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老中医治疗便秘医案大全_便秘方法经验

医案一

夏某,女,49岁。2003年8月5日初诊。便秘病史8年余。初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三黄片、果导片有效,后期罔效。曾就诊多家医院,疗效不佳。现患者大便八至九日一行,临厕努挣而便难出,便时汗出,大便略干,劳累后大便更难,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纳不佳,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而无力。辨证为脾胃气虚,鼓动无力,大便不行。治以补中益气,行气通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人参15克,黄芪30克,生白术20克,陈皮15克,枳壳15克,当归20克,瓜蒌子15克,莱菔子15克,炙甘草15克。7剂,水煎服。8月12日二诊:服上方7剂,胀消,但大便仍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而无力。气血互根,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养血之力不足,上方加黑芝麻20克,以养血润肠通便。7剂,水煎服。8月19日三诊:服上方后,大便1周2次,时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而无力。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上方加茯苓30克,大腹皮15克,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7剂,水煎服。8月26日四诊:服上方后,大便二三日一次,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清气升则浊气降,糟粕得行,上方加升麻10克,以升发脾之清阳。7剂,水煎服。9月2日五诊:上方服后,大便正常,余症不著,舌质正常,苔薄白,脉转缓。上方续服7剂,以善其后。2年未曾复发。

【按】本例素质脾胃虚弱,又过服苦寒,损伤脾胃,气虚无力,传导乏助,糟粕内停,而致便秘。气虚鼓动无力,则大便八至九日一行,努挣而便难出,便时汗出,大便略干,劳累后大便更难。周慎斋言:“大便欲不去,或着而不出,气虚……”脾胃气虚,受纳运化不及,则食纳不佳,腹胀。脾胃损伤,化源不足,机体失养,则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而无力,亦为脾胃气虚之征。《外科发挥》

中云:“脉涩而秘者…属气虚,宜补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生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运化通便。当归养血润肠通便,且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陈皮、枳壳理气和中,行气消胀,使诸药补而不滞。莱菔子、瓜蒌子行气通便,消食导滞。治疗中,依据气血的关系、脾胃生理特性,加入养血润肠、健脾渗湿、升发阳气等品,使气虚得补,运化有力,糟粕得行。

引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段富津》

医案二

杨某,男,40岁,汉族,内蒙古集宁市铁路电务局职工。1960年10月4日入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应西医外科邀请会诊。主诉:阵发性腹痛、便秘、恶心已4年多,每7天大便一次。病史:患者于1956年3月,突然左下腹剧痛,胀满,排便、排气消失,继则呕吐,症状逐渐加重,遂住太原铁路医院。剖腹探视,发现乙状结肠扭转而未坏死,且乙状结肠粗大,蠕动弱。诊断为巨大结肠症。行整复术后身体情况良好。病理组织诊断:分化良好,大肠黏膜下层平滑肌组织稍有增生。治疗经过:1957年因粘连性肠梗阻又行手术,发现小肠扭曲,乙状结肠仍粗大。只行梗阻缓解术,手术后恢复良好。以后胃病复发时,曾有腹部肠鸣音亢进,排气少,便秘(每七八天一次),非服泻药不下。左侧腹部局限性膨隆,有时可向心窝部移动,持续时间不久,调整体位可缓解。每春规律性地肠梗阻一次,保守疗法可得缓解。经过北京、集宁、包头、呼和浩特市等地外科医生检查,一致认为非切除不可别无他法。患者因已2次手术,故而不同意,要求中医会诊。现在症状及治疗:体质虚弱,面容憔悴,神疲气怯。左侧腹部呈局限性膨隆,大便每七八天一次,排便无力,便量多而质不硬,腹胀,矢气少,小腹下坠而有便意,纳呆口淡,小便清白短数,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此为脾胃虚弱、元气下陷、命门火衰所致,当温肾健脾,大补元气,自拟巨肠复正汤治之。炙黄芪60克,党参30克(高丽参更好,量可减为10克),白术3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5克,枳壳25克,附子6克,干姜9克,大枣4枚(去核)。水煎服,每日1剂,随证加减,共治疗3个多月,症状渐减,日便一次,腹胀已除、食欲增进。X线钡剂灌肠透视;乙状结肠自髂嵴水平以下,乙状结肠管腔变窄,已接近正常宽度。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一直随访到1969年,亦无复发。

【按】巨大结肠症,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没有这个病名,但在症状的描写和治疗法则上,确有与之类似的症候。《灵枢·杂病》

中云:“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肾),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之太阴(脾)”。说明腹满,大便不畅,不责之于肾,便责之于脾。《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

中说:“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陆渊雷云:“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者,肠蠕动过剧,可以望而知也.”这些记载虽不能就认为是巨结肠病,但便不利,腹满,腹响响然,腹部局限性膨隆,却与之相符。饮食入胃,经胃腐熟、脾运化精华后,糟粕由大肠传送排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糟粕不得及时排出而为便秘。糟粕壅积于肠内,阻塞气机,腑气通畅失常,则腹部膨胀而软,甚则腹痛,腹满上逆则成呕恶。此证气虚下陷,输送无力,故自拟巨肠复正汤以治之。炙黄芪为味甘性微温之品,人脾肺大补元气,党参、白术健脾以益生化之源,升麻助黄芪之升陷,党参、白术与黄芪合用补气之力更雄,元气充沛以司呼吸且温煦周身。人之一身,自飞门(口)至魄门(肛)皆以元气主之,故重用补气之品。甘草、大枣味甘以缓急健脾,并调和营卫;干姜温中,守而不走,以助生化之源;唯恐补气升举之力不及,加附子一味以温阳举托;枳壳理气消胀,在大量补药之中使之补而不滞,行而不伤。据现代药理研究:枳壳对各种状态的平滑肌皆能兴奋,使紧张度增高,甚至产生强有力的收缩。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三

李某,女,41岁,工人。门诊病历。1998年5月14日初诊。主诉:便秘半年余。半年来大便干燥,或一日二次,或二日一行,便时伴腹胀,左少腹隐痛,便后痛可缓解,平素纳佳善饥。刻下症见:大便干结成球,日一行,便时腹胀,左少腹陷痛,呃逆,偶作恶心,口干,纳佳善饥,睡眠梦多,手足心热,烦急,脐腹痛,小腹冷,腰痛。月经后错,每次须注射黄体酮后方至,量少,白带色黄而臭,末经4月7日。舌淡暗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辨证立法:寒凝下焦,气血凝滞。治宜温经散寒,理气化瘀。方拟温经汤加减。处方:肉桂10克,香附10克,三棱10克,小茴香10克,吴茱萸10克,葫芦巴10克,莪术10克,半夏10克,丹参15克,女贞子10克,海嫖蛸15克,黄柏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医嘱: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治疗经过:服药7剂后左少腹痛止,黄带减少,恶心减轻,但自觉身热而体温不高,余诸症同前。上方减半夏、女贞子、海嫖蛸、黄柏,加乌药10克,益母草20克,酒大黄6克,桃仁10克。续服7剂后大便通畅,脐腹痛减,睡眠转调,仍觉阵阵发热,汗出,口干,腹胀,呃逆。上方减乌药、丹参,加半夏10克,枳实15克。继服余月,腹痛未作,便畅,腹胀减,仍有身热、汗出,继以上方加减调服。

【按】本案患者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示内无实热灼液之因,何缘大便燥结如球?非实即虚,阴虚血少,肠失濡润可知,且久病内燥当属虚证。观其平素纳食尚佳,脾胃健运,绝非后天化源不固;再察心肺肝肾亦无虚象,唯小腹冷痛、月经后错甚或闭经,提示下焦寒凝、气血凝滞;烦急、手足心热或阵发身热、唇干、多梦皆血瘀之候,《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中早有明训,瘀血内著,则阴虚血少,是有肠燥便秘;久瘀化热,致有黄带味臭之变。虽见寒热混杂,但其根结在于瘀血。对于寒凝血瘀下焦之证,高老师常用《金匮要略》

之温经汤而无不应效。方中吴茱萸、肉桂为温下散寒之主将,加葫芦巴、小茴香以助温经暖下之力;三棱、莪术、丹参活血逐瘀;半夏和阳明而止呕;海螵蛸、黄柏清热化湿以止带。初服药后,便秘依存,知其寒瘀过甚,故加酒大黄以促药力,因含辛热药而成温下之剂,速逐寒凝之邪;因含化瘀药又有桃核承气之用,破瘀以生新;用其荡涤肠腑之燥粪,可收治标之功。虽药后便秘之症解,诸症大减,但仍需温经活瘀以善其后。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四

张某,女,79岁。初诊:1994年6月3日。主诉:左中下腹部疼痛、便秘18个月,加重2个月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始,左下腹牵及左中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每于大便后加剧,大便开始干燥,呈羊屎状,继则成软便,时成形,纳谷欠馨,每日进食150克左右,食后胃脘堵闷不畅,大便必须用通便药或开塞露后方可排出,头晕昏不清爽,曾于消化科就诊,诊为“缺血性肠绞痛”。现症:左中下腹疼痛,呈痉挛样,大便干燥,数日一行,必须用通便药及开塞露后方可排出,胃脘堵闷不畅,隐隐作痛,纳谷欠馨,胃脘及形体畏寒喜暖,口干不欲饮,口黏不爽,今日测血压18/10kPa(135/75mmHg)。既往史:2年前患“脑血栓形成”,原发性高血压病史5年余,间断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史1年余。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月经163~7/28~3048,孕4胎,足月顺产2子2女,1子夭折,余健在。查体:舌淡红,薄白黄,脉弦略细。诊断:中医:便秘,腹痛。西医:缺血性肠绞痛?辨证:年迈,津液不足,水乏舟停,发为腹痛便秘。治法:滋水行舟,缓急止痛处方:杭白芍30克,甘草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陈皮12克,玄参12克,砂仁6克(后下),紫苏梗、藿香梗各12克,川厚朴12克,炒枳壳12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炒川楝子9克,焦白术10克,炒黄芩12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麦芽15克。3剂,水煎服。二诊:1994年6月7日。服上药后,腹痛减轻,然今又作,口干少津,头昏,胃脘痛不适,舌红少苔少津,脉沉细略弦。鉴于病久必伤血,故上方中酌加活血通络理气之品。处方:当归12克,白芍30克,泽泻15克,生白术15克,香附10克,高良姜6克,百合35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9克(后下),炒五灵脂12克,蒲黄10克(包),桂枝5克,郁李仁10克,桃仁泥、杏仁泥各10克,全瓜蒌35克,木香9克,肉苁蓉15克,桑枝20克,酒大黄3克(包),焦槟榔12克。7剂,水煎服。三诊:1994年6月14日。四诊:1994年6月21日。五诊:1994年7月1日。服药均以1994年6月7日方为主,服后腹痛均有所减轻,大便秘结稍减轻,遇头晕加重时酌加钩藤、天麻、石决明等;若便秘不行,加芒硝冲服。六诊:1994年7月19日。服完以上28剂药后,疼痛基本未作,故停服中药,昨日腹痛发作,窜痛不定,纳谷欠馨,时恶心,口黏,咳白黏痰,咳之不利,咽部黏滞不爽,大便3日一行,需用开塞露方下软便,头昏不爽,舌苔薄白,脉沉滑。诊治同前,守方加减用之。处方:泽泻45克,天麻12克,生白术30克,当归12克,白芍35克,红花10克,桃仁泥10克,肉苁蓉15克,延胡索10克,炒川楝子12克,炒五灵脂12克,郁李仁10克,火麻仁12克,黑芝麻12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酒大黄6克(包),钩藤30克(后下),生栀子6克。7剂,水煎服。七诊:1994年7月26日。八诊:1994年8月2日。九诊:1994年8月9日。服上药21剂后,腹痛减轻,大便一两日自行一次,亦不便秘,因咽部不爽及耳鸣等,于原方药中加人蝉蜕、石菖蒲等。十诊:1994年8月19日。患者大便日行一次,软便,然不畅感,脘腹窜痛及双下肢自觉疼痛等均未作,然右上肢活动较前灵活,能自行抬起诊脉,纳食增加,时头昏不爽,舌苔薄白,脉沉弦。症情明显减轻,诊治同前,守方进退,继服以巩固疗效。处方:当归15克,白芍3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桂枝9克,紫肉桂3克,炒五灵脂12克,延胡索10克,全瓜蒌35克,肉苁蓉30克,火麻仁12克,吴茱萸6克,黑芝麻15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酒大黄6克(包),泽泻40克,炒白术12克,川续断15克,牛膝15克,钩藤30克(后下)。14剂,水煎服。

【按】患者主因中风后左中下腹疼痛、便秘18个月,加重2个月就诊。焦师据四诊所得,知其年迈,津液不足,水乏舟停,发为此证。故始予滋水行舟法,服药后有效,然不著,虑其病久必伤血人络,酌加活血通络理气之品,如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延胡索、蒲黄等后,效果颇佳。

引自《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医案五

王某,女,31岁。2004年3月1日初诊。4年前,患者行剖宫术产下一男婴,继而出现大便秘,口服通便药物初期有效,后期无效,多方医治,效果不佳。现患者四五日大便1次,便如羊屎,排出不畅,时头晕目眩,心悸,易疲劳,月经量少,腰酸,唇色淡,音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营血亏虚,肠失濡润。治以养血益精,润肠通便。方用四物汤加减。处方:熟地黄25克,当归20克,火麻仁20克,黑芝麻20克,黄芪25克,枳壳15克,肉苁蓉30克,枸杞子20克,川芎10克。3月8日二诊:服上方7剂,大便略有缓解,便质仍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养血之力不足,上方肉苁蓉再加10克,加制何首乌20克,以养血润肠通便。3月15日三诊:服上方后,大便2日1次,排便明显改善,惟时有眠差,此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上方加炒酸枣仁20克,柏子仁20克,以养心安神,润肠通便。3月22日四诊:上方服后,大便每日1次,便质略干,睡眠正常,惟仍感疲劳,舌略淡,苔薄白,脉缓而略弱。血为气之母,血衰则气少,上方黄芪再加10克,以增益气之力。3月29日五诊:服上方后,大便正常,其余诸症亦除,舌质正常,脉缓。上方续服7剂,以善其后。2年内未复发。

【按】本例为因产伤血,血液亏虚,肠失濡养,而成便秘。《济生方》

中云:“更有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徒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血虚津少,肠腑失濡,则四五日大便一次,便如羊屎,排出不畅;血虚脑髓失养,则头晕目眩;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血液不足,经血乏源,则月经量少;精血同源,血亏则精衰,肾虚则腰酸;血为气之母,血衰则气少,气虚形虚,则易疲劳;舌脉亦为血虚之象。《外科发挥》

中云:“脉涩而秘者,属血少,宜养血。”用四物汤化裁。方中以熟地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火麻仁、黑芝麻养血润肠通便。肉苁蓉润肠通便,温补肾阳;枸杞子滋补肾阴、养血,二者合用以补肾虚。黄芪补气生血,使气旺则血生。枳壳行气宽畅,且使补而不滞。一诊效果不著,乃养血通便之力不足,故加重肉苁蓉之量,又加人何首乌以养血。

引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段富津》

医案六

陈某,男,82岁。2006年1月10初诊。以长期习惯性便秘来诊。患者因30余年前曾行多次腹部手术,以后经常便结不通,平时少有便意,很难自动排便,且用一般通便中成药如麻仁滋脾丸等,难以达到通便的目的。待到数天乃至六七天后,必服大剂量番泻叶后,才能排便1次。数十年来始终如此,体稍胖,舌苔薄黄,中前少苔,舌质淡红,脉弦细。西医诊断:习惯性便秘。辨证:阴血不足,肠胃液亏。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处方:增液汤与五仁丸加减。玄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制何首乌15克,白芍10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20克,桃仁10克,枳壳6克玄明粉10克(冲)。7剂,水煎服。二诊(1月17日):用药后大便已通畅,玄明粉自己调节至每日4~6克即可达到通便的目的。原方继服。效果:再进20剂,大便通畅,每日1次。

【按】本例便秘病例,病发于多次外科手术以后。手术每致损伤人体正气,加之年迈,气血益亏。现在便秘同时,除因便秘而感腹满以外,无其他所苦,故无邪实证象。便秘由正虚可知。更见苔薄而少,脉见弦细,正虚之中偏于阴血不足,乃大肠液亏而便秘。对于此类便秘,忌用攻下,愈攻正气愈虚。治疗当以滋阴润肠通便为主。方中重用玄参、麦冬、生地黄以滋阴润肠;当归、白芍养血,火麻仁、桃仁、郁李仁等诸仁质润而滑,通便而不伤正,最宜老人、产妇血虚肠燥者应用;制何首乌补肝肾之阴;但对于数十年的顽疾,亦非一般滋阴通便方所能完全解决,故又加入玄明粉咸寒软坚散结,以保证按时大便。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七

崔某,女,50岁,医生。初诊(2003年3月3日)。主诉:大便结燥难解5年。5年前患者因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出现大便结燥,难解,2~3日一行,自行服用排毒养颜胶囊,短期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则症状复出。并逐渐出现面部色素沉着,月经不规律,量少,左侧头痛,乳房胀痛,腰酸痛,现为进一步治疗而来就诊。中医诊断:便秘(升降失常)。辨治:工作紧张,肝脏疏泄失常,脾胃之升降随之紊乱,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拟升降汤加减。柴胡4克,当归12克,升麻5克,党参12克,香附9克,肉苁蓉24克,瓜蒌子12克,青皮9克,桑叶15克,天花粉12克,牡丹皮9克,枳壳12克,赤芍12克,怀牛膝15克,桃仁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03年3月10日)。面部色素消退,月经上周四已净,左乳房胀痛减轻;受凉咳嗽3天,咳黄稠痰,咽痒,面部皮肤发痒,大便已畅,日一行,质软,舌淡红,苔薄,脉沉。荆芥12克,竹叶12克,车前草12克,瓜蒌12克,前胡12克,栀子6克,淡豆豉12克,桔梗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牛蒡子12克,川厚朴9克,枳壳12克,枇杷叶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title插图%num

【按】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便时间延长,或大便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饮食入胃,经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若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津液耗伤肠道失润,或因气滞不行,不通宣达,通降失常,或因气虚,大肠传送无力,或因血虚津枯不能滋润大肠,或阴寒内盛,阳气不通,津液不行,导致肠道难于传送,而引起便秘。临证须分清虚实,对证治疗。《医学原流·六气方治》

中曰:“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而论,有虚秘、有实秘、有风秘、有气秘、有冷秘、有热秘、有老人津液干结,妇人生产失血,乃发汗利小便,病后气血未复,皆能作秘。”此患既往因大便秘结,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致胃肠功能紊乱,现在若不服药就会出现大便秘结。颜面色素沉着,月经紊乱,乳房胀痛,说明肝脏疏泄亦不利。在治疗各种气机失调的疾病中,多善用“疏调气机”之法,以使清者自升,浊者自降。所谓升清以降浊,升降结合用药。而不单纯一味降浊、通便。更能结合病因,辨证施药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此例方中柴胡、升麻升清以降浊;当归、肉苁蓉养血润肠;青皮、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赤芍、牡丹皮凉血;桑叶疏肝;党参健运脾胃;桃仁活血润肠;怀牛膝补肾;瓜蒌子宽胸;天花粉清化痰热。全剂配伍有法有方,故取效迅捷。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八

吴某,女,34岁,公司会计。初诊(2001年10月7日)。主诉:排便困难5年余。病起于5年前妊娠及产后,排便不畅,大便干结,每3~4日1行,或因大量进食香蕉蜂蜜后排便,或自服多种消导药物如果导片、麻仁丸等,停药后不久症状如旧。就诊时已3日未解大便,平时排便时间延长约20~30分钟,便干,伴胸胁不舒,脘腹胀满,餐后尤重,寐差或多梦,舌淡红,苔薄微腻,脉弦数。认为证属气郁不运,以经验方升降汤加味以降气开郁,处方:蒲公英20克,蚕沙(包煎)15克,紫苏子10克,甜杏仁10克,炙紫菀10克,全瓜蒌15克,前胡12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青皮10克,生甘草6克。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2次分服。二诊(2001年10月15日):服前方后近1周来排便正常,每日1次,所伴随的胸腹症状随之改善,但仍有多梦,舌脉象无异常。原方中加白蒺藜15克。5剂。嘱其生活中注意适当活动,酌情进行腹部按摩。

【按】习惯性便秘的治疗通常以消导药物为常用,西药如果导片、便塞停、开塞露等。中药如麻仁丸、润肠丸、上清丸、六磨汤等,都是以通下为主。这对普通的较短时间的习惯性便秘疗效较好,但也有一些人对这类药物不敏感而成为难治性的便秘,对一些以长期伏案工作为主的人群更是如此。伏案日久,肺气易郁、宜肃不利,则会引起肠之通降失司,所以此类便秘,其本在肺气郁滞。方中以大剂宣降肺气,又以蒲公英、蚕沙开通肠郁,故能收到较好效果。后者系作者治肠郁便秘的对药,其中以蒲公英解郁热,以蚕沙润肠燥,临床对症应用,确有良效。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九

朱某,男,41岁,职工。(病历截取)患者平素肝胆体实。初诊:主诉:右胁酸痛,纳呆腹胀,大便干而不畅,3日2行。查体:患者体质属肝胆体实型,苔白厚,脉弦滑有力。处方:木香槟榔丸、沉香化滞丸,各六钱,分3次,上午、中午、下午各1次(可自行酌减)。二诊:主诉:腹胀减,大便正常。査体:舌苔退,脉沉缓。处方:再以前法巩固之。

【按】木香槟榔丸人手足阳明经,是治疗积滞泻痢的经验方,主治腹痛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或泻痢、里急后重、食疟实积。方中各药功能:木香、香附:行气之药,通三焦,解六郁;青皮:平下焦肝气;枳壳:宽肠利气;三棱:破血中气滞;莪术:破气中血滞;黄连、黄柏:燥湿清热;大黄、芒硝:血分之药,除血中伏热,通行积滞,为摧坚化痞之峻品;当归:润燥和血。此法为通因通用。本方只适用于积滞引起的便秘,如非实积,不可轻投。本例患者右胁酸痛,纳呆腹胀,大便干而不畅,属于湿热积滞所致之便秘,为本方的主要适应证。

沉香化滞丸的主要功用为理气化滞,用于由饮食停滞引起的胸膈胀满、消化不良、吞酸嘈杂、腹中胀满,系行气和中、破积导滞、消痞除满、开胃进食之剂,主治积滞内停、呕吐、泄泻等病。用于积滞内停,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宁,不思饮食,呃噫食臭,或呕吐酸馊乳食,脘腹痞满胀痛,小便短赤,大便酸臭或溏薄;食人即吐,呕吐酸腐呃噫食臭,嗳气厌食。西医诊断之消化不良、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可以使用本剂。沉香化滞丸在本病例中主要在于除胀除满。《本草衍义》

中曰:“沉香,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沉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之角沉。黄沉乃枯木中得者,宜人药用。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在土中岁久,剔而成结,谓之龙鳞。亦有削之白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蜡沉,尤难得也。然《经》

中止言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余更无治疗,今医家用以保和卫气,为上品药,须极细为佳。今人故多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独行则势弱,与他药相佐,当缓取效,有益无损。余药不可方也。”方中沉香味辛苦,性温,有降气温胃的作用。有歌诀曰:“沉香降气,暖胃追邪,通天彻地,气逆为佳。”可治气逆不降的喘满呕吐和胃寒气滞的胸腹胀痛。歌中“通天彻地”的说法,是形容本品上能治肺气不降,下能治肾气虚寒,对于气逆不降所致的喘满,功效更好。此例中用木香槟榔丸的目的主要是消导攻里,而使用沉香化滞丸则着眼于理气除胀。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十

张某,男,26岁。(病历截取)患者食少,便秘月余。初诊:1963年6月6日。主诉:饮食减半,胃脘堵闷,呃逆,大便3日1次,烦躁鼻干,近周夜间咳嗽舌干,脉弦,脾阴不足,津亏便秘。治法:拟健脾润肠法。处方:枳实一钱,麻仁四钱,全瓜蒌五钱,厚朴一钱,杏仁二钱,砂仁壳一钱,紫苏梗一钱,杭白芍三钱,焦神曲二钱。2剂。二诊:1963年6月8日。主诉:昨日大便色黑,量多,夜咳止,脉沉弦。治法:再进前方以巩固之。处方:上方加橘红三钱,杭白芍四钱,瓜蒌三钱,谷稻芽四钱。3剂。三诊:1963年6月10日。主诉:胃中嘈杂,纳物欠佳,胸闷脉沉缓,大便已正常。治法:拟和胃进食法治之。处方:厚朴二钱,苍术一钱,神曲三钱,竹茹四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砂仁壳一钱,青皮二钱,藿香五钱,佩兰一钱,谷稻芽六钱,紫苏梗一钱。3剂。四诊:1963年6月13日。主诉:纳物好转,嘈杂堵闷均减,近日烦躁,脉沉弦。治法:再进前法。处方:上方加枳壳一钱,另包青连壳一两,分6次水泡服。五诊:1963年6月17日。主诉:急躁轻,纳物好,精神佳,脉沉弦。处方:舒肝丸6丸上下午各1丸,青连壳一两,分5次水泡服。

【按】一般2~3日以上不大便者,就称之为便秘。大便停留在直肠中的时间过长,其中所含的各种毒素就会被人体吸收,出现上火及中毒的各种症状。便秘有正虚和邪实之不同,气虚阳弱,推动无力,或阴虚血少,肠燥便结,所致便秘可统称为阴结。实热痰湿壅结,或气滞不行,所致便秘可统称为阳结。《景岳全书》

中有:“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此例由于脾阴不足,津亏便秘,取健脾润肠法,适当给予消导之味,达到了通便之目的。对于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还有司机等长时间坐姿工作的人,肠胃的活动能力都有所减弱,容易发生便秘,另外长期卧床不起或坐轮椅的人也常会发生便秘。对于因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及方式引起的便秘,除了可以使用相关药物治疗外,还应该鼓励他们加强运动。肢体的运动可以带动肠胃的运动,从而促进排便。同时鼓励他们尽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通过精神活动形成排便的生物定时来促进排便。除此以外,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他们自己或家人帮助每天做肠道的按摩,也是有助于排便的。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十一

韩某,男,25岁。2005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于1周前,因感冒而出现恶寒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经过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虽热退,但1周未大便,痛苦不堪,咽仍痛,遂来就诊。现大便1周未行,脘腹胀满,咽痛,微咳,头痛,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肺热下移大肠,燥热内结不行。治以泄热通便,清上泄下。方用凉膈散加减。处方:大黄(后下)15克,芒硝(烊化)10克,厚朴15克,连翘15克,栀子15克,桔梗15克,黄芩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11月3日二诊:服上方4剂,大便每日1次,时干,头不痛,咽痛明显好转,舌略红,苔薄色微黄,脉滑略数。火热之邪易伤阴液,上方加玄参20克,以养阴润肠通便,兼清热解毒利咽;去芒硝,大黄减少5克,以防苦寒太过伤中。服上方5剂,大便正常,其余诸症亦除,舌脉正常,临床治愈。

【按】本例为热秘。外邪袭肺,郁而化热,下传大肠,燥热在腑,气机不畅,壅塞不通,而致便秘。《中藏经》

中云:“肺病不已,则传人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又实热证胀满而大便不通也。”燥热内结,气机不畅,腑气不通,则便秘,腹胀。火热炎上,则咽痛,微咳,头痛,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亦为燥热之象。治以凉膈散加减。方中连翘、栀子、黄芩清泄上焦郁热;桔梗利肺止咳,且有启上通下之意。大黄、芒硝、厚朴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实邪由下而去。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调药和中,且缓芒硝、大黄之峻。诸药相伍,则上窍得通,下窍自开,即“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泄,下窍自通”。

引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段富津》

赞(0)
修元健康网 » 老中医治疗便秘医案大全_便秘方法经验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