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总是隐隐作痛是瘀阻肝络,用上这个中成药就好

文/中医李知行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您是否曾感觉两侧胁肋部像被小针扎了一下,或是像有股气在里面窜来窜去,隐隐作痛,尤其在情绪波动或劳累后?这在中医看来,很可能是在提醒您:我们的“肝”有些闹情绪了。中医里的“肝”,可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器官。它是一位刚强又敏感的“将军之官”,负责调畅全身的气机,最喜欢舒畅、条达,最讨厌憋屈、压抑。当您长期压力山大、心情郁闷,或者熬夜加班、过度劳累时,这位“肝将军”就会不堪重负,它的功能就会失调。

肝经的循行路线正好经过我们的两胁。一旦肝气郁结,就像交通堵塞,气机不通,最初是胀痛;气滞时间久了,血液流动也会跟着不畅,形成血瘀,这时就会变成像针扎一样的刺痛。同时,肝郁还可能横犯脾胃,影响消化,导致湿气内生;或者郁结日久化火,产生湿热。所以,看似简单的胁肋刺痛,背后往往是气滞、血瘀、湿热、脾虚等多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叫肝络欣丸。是一位专门为调解“肝将军”内部矛盾,疏通胁肋通道的“多功能修复大师”。

肝络欣丸:蚂蚁、黄芪、人参、枸杞子、黄精、丹参、白术、地黄、赤芍、当归、蒲公英、虎杖、秦艽、苍术、猪苓、陈皮、山楂、六神曲、麦芽、青皮。

方子药味比较繁杂,我们试着来拆解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肝体阴而用阳。肝体本弱,才会在功能上出现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养肝木。

蚂蚁是虫类药中的灵动之品,善于通络活血,能钻入细微之处疏通瘀堵;配上大补元气的黄芪和人参,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强大的阳气动力,气足了,血液才有力量运行,瘀滞才能被冲开。

肝血肝阴是“肝将军”行使职能的物质基础。这三位是滋阴养血的佼佼者。枸杞子滋补肝阴,黄精气阴双补,地黄滋阴养血。它们共同为肝脏补充“润滑油”和“营养液”,让肝体得以柔润,恢复其柔和的本性。

胁肋刺痛,瘀血是直接原因。丹参“功同四物”,活血化瘀的功力深厚;当归补血活血,让血有所归;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这三味药联手,专门对付那些已经形成的瘀血“路障”,把它们一一清除,让气血道路恢复畅通。

肝郁化火,脾虚生湿,湿热结合就成了体内的“垃圾堆”。蒲公英清热解毒,虎杖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秦艽祛风湿、清湿热。它们就像清洁队,将湿热这些病理产物清理出去,给肝脏一个清爽的环境。

苍术燥湿健脾,从源头上杜绝湿气的产生;猪苓利水渗湿,通过小便把水湿排出去。一燥一利,让身体不再湿漉漉。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破气消积,力道更猛,专破肝经郁结之气。它们俩是疏解“肝将军”郁结情绪的能手,把堵着的气机理顺、散开。

山楂、六神曲、麦芽。 这就是著名的“焦三仙”。肝病容易传脾,导致消化不良。它们三位负责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消除食积,让后勤补给(水谷精微)能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支援前线。

白术是健脾益气的要药,它能坚固“脾土”,防止“肝木”过来克伐,是稳定后方的大将。这就是医圣张仲景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犯脾,当先实脾”。

这个药常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气阴两虚,湿瘀阻络症的人群。症状可见胁肋隐痛,经久难愈,腹胀纳差,脘痞泛恶,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面色黯滞。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均为科普中医所用,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修元健康网 » 胁肋总是隐隐作痛是瘀阻肝络,用上这个中成药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