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治疗风寒头痛的应对方法

深秋的“风”自带着一种神秘的魔力。

它温柔呢喃,轻而易举就能带走正在绽放的花朵。

它热情炽烈,看似轻轻的环绕吹拂,却已然把翠绿饱满的叶片变得深沉浓郁。

同时,它也有着不可接近的一面,如若我们一味地贪恋深秋的颜色,忘记了保暖,就很容易被那“沉静中的冷峻”所伤,不需一会儿就会让我们头晕头沉,头痛不适。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秋冬交替之季,风中裹着寒气,更容易侵袭人体的头面部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寒头痛的一些应对办法。

头痛、脖子痛、肩背痛

同仁堂有一款治头痛头晕、耳聋耳鸣、胸痛不适很不错的成药,叫“愈风宁心片”。这款药看着药名很复杂,但其实仅有一味中药组成,就是“葛根”。我们都知道“葛花能解酒”“葛根能解头项僵痛”,难道葛根还能止心痛吗?

其实,这还得从一个叫做“黄酮”的枯燥化学名词说起。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这也是许多植物被选中成为“中药”的理由之一,比如芸香苷、橘皮苷、绿茶、花色苷酸等都属于此类,而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利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银杏利于心脏系统;山楂善于助运;蓝莓有利于眼睛;黄豆有利于生殖。

葛根所含有的黄酮类物质,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能够“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能够降低心肌耗氧,增加氧供应”,能够改善微循环,止头痛。

也正因此,对于很多身体上部,如头项、颈肩、心胸等部位的疼痛不适时,都能看到葛根这味药物。葛根甘辛性凉,具有轻扬升散之性,与“柴胡、升麻”性质相当,柴胡是“升散之中兼能解郁”,升麻是“升散之中更长于解毒”,而葛根则是“升散解表、升脾胃之阳、生津止渴”,所以,一般寒热邪气,侵袭机体上位,出现筋脉拘急疼痛时,都会选择升散上行的葛根以舒筋缓急,这也是葛根汤重用葛根之理。

《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组成: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4片、红枣4颗。

葛根宣阳散瘟汤:葛根90克、苍术20克、川芎20克、厚朴20克、炙甘草20克、知母20克、党参20克。

葛根汤是“桂枝汤加麻黄,君葛根”而成,葛根生津解痉,发汗解表;麻黄味苦而温,开泄腠理,给邪以出路;减少剂量的桂枝汤透营达卫,益气和中。故而,曹颖甫先生说:“将内陷之邪提出,乃能从肌腠皮毛外泄而为汗,此葛根汤之用也。”

也就是说,当我们因感受“风寒”而出现外感病证后,用了“一到二天其它药物,或者挺着未用药物”,继而出现低热,畏寒,怕风,汗出,浑身酸疼,尤其以肩背,颈项头痛为主者,可以择以葛根汤以透邪达表;

若浑身疼痛且高热难退者(发热在38.5°C以上),则可以选择罗博士在去年冬天就推荐的一首退疫名方——葛根宣阳散瘟汤,此方在一阳的时候,我自己也喝,缓解周身疼痛,退热之力更优。

时而头痛

什么是长新冠?

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体力明显下降,时而心慌时而乏力,咳嗽迁延不断,动不动就咽喉肿痛难忍,喝水如刀割。还有人说“新冠病毒是有狡猾的,专挑人薄弱的地方攻击”,越是脑力劳动者,越容易遗留头痛的毛病……

其实,从中医角度说,凡是外邪侵袭都会消耗正气,未加善后调理就很容易留下或虚,或痰,或瘀血等病理产物。气虚者就容易乏力,痰湿者就会咳痰喘,咽喉肿痛迁延反复,而血瘀则更容易胸闷、心悸、头痛。

这样的头痛可以用些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12克、荆芥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炙甘草6克、细辛3克、防风4.5克、薄荷(不见火)12克。食后茶清调下。

此方现有多种版本的中成药,如川芎茶调丸、川芎茶调颗粒、通天口服液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活血药很多,通经活血的选桃仁、红花、益母草;瘀阻关节时要选乳香、没药、鸡血藤;瘀阻心脉的选丹参;年老体虚,活血又怕出血者,要选三七;而要活血又要行气,要活血又要止痛者,就要选川芎了。

川芎为血中之气要,能够“上行头面,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正因如此,川芎也是妇科的常用药,温经汤、生化汤、益母胜金丹中均以川芎活血调经。方中又配以三味善止头痛的祛风药为臣,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止阳明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君臣相合,使诸经头痛均可兼顾,再以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邪;炙甘草益气和中,佐以清茶清上降下,清利头目,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所以,一般新冠之后出现的慢性头痛,或者脑力劳动者,学生反复发作的偏头痛,再或者寒风季节,风一吹就出现的头胀头痛者,都可以选择川芎茶调散以疏风活血止痛。

痛到恶心

头痛,疼到恶心,要吐怎么办?

《伤寒论》答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组成:

吴茱萸6克、人参9克、大枣4枚掰开、生姜18克。

外感之邪侵入人体一般也有它的规律。

表证初起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头痛,发热”这个阶段,此时叫“太阳病”,一般我们会从两首经方中加减。无汗兼见咳喘者,用“麻黄汤”,体虚,汗出者多选“桂枝汤”;

如若错过了表邪初起,邪在太阳的阶段,出现了“筋脉拘急,头项疼痛难忍”时,就要选“葛根汤”,以解“太阳、阳明”之邪;

如若葛根汤的治疗时机也错过了,这时病邪可能会转入“少阳”出现口苦,咽干,厌食,胸闷,心烦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小柴胡汤”,很多的外感病症都会在此时得到治疗;

而还有一部分人们,她们没有出现“少阳证”的或厌食,或烦闷感觉,反倒是会饿,能吃饭,但就是容易口水多,容易恶心。“食谷欲呕”,这就是邪入阳明了,需要吴茱萸汤以温胃散寒了。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底层逻辑”,那么,呕吐的底层逻辑就是“胃中寒”。脾胃是温热而怕寒凉,就像四川湘湖等省份,地处多湿多寒的山区,冷气吃多了,食欲就会差,所以这些地区的人们就在自然而然地都会选择一些“多辛多热”的食物,以温中焦,散寒湿,这样才有利于脾胃的运化,我就认识几个湖南人,他们小时候在当地也是吃辣的,但随着生活变迁,他们在东北待久了,自然而然就不吃辣了,因为身体不需要了。

而吴茱萸汤就是味大辛大热的“川湘菜品”。吴茱萸又苦又辣,辛辣它就能开郁,开胃,性热入肝经,这样既能散肝经羁留的寒邪,又可疏解肝经的郁滞,味苦还能降逆,能燥湿,所以,一般肝寒有寒引起的胃痛,少腹痛、恶心呕吐等问题,都需要用到吴茱萸,比如温经汤、左金丸、导气汤。

再举个例子,自古逢秋悲寂寥,金克木,金秋时节容易受寒,容易伤春悲秋,容易出现肝寒郁滞的问题,而吴茱萸正是散寒解郁之法,所以从上古时期就有“插茱萸”以除疫疠的习俗,久而久之,待到盛唐时期才会积淀出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经典诗作,这也属于文化与中医的融合吧。

入药的吴茱萸辛苦热,上可温胃散寒,下可温暖肝肾,又可降逆止呕,一药而治三经,且其尤擅降逆止呕,故而择其为“阳明寒呕”之君药,生姜“呕家之圣药”,温胃散寒止呕;人参、大枣甘缓调和,健中益气 。四药相合以温降之法,扶正祛邪,能够散寒邪、止呕吐、解头痛。

要选择吴茱萸汤,还有一个窍门就是“吐涎沫”。肝寒犯胃,寒饮不化,胃中虚冷而吐涎沫。有些人可能对涎沫不太了解,其实,口水过多就属于此类。脾开窍于口,若寒邪犯脾,则可引起寒饮不化,从而出现口水过多的表现。经方大家胡希恕就明确地阐述“吐涎沫”可为口水过多,“本条干呕且吐,但所吐之物不是食物,而是沫状痰涎,或干呕无物而口水多,此胃虚有寒饮可知也。”

所以,一般疾病日久出现胃寒呕吐,干呕、吐涎沫、手足发凉或头痛,痛在巅顶、眉棱、两侧等位置,痛到反胃者都可选择吴茱萸汤。

疫情已成过去,但病毒却未消失,近来很多人已经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发热、咳嗽,神内科也出现了很多面瘫,耳鸣,耳痛的患者。

当下正是忽冷忽热,寒燥错杂的时节,大家还是要做好祛邪扶正的生活调整,早睡早起,晚上泡泡脚,早上喝些山药糊糊,提升“正气”,以抗“外邪”。

作者: 香薷

赞(0)
修元健康网 » 治疗风寒头痛的应对方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