拔罐能暂时通通,但脾虚肾精亏的根没解决,第二天照样沉得慌。

二、健脑止萎汤︰补髓、升阳、通瘀一把抓
我临床用方,最讲“方证对应”。脑白质脱髓鞘以“头晕、腿软、记忆差”为主症的,健脑止萎汤是我的“压箱底”方子,比单纯用补肾的六味地黄丸、补气的补中益气汤都周全。很多人觉得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能治所有气虚,其实更能体现他“升阳益胃”思想的,是这个健脑止萎汤。它兼顾补肝肾、升清阳、化痰瘀、通经络,不是简单的“堆砌药效”,对证的患者往往“三副见效”―-头没那么沉了,腿也敢多走两步。《东垣试效方》里写它的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放到脑白质脱髓鞘上,核心症状就是:头晕头沉、腿软乏力、记忆减退,还常伴有“上火”(眼干、口苦)、手脚发麻、食欲不振、情绪低落―-这不就是西医说的脑白质脱髓鞘常见表现吗?

三、医案:60岁王阿姨的“清亮”之路
去年冬天,60岁的王阿姨被女儿扶着来的,确诊脑白质脱髓鞘2年。
“张大夫,我妈现在不敢一个人出门,走几步就头晕,腿软得要栽倒,前天做饭忘了关火,吓死人了。”
王阿姨自己插不上话,只是点头,说“头沉,手脚麻,看东西有时候模模糊糊”。
我看她面色萎黄,舌头淡胖,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搭脉是沉细无力–这是典型的肝肾亏虚、脾虚湿盛、痰瘀阻络。
我给她开了益气聪明汤加减:生黄芪20g、党参15g、葛根15g、升麻6g、蔓荆子10g、白芍12g、黄柏6g、茯苓15g、川芎10g、鸡血藤15g,嘱咐她每天煎一剂,分两次温服,别吃甜腻和生冷的。15天后复诊,王阿姨精神头明显好:“头没那么沉了,昨天自己在小区走了50米。”我把黄柏减到5g,加了熟地黄10g补肾填髓。
1个月后,她女儿说:“我妈现在敢自己买菜了,记东西也强点,昨天还提醒我吃药。”王阿姨的舌苔薄了,脉也有力了,我把党参换成太子参15g,加益智仁10g增强记忆。3个月后,王阿姨自己可以走,头晕基本没了,手脚麻减轻,能记住家里的电话号码,看东西也清亮了。我调整方子为:生黄芪15g、太子参12g、葛根12g、熟地黄12g、川芎8g、鸡血藤12g,改成隔天一剂,巩固疗效。

四、为什么它是最优解?
脑白质脱髓鞘的症状从来不是孤立的,头晕往往带着腿软,记忆差常伴着手脚麻,很少有人只单一不舒服。很多人迷信“偏方”,或者只用补肾的药,结果越补越胀,头晕更重–这就是没抓住核心矛盾。健脑止萎汤的妙处,在于它抓的是“髓海空、清阳泵”加油,让气血能往上送;葛根、升麻、蔓荆子升清阳,把气血“托”到脑子里;白芍、熟地黄补肝血藤通瘀,把“水管”打通――补、升、通、清,一步到位。

五、这些“弯路”别走
我见过不少走弯路的患者:有个大爷,确诊后自己买六味地黄丸吃,吃了一个月,头晕没好,反而腹胀、
湿堵得更厉害;还有个阿姨,用了活的丹àq仁,结果越吃越乏力,因为她本身气虚,活血药耗了正气。
还有些医生,见患者头晕就用天麻钩藤饮,见记忆差就用归脾汤,换了三四个方子没效果,就说“是老年痴呆前兆,没法治”―-这纯属不负责任。
脑白质脱髓鞘不是绝症,是“髓海缺养、通路堵了”,只要方子对证,就能慢慢调过来。
当然,不是所有脑白质脱髓鞘都用这个方,比如阴虚火旺(口干、盗汗)的就不适合,得先滋阴;急性发作期有水肿的,得先利水。
但对大多数“头晕腿软记不住”的慢性患者,益气聪明汤是优先考虑的核心方。

六、健脑止萎汤口诀与常用剂量
《医宗金鉴》里的口诀特别好记,把症状和方子都概括了∶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芍药炙草同煎服,耳聋目暗服之明。
我临床常用的基础剂量(仅供中医同道参考,务必遵医嘱)∶
生黄芪15-20g 党参10-15g 葛根12-15g升麻5-6g蔓荆子8-10g白芍10-12g黄柏5-6g 炙甘草6g
辨证加减:痰重加茯苓、陈皮;瘀重加川芎、鸡血藤;肾虚加熟地黄、枸杞子;记忆差加益智仁、远志。

绝对不能当“秘方”自己试,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都不一样,得辨证调整。
结尾:调脑病,先调“养脑的根”
我常跟患者说,脑白质脱髓鞘不是“脑子坏了”,是“养脑子的气血和肾精不够了,通路堵了”。
健脑止萎汤的核心,就是把“养脑的根”-―脾胃和肝肾调好,把“通路”打通。
调理这病急不得,得像种庄稼一样,慢慢施肥、浇水,等着发芽结果。
只要方证对、坚持治,再配合清淡饮食、适当散步,大多数患者都能慢慢好转,重新找回清亮的脑子和稳当的腿脚。
这就是中医的智慧:不头痛医头,而是找准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认为脑白质脱髓鞘核心病机为 “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肾主骨生髓,脑为 “髓之海”,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致记忆差;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难上荣脑,引发头晕头沉;湿瘀阻络则手脚发麻。

核心健脑止萎汤兼顾补、升、通,以黄芪、党参补脾胃气,葛根、升麻升清阳入脑;白芍、熟地黄填肝肾髓海;茯苓祛湿、川芎通瘀。

中医调理关键在调脾胃肝肾根本,而非对症治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脑白质脱髓鞘调治:头晕腿软记不住?健脑止萎汤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