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栀子豉汤证
按治疗法则规定,邪在表宜汗,在胸当吐,在腹应下。汗、吐、下法均为邪实而设。若经汗、吐、下后,而见心烦不得眠,说明实邪虽去而余热不解,蕴郁于胸中所致。这种证候发作严重时,可使人反复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憹,烦闷特甚而无可奈何。因为胸中郁热而致烦,故治以栀子豉汤,宜透胸中郁热而除烦。栀子豉汤,仅由栀子、豆豉两味药组成。栀子苦寒,善清心胸烦热以解火郁;豆豉味苦,能升散邪热之结。两药相须,一宣一降,宜泄火郁而除烦。虚烦证由于邪热蕴郁心胸不解,而更见心胸窒塞、郁闷甚或疼痛等证的,亦均可用栀子豉汤治疗。
2.栀子豉汤加减证
虚烦有兼挟证时,当加减化裁栀子豉汤进行治疗,故栀子豉汤的加减证就是虚烦的兼挟证。在栀子豉汤证,即虚烦的基础上,兼见少气的,则在栀子豉汤中加炙甘草以益气;兼呕吐的,则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兼腹满的,则去豆豉,加厚朴、枳实理气以消满。若用巴豆制成的丸药峻下之后,而见身热、微烦,说明表里之热虽微,但中焦阳气已受挫,当用栀子干姜汤治疗。栀子干姜汤,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既能清胸中之热,又能温中焦之阳。
3.栀子豉汤禁忌证
栀子豉汤苦寒走泄,易伤阳气,故《伤寒论》中特别提出“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病人旧微溏”,是指平素大便总是溏泄的患者,多属脾气虚寒,服栀子豉汤后更伤阳气,故不宜服用。栀子豉汤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说法。其实,栀子豉汤并非涌吐之剂,故多数患者服后并不会致吐;但也有个别人服药后作吐的,这是因为胸脘火热蕴郁太甚,得药力与之相搏,郁极乃发而上逆作吐,故这时的吐是郁开热解而致愈的一种机转。
医案举例
笔者曾治一患者,王某,男28岁。数日来,心中烦郁,懊憹难眠,低头不语,家人靠近则挥手斥去。舌红脉数,然大便不结,辨为虚烦之证,服栀子豉汤。当日晚,笔者刚睡不久,即闻有人叩门甚急,出去看,原来是患者之弟。言其兄服药不久,突然呕吐,满头大汗,一家人惶惑不解,让笔者速往诊视。到了他家,患者却已熟睡,次日其病即愈。此例说明服栀子豉汤,确有吐者,这种吐可以看做是郁开热解的一种反映。遇此情况,当不必惊慌。栀子豉汤有清膈间邪热,凉血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