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梁医生。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酒要顿顿喝、肉要顿顿有,少了一样都觉得饭不香。久而久之,出现了腹胀厌食、口苦泛恶、舌苔黄腻、小便发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去医院一检查,发现转氨酶已经升高,还可能伴随肝炎、脂肪肝等明确诊断。如果放任不管,肝细胞持续受损,可能逐步发展为不可逆的肝硬化,甚至引发肝癌。
如何降酶保肝?今天,梁医生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常用中成药,帮你守护肝脏健康。
从中医的角度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问题,离不开 “痰” 、“热”、 “瘀” 。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饮食不加节制,经常摄入过多的油腻甜食与酒水,这些超出身体运化能力的部分,就会在体内积聚成一种被称为“痰湿”的病理产物。
若湿热与痰湿持续交结,会进一步阻滞肝内气机运行,导致气滞;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渐成瘀血。
痰湿、热邪与瘀血相互搏结,日渐损耗肝络,最终导致肝体失养、肝络受损、质地变硬,逐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肿瘤 。
所以,保肝护肝的核心在于“化痰湿”、“清湿热”、“散瘀滞”。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中成药名为“肝苏颗粒”,其主要成分是赶黄草,能起到降酶,保肝,退黄,健脾的功效。
赶黄草,又名扯根菜,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属于四川古蔺的道地药材,具有除湿退黄、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散瘀四大功效。
《四川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明确指出,赶黄草可以用于黄疸、水肿、脂肪肝、肝损伤。
若肝胆被湿热病邪困扰,易使胆汁代谢失常而外溢形成黄疸。该药能清泄肝胆郁热,引导胆汁回归常道,从而消除黄疸。
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最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腹胀、厌食、乏力等症状。而脾虚又会内生湿浊,反过来加重肝脏负担。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赶黄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如没食子酸、槲皮素等)具有显著的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抑制乙肝病毒等作用。
全方集清热、祛湿、健脾、散瘀于一体,共同达成了退黄、降酶、保肝的核心目的。
●文章中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