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转】奇经八脉的辨证与用药经验

奇经八脉辩证临床使用是一个难点,当今中医能熟练使用十二经络辩证指导的已非常少见,能熟知奇经辩证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在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都需要用到奇经辩证。奇经八脉辩证在临床上很有实用价值,认真总结和探讨其用药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

奇经八脉指的是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等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虽然明确提出了八脉的名称、循行(无跷脉的循行)、起止、功能、病症等,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但是《内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是零散于各篇之中,没有独立篇章系统论述,亦没有提出奇经八脉之称。最早明确提出奇经八脉概念并完整论述的是《难经》,其中的第二十七难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名称及功能,第二十八难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第二十九难论述了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奇经八脉的理论主要应用于针灸、按摩、气功、养生、修道等,同时也被用于指导药物治疗疾病。

叶氏认为奇经八脉与肝肾关系密切,“八脉隶乎肝肾”,“肝肾怯不固,八脉咸失职司”、“肝肾精气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肝肾损伤,八脉无气”、“下元亏损,必累八脉”,认为若肝肾久损,必然累及奇经。叶氏运用奇经八脉辨证治疗疾病时,冲、任、督、带,各有一味主药,“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镇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临证指南医案·产后门·按语》)。具体用药根据《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如下。

督脉

督脉主一身之阳,督为阳脉之海,督脉与肝肾在经脉循行上的关系非常密切,督脉空虚,可以引起腰背酸坠等症。

督脉病治在少阴,

主药:鹿茸、鹿角胶、鹿角霜。

他药:紫河车、羊肉、羊内肾、枸杞子、黄芪、补骨脂、熟地黄、韭子、菟丝子、牛猪羊脊髓等。

通经药:“古人每以通络,兼入奇经”。可配用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细辛、藁本等。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还是“生养之本”而“主胞胎”。其循行部位或与肝肾经脉相联系,或有共同之处。任脉所主病候中的“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及“癃”、“遗溺”等与足厥阴、少阴其中的病候相同,任脉主病治在厥阴。

主药:龟甲。

他药: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蚌肉、紫河车、紫石英、艾叶、沙参、覆盆子等。

降火药:任脉与肝肾相通,治任脉还需参合降肾火,用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黄等。

冲脉

冲为血海,可见冲脉的循行分布或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或与其络脉相联系,从厥阴阳明两治。

主药:紫石英(石英收镇冲脉)。

他药:熟地黄、枸杞子、沙苑子、紫河车、五味子、代赭石、胡桃肉、当归、鳖甲、肉苁蓉、杜仲、山药、巴戟天等。

理气通络药:冲脉与肝胃相通,故需参合理气通络。用川楝子、降香、吴茱萸、小茴香、茯苓、柏子仁、香附、黄柏等。

带脉

带为约束,叶氏认为:“脉隧气散不摄……必引之收之固之”。

主药:当归、紫石英、禹余粮、黄鳔胶,沙苑子、乌贼骨、白芍、熟地黄、枸杞子。

固摄药:治带脉还需固摄,故可配以山药、莲子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莲须、龙骨、牡蛎等。

维脉

起拥护作用,分阴维、阳维两脉。阳维病苦寒热,阴维病苦心痛,治在中焦。

常用当归、桂枝加鹿角霜、沙苑子、枸杞子等治疗,常配合茴香、柏子仁、茯苓等通络。

跷脉

起拥护作用,分阴阳跷两脉。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治在肝肾。

常用白芍、山茱萸、熟地黄、龟甲、淡菜、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五味子,或半夏秫米汤等。

——————————————————————————

奇经八脉中以任脉、督脉的穴位运用最广,但这并不是表示其它6条奇经就不重要。

由于奇经八脉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彼此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某些疑难杂症或是妇科疾病,更与奇经八脉的病变息息相关。

 

%title插图%num

 

一、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生理作用:

1. 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奇经喻为“湖泽”,即指其有调节气血作用而言。《灵枢·逆顺肥瘦篇》指出,冲脉上行能“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则“渗三阴”“注诸络”,亦是说明奇经有渗灌、溢蓄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

3. 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其中女子胞和脑髓主要与奇经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都起于胞中,带脉则环腰一周,使它们互相沟通,成为一个相互联络调节的系统,其与肝经相通,又和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相联系,故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密切相关。

二、病证分论

《灵枢·经脉篇》对奇经病的辨证,简要分为虚、实两型。因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各种致病因素,而疾病的发展则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强弱和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为根据。

从奇经八脉的病候分析,实证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慎,跌仆损伤以及痰瘀等原因导致奇经气血阻滞不得畅通而病;虚证多数由于七情内伤,先天不充,后天失调或大病、久病致精血内耗,脏腑功能衰退而成。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虚实夹杂之证。奇经八脉的病证在相关章节有详细论述,在此仅简单地归纳,使大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督脉病

实证:腰背脊膂疼痛,头痛,颈项强直,中风,角弓反张,癫癎,癫狂,手足拘挛,癃闭等。

虚证:头重,眩晕,摇头,振颤,伛偻,肢体痿废,呵欠频多,健忘,智力低下等。

2. 任脉病

实证:阴部或阴茎疼痛,血尿,痢疾,呃逆,男子疝气,妇女盆腔肿块等。

虚证:妇女子宫虚寒不孕,滑胎,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男子阳痿,早泄,遗精等。

3. 冲脉病

实证:胸腹疼痛,胃肠痉挛,腹胀气逆上冲,胎衣不下等。

虚证:妇女月经不调,滑胎,不孕症,崩漏等,男子阳痿,无精子或精子量少不育症,无须等。

4. 带脉病

实证:腰脊痛,腹股痛,带状疱疹,带下等。

虚证:下肢麻痹,腰腹肌肉松弛无力,疝气及妇女白带淋漓等。

5. 阳跷脉病

实证:腰背强直痛,下肢痉挛,足外翻,目赤痛,头痛等。

虚证:失眠,眉棱骨痛,癫癎,手足麻木等。

6. 阴跷脉病

实证:癫癎,下肢痉挛,足内翻,便秘,下腹部痛等。

虚证:嗜睡,梅核气,肠鸣,小便淋漓。

7. 阳维脉病

实证:恶寒发热,肢节肿痛,头项疼痛,目赤肿痛等。

虚证:盗汗,眉棱骨痛,手足心热,麻木,跟骨痛,膝部畏冷等。

8. 阴维脉病

实证:胸脘胀闷而痛,胁肋攻痛,带状疱疹,反胃噎膈等。

虚证:心痛,肠鸣泄泻,脱肛等。

三、病证特点与用药要点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十二经脉被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联系在一起,使三阴三阳各脏腑经络之气融会贯通,也使一身元气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了“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生理功能正常的状态。

虚证居多,以补为体。从生理上,奇经具有沟通正经、储运气血、联络脏腑、通行上下、调节气机作用。奇经之气血由十二正经气血蓄溢后流入,又涵养十二经,对人体阴阳气血起调节作用。《难经·二十八难》云:“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

《奇经八脉考》进一步明确指出十二正经“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因此,各种原因导致奇经八脉病证,经气耗损,以虚损不足者居多,或虚实夹杂为主,纯实证较少,这是由奇经之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病理上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必然奇经无养,脏腑不得温,腠理不得濡,终成痿弱虚损之病。

“八脉隶属肝肾”,肝肾虚损,精血耗乏,必然累及奇经,即“下元之损,必累及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脉中乏运用之力”“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

大凡久病、频发之病,多为“八脉失调”“奇脉不固”“八脉空虚”。治以宣通奇脉,镇固奇脉,填补下焦等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奇经病证多形气不足,精亏髓减。常药治疗难取奇效。

正如叶天士所说:“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

叶氏基于前人“奇经八脉皆隶于下”及“填精血务在有情”理论启发,治疗奇经病证主张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直入下焦,以补奇经有形精血。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不但善于培本,对奇经病证常能取得奇效。

在奇经病证中的应用血肉有情之物,应补而不滞,寓通于补。血肉有情之品中以龟、鹿之物最常入药。《本草纲目》指出:“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

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常用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治疗督脉病变,“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角胶配鹿茸,一补督脉之血,一壮督脉之阳,治督虚背寒脊酸腰坠;

言补则寓之以通,拟通则假之以补,方合阴阳开阖之理”。正如李时珍所云:“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叶天士深明奇经贵通之奥妙,以苦辛相合,能通能降,结合芳香达窍走窜,通经达络,疏理奇经之实。

他认为“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他具体运用通法时重视柔剂阳药及辛甘温补,使奇经病证用药能寓补于通,通补兼施,以防滥通而耗散正气。

叶天士提出“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冲任奇脉内怯,宜固补实下兼通奇经之法”。强调在补之同时重视通畅气血,“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通络之品常选用川楝子、延胡索、当归尾、香附、郁金、乌药、降香、三棱、莪术等。

四、叶天士奇经用药规律

叶天士对奇经论治的阐发,最富代表性,其治病每多讲究奇经,以通补为法,扩大了奇经证治的范畴,有学者将叶氏奇经用药规律总结如下。督脉:为阳脉之海,起着总督、统摄作用。

督脉治在少阴。故历来对督脉病的调治多从填精补髓着眼,明清以降多注意及此。李时珍《本草纲目》谓鹿乃“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尤推重鹿茸和脊髓“生精补髓、养血养阳、强筋健骨”之功。主药: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配药:紫河车、羊肉、羊内肾、枸杞子、黄芪、补骨脂、熟地黄、韭子、菟丝子、牛猪羊脊髓等。通经药:“古人每以通络,兼入奇经”。可配用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细辛、藁本等。

任脉治在厥阴。龟甲为其主药。李时珍称“龟性阴,走任脉”“能通任脉”。叶天士则更力主“血肉填阴”。并将鳖甲、阿胶、鱼胶、淡菜等归属之,且喜在用药时辅以紫河车、艾叶、紫石英等暖宫之品;滋肾降火,药如知柏、生地黄、大补阴丸等。主药:龟甲。他药: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蚌肉、紫河车、紫石英、艾叶、沙参、覆盆子等。任脉与肝肾相通,治任脉虚火常配用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黄等。冲脉治在厥阴阳明。“石英收镇冲脉。”主药:紫石英(石英收镇冲脉)。他药:熟地黄、枸杞子、沙苑子、紫河车、五味子、代赭石、胡桃肉、当归、鳖甲、肉苁蓉、杜仲、山药、巴戟天等。冲脉与肝胃相通,故需参合理气通络之品。如川楝子、降香、吴茱萸、小茴香、茯苓、柏子仁、香附、黄柏等。带脉治在下焦。叶氏认为:“脉隧气散不摄……必引之收之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也。”

主药:禹余粮、紫石英。他药:赤石脂、代赭石各、乳香、五灵脂、没药、朱砂、沙苑子、乌贼骨、白芍、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莲子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莲须、龙骨、牡蛎等。

维脉治在中焦。分阴维、阳维两脉。阳维病苦寒热,阴维病苦心痛。常用当归、桂枝加鹿角霜、沙苑子、枸杞子。配茴香、柏子仁、茯苓等通络。

跷脉治在肝肾。分阴跷、阳跷两脉。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常用白芍、山茱萸、熟地黄、龟甲、淡菜、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五味子,或半夏秫米汤等。

《难经》第二十八难中: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意思是我们人体的经络就像沟渠一样,病态时经络气满,满溢到周边的湖泊,而这些湖泊就是奇经八脉。所以奇经八脉的功能是在我们病态的时候,发挥重要作用的。比如天气干旱的时候,庄稼就要从河流里抽水来灌溉;洪涝灾害的时候,就要靠大江大湖来分流走洪水的压力,等干旱的时候再导出来南水北调等等。

因而,奇经八脉在针灸中的出现概率是很高的。真正的高手永远都在总括人体的气血,适时调动并能正确地运送气血到该到的地方,而非一病一穴。所以,熟悉奇经八脉的穴位很重要。

阳维主一身之表。其穴位有:金门、阳交、居髎、臂臑、臑会、天髎、肩井、臑腧、风池、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阳白、本神。从穴位分布,大致可以推测阳维脉动,可以从足太阳、足少阳论治。

阴维主一身之里。其穴位有: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从穴位分布,大致可以推测阴维脉动,可以从足太阴、足厥阴论治。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其穴位有:申脉、仆参、跗阳、臑腧、巨骨、肩髃、人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从穴位分布,大致可以推测阳跷脉动,可以从足太阳、足阳明论治。

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其穴位有:然谷、照海、交信、睛明。从穴位分布,大致可以推测阴跷脉动,可以从足少阴论治。

督主身后之阳。其穴位略。

任冲主身前之阴。任脉穴位略,冲脉的穴位有: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从穴位分布,大致可以推测冲脉动,可以从足少阴论治。

带脉横束诸脉。其穴位有:章门(同带脉穴)、五枢、维道。从穴位分布,大致可以推测带脉动,可以从足少阳论治。

以上均是个人的大胆猜测并临床运用有效(今天一例头顶痛处理足阳明胃经;一例失眠处理厥阴、阳明、少阳;一例浑身自觉发热处理任脉、厥阴、少阴、太阴均获显效)跟古书上的描述是有出入的,古书上描写的技法是这样的:

治法:《伤寒杂病论》 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

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

阳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

阴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

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为气血之别,使不拘于一经也。

奇经八脉之病,由各经受邪,久久移传,或劳伤所致,非暴发也。

如果十二经脉是学习针灸的入门,奇经八脉则是学习针灸的进阶。

01

阳跷脉

当体内的阳气偏盛时,容易引起阳跷脉的经气壅塞不畅通,因而导致双目张开而难以入睡。

当邪气侵犯阳跷脉时,也会使内眼角出现疼痛。阳跷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的前部左右弹指。

阳跷脉发病的症状,表现为内踝以上弛缓,而外踝以上拘急;腰背疼痛、癫痫、突然仆倒、半身不遂、痹症,四肢强直而不灵活。

02

阴跷脉

当体内的阴气偏盛时,容易引起阴跷脉的经气壅塞不畅通,因而导致双目闭合而嗜睡。阴跷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的后部左右弹指。

阴跷脉发病的症状,表现为外踝以上弛缓,而内踝以上拘急;癫痫,患寒热证,皮肤痹证,少腹疼痛,腹内拘急,腰及髋部疼痛牵引阴器,男子患阴疝病,女子则患崩漏症。

如果眼内角发红疼痛,应取阴跷脉治疗;小便不通时,取阴跷脉,或取足大趾三毛上之穴,或取血络明显处刺之出血。

张洁古曰:跷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跷之络;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故名为阴跷之络。

阴跷为病,阴急则阴厥胫直,五络不通,表和里病;阳跷为病,阳急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阴病则热,可灸照海、阳陵泉,(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足少阳之合也,筋病治此)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太阳、阳维之会也)。

王叔和《脉经》云:水流夜疾有声者,土休故也,人亦应之。人夜卧则脾不动摇,脉为之数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03

阳维脉

阳维脉维系人体的所有阳经,如果经气失调,就容易失志惆怅,全身无力,并且动作不能自主。阳维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浮脉。

如果阳维脉发病,表现为恶寒发热,目眩,如果阳邪偏盛,则表现为喘息抬肩,全身壮热而如寒栗之状。

04

阴维脉

阴维脉维系人体的所有阴经,如果经气失调,就容易失志惆怅,全身无力,并且动作不能自主。阴维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沉大而实的浮脉。

如果阴维脉发病,表现为胸中疼痛,胁肋满闷且疼痛。

《素问·腰痛论》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腨间,去地一尺。

王启玄曰:阳维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并行而上至,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锐腨之下,分肉间陷中,可刺七分。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阴经而上也,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一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甲乙经》云,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阳。

05

冲脉

当寒邪侵犯冲脉时,容易导致血脉凝滞不通,经气瘀阻于胸腹而喘息。冲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中间坚实而直达关部。

冲脉的病证表现为气机上逆,腹内拘急。如果冲脉发病,表现为少腹疼痛且上抢于心,或患症瘕,不孕,大小便失禁,胁肋胀满而烦乱。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腧,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也)

06

带脉

带脉的病证为腹部胀满,腰部寒凉无力如坐水中之状。带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口脉中部脉左右弹指。

如果带脉发病,表现为左右绕脐痛,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少腹疼痛且牵引命门,在女子则月经闭塞,或断经后却重来不止,阴部寒凉,不孕;在男子则少腹拘挛筋急,遗精。

07

督脉

主要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神智异常等。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骨上(谓腰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脐下一寸,阴交穴也)。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挟骨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张仲景《金匮》云:脊强者,五痓(zhi:痉挛)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督脉病候的脉象为尺寸俱浮,直上直下,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

08

任脉

 

%title插图%num

 

主要为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天突穴)。

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任脉病候的脉象为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

奇经八脉中除督脉、任脉外,冲脉、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并不拥有专属的穴位,因此必须借用十二经之穴位。就是不知道针刺的时候,“离穴不离经”还能不能站稳脚呀。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又称体表脏腑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经脉或穴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刺激体表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1]。

经脉脏腑相关是体表和内脏的联系,而二者沟通的途径即为经络。传统观点认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是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途径。而奇经八脉由于无特定的脏腑属络关系,未纳入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范畴。然而,十二经脉的形成与天人相应理论密切相关,古人将经脉类比十二经水,从而形成十二经脉理论,尽管以跷脉为代表的其他经脉也具有典型的经脉特征,但以三阴三阳命名的十二经脉理论框架无法将其纳入,其余经脉只能采用其他命名方法并归入别类。

《黄帝内经》中并未提出“奇经八脉”一称,只是散在记载了“任脉”“督脉”“跷脉”等名称。《难经》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直至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进行深入研究,其指出十二正经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2]。此外,奇经八脉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府联系密切,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黄龙祥[3]101指出,经脉脏腑相关中的“脏腑”,即有形脏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等脉亦有可能与脏腑存在一定联系。现就奇经八脉的经脉脏腑相关性进行探讨。

1 督、任、冲、跷、维、带脉与脏腑相关性

1.1 督脉与脑、肾密切相关

(1)督脉循行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起于少腹”“合篡间”;《难经·二十八难》云:“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贯脊属肾”。上述经文明确指出,督脉与脑、肾有直接联系[4],其上络于脑,下络于肾,是转输精气的重要路径。

(2)督脉病证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脉经》载:“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痫病,小儿风痫疾”。可见,督脉病证主要表现为癫、痫等神经系统疾患,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3)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5-7]认为,督脉与脊髓密切相关,相当于脊神经中枢系统,督脉的循行与大脑皮质脊髓束的走行一致,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四肢运动,其病变表现也与督脉病候类似。督脉腧穴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所支配节段脏腑疾患。针刺督脉经穴可改善脑血流量,调节相应神经递质,从而对脑功能进行调节。武峻艳等[8]针刺督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脑退行性疾病,取得一定疗效。孙培养等[9]、柳刚等[10]运用“通督调神”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显著。此外,督脉“贯脊属肾”“循膂络肾”,其腧穴也具有升阳益气和温阳补肾之功效[11]。

1.2 任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

(1)任脉循行

《素问·骨空论》指出,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上颐循面入目”。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据黄龙祥[12]考证,妇女妊娠时腹正中线变化可能是古人提出任脉循行的依据。尽管任脉循行未提及肾,但其行于前正中线,尤其是气海至关元段,为《难经》“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之处,关元、气海等任脉腧穴亦是临床培补肾气的要穴。且任脉主胞胎,肾系胞,二者在生理上亦密切相关。

(2)任脉病证

《素问·骨空论》及《难经·二十九难》均指出,任脉病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即任脉病证多为生殖系统疾病,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

(3)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6]表明,任脉可能是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在前正中线上的反映。任脉腧穴位于腹正中线上,为两侧胸神经前皮支末端的交界处,穴位排列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研究[13]显示,任脉腧穴常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其中月经病最多,尤其是痛经,其次为产后病、妇科杂病,妊娠病再次,带下病最少,常用穴位为神阙、关元、中极、气海、会阴等。

1.3 冲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

(1)冲脉循行

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等相关文献记载,冲脉循行路线有5条:胞中→脊里;小腹→与足少阴并行→弥散胸部;胸中→鼻部;肾下→腿内侧→足底;小腿内侧→内踝→足背→足大趾。冲脉起于肾下胞中,在腹部及下肢内侧皆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表明其与足少阴肾经关系密切[3]。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可见冲脉与肾间精气的充盈、天癸的盛衰、男女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2)冲脉病证

《脉经》载:“冲脉……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冲脉禀受肾所封藏之先天之精和水谷精微化生的后天之精,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故其主生殖系统病证。此外,“冲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故妇科疾病又大多与冲脉相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凡女人月水诸络之血,必汇集血海而下,血海者,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

(3)现代研究

牛文民等[14]从冲脉循行推测冲脉相当于门静脉系统,认为门静脉通过侧支循环沟通,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环节,符合“冲为血海”的特性;门静脉与脐静脉和髂内静脉相连,为生殖系统提供血液来源。目前,许多医家从冲脉着手,论治妇科某些疑难病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等亦取得一定疗效[15]。

1.4 跷脉与肾、脑密切相关

(1)跷脉循行

《灵枢·脉度》《难经·二十八难》相关经文表明,跷脉由足少阴肾经别出,沿内踝、下肢内侧上行至阴部,经过腹、胸部、头面,止于目内眦,肾精循跷脉入脑充髓,跷脉是肾与脑之间的重要联系。

(2)跷脉病证

《灵枢·热病》载:“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跷脉与肾密切相关,故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跷脉与脑关系密切,具有主肢体运动、眼睑开阖及调节神志的作用,主治头目、四肢、脑部疾病[16]。《千金方》指出,阳跷主“百邪癫狂”,《奇经八脉考》认为“阴跷则发癫”“阳跷则发痫”。

(3)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17]表明,跷脉为病可出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内侧或者外侧的痉挛、拘急,从而导致平衡功能障碍,这与现代医学脑卒中后遗症等类似,说明跷脉与脑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宋毅等[18]、王舰等[19]运用针刺跷脉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障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1.5 维脉

维脉与脏腑并无直接联系,阳维脉沟通督脉与诸阳经,于哑门、风府穴交会;阴维脉沟通任脉与诸阴经,于廉泉、天突穴交会。《难经·二十九难》载:“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程建斌[20]认为,阳维脉下起于绝骨,上循风府、脑空等穴,应为骨髓的经络;阴维脉从筑宾经漏骨与胫骨骨髓相通,维脉是骨髓的经络。

1.6 带脉

《灵枢·经别》载:“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表明带脉亦为足少阴肾经别行之经。带脉通过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等经脉会合,与肾、脾、胃、肝、胆相联属[21]。程建斌[20]指出,带脉从前阴经会阴络于长强,而从命门至长强这段脊髓正是自主神经中枢部位,是带脉约束诸经的神经学基础,故带脉是脊髓的经络。《难经·二十九难》载:“带之为病,腹满,腰痛溶溶如坐水中”。带脉病证主要表现为腰痛、腹部胀满、男女生殖系统病变。然而,黄龙祥[3]469指出,带脉很有可能是某一穴位的名称,而非经脉,因此,带脉与脏腑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可见,督脉、任脉、冲脉、跷脉与脏腑具有明确的相关性,维脉、带脉与脏腑的相关性尚不确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八脉隶于肝肾”之说,认为奇经八脉与肝肾存在紧密联系。任、督、冲三脉“一源三歧”,皆起自胞中,督脉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相通而属络于肾,冲脉、任脉、阴跷脉、阴维脉亦与足少阴肾经相通,带脉从足少阴经别分出,阳跷脉、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故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均与肾发生联系。而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三阳经又交会于督脉,督脉又与任脉相通,因此,肝与八脉也有一定联系[22]。

3 八脉交会穴在经脉脏腑相关中的特殊作用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元代窦汉卿的《针经指南》,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3]124表明,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与其所属经脉具有相对特异性。《医学入门》指出:“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可见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意义。其中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与冲脉通过足阳明胃脉相通,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与阴维脉在胸中相通,冲脉和阴维脉通过脾、胃、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足少阳胆经腧穴足临泣与带脉相通,手少阳络穴外关与阳维脉相通,带脉和阳维脉通过手、足少阳经的联属关系,而合于目锐眦、耳后、颈肩、胸膈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申脉为阳跷脉所起之处,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于大椎穴与督脉相通,阳跷脉和督脉通过手、足太阳经的联属关系,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部。足少阴肾经之照海为阴跷脉所起之处,手太阴肺经之列缺与任脉相通,阴跷脉与任脉通过手太阴、足少阴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4 研究奇经八脉脏腑相关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4.1 弥补目前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受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理论的影响,现有关于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大多围绕十二经脉展开。十二正经中各经均与脏腑直接联系,阴阳经互为表里,构成经脉脏腑相关内容的主体。然而,十二经脉并未涵盖所有内脏,如脑、女子胞等重要的实体脏腑并未与之形成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直接与脑相连,与精神、神志疾病密切相关,冲、任、督一源三歧,均与女子胞或精室直接联系,与男女生殖系统功能密不可分。因此,奇经八脉与脏腑相关弥补了现有经脉脏腑相关学说的不足。

4.2 为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十二经脉学说是古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类比古代十二经水而提出的经络理论。奇经八脉理论的形成晚于十二经脉学说,因此未纳入十二正经系统,而另设“奇经八脉”之称。事实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跷脉与肾、脑、女子胞等脏腑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方面均有密切联系,亦属于经脉脏腑相关的重要内容,而带脉、维脉是否存在脏腑相关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5 小结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跷脉与脏腑关系密切,带脉、维脉与脏腑的关系尚不确切,“八脉隶于肝肾”说及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为奇经八脉与脏腑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佐证,研究奇经八脉脏腑相关性可弥补现有经脉脏腑相关学说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赞(0)
修元健康网 » 【转】奇经八脉的辨证与用药经验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