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心包经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正坐或仰卧,仰掌取穴。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和前臂正中动、静脉,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呕血,衄血,心悸,心痛,胸胁痛,肘臂痛,腋肿,疔疮,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1)治冠心病、心绞痛、心悸突发∶郄门,神门,心俞。2)治冠心病∶郄门,内关,可用丹参注射液注入穴位0.5毫升/穴,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3)治咳血∶郄门,尺泽,肺俞。4)治膈肌痉挛∶郄门,膈俞。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即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膜、骨间背侧肌。手背皮薄,有毛及皮脂腺,富有弹性。该穴皮肤由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内,手背浅静脉非常丰富,互相吻合成网状。手的血液回流是以手背静脉为主。手背的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手掌远侧的浅淋巴管网,经指蹼处也汇入手背的浅淋巴管。在手背,伸指肌腱之间有腱束相连,称腱联合。伸指时,使其动作协同而相互牵拉,尤以中、环、小指的腱联合更为明显。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手背深筋,经伸肌腱第三与四根腱之间的腱联合,达深层尺神经支配的骨间肌。
1、头面部病症:头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等。 2、其他病症:疟疾、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
1、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可扩散至手背。
2、针尖略向上,不断运针,针感可沿三焦经脉循行向上至肘。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手少阳三焦经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①解剖结构名。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称之为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②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王冰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候耳目之气。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主治疾病〗耳聋,耳鸣,聤耳,牙痛,颈颔痛,唇吻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丝竹空穴治牙痛;配兑端穴治上齿龋。
〖穴义〗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名解〗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足厥阴肝经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名长平、胁窌、季胁。
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取法】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对于女性患者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配肝俞穴、公孙穴、中脘穴、太冲穴、内关穴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五、六、七肋间神经重叠分布。肋胸膜和膈胸膜于肺下缘处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窦(为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面是膈肌,右侧可至肝,左侧抵胃体。因此该穴不可盲目深进针。
【名解】①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②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主治症状:期门穴的主治症状为: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刺灸法】刺法:1、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2、沿肋间方向平刺0.5-1.0寸。3、针刺时应控制好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肝肺。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地位近郎官,执武器,随从皇帝出行。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武帝微行,这些卫士执兵器护卫,因“期诸殿门”,故称期门,隶属于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足少阳胆经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别名气府、气俞。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和第十一肋间动、静脉。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及肾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局部解剖 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现多用于肋间神经痛,肾炎,高血压等。
配伍 配肾俞、三阴交,有补肾壮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 配天枢,中脘,支沟,有宽肠通腑气的作用,主治腹胀。
文献摘要《甲乙经》: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千金方》:京门、照海,主尿黄,水道不通。《大成》:主肠鸣,小腹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图翼》:肠鸣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热胀,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俛仰久立。
研究进展 对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 针刺京门穴有抑制肾脏的泌尿作用,针后3小时的排尿量较正常组减少14.1%~14.4%。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手少阳之募穴。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 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闭经,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阴陵泉穴、关元穴、阴交穴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穴、三阴交穴治遗尿;配关元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 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疾病〗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人体穴位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英文名称: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
人体气化的本源,生命的根本。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脏象(三级学科) 定义2:督脉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针灸学(二级学科) ;腧穴(三级学科)
命门,人体生命的根本。最初指眼睛和睛明穴。自《难经》开始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
①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关于命门概念,古人有数种观点: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九难》:“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2)两肾俱为命门说。《医学正传》:“两肾总号命门。”《类经附翼》:“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3)两肾之间为命门学说。《医贯》:“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而上,则为七椎。”4)肾间动气为命门说。《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②指眼睛。《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④石门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脐下二寸。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代医家多有争论,提出种种见解。如有认为右肾为命门者,有将两肾俱称命门者,有认为两肾之间独立存在命门者等等,尚无定论。对于其形态,有有形和无形的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法认为命门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后一种说法认为命门没有经脉与它直接联系,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只是存在于两肾中间的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尽管历代诸家对命门的形态和位置见解不一,但对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却都十分重视。认为命门是人身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动力,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近代的观点,多倾向于命门是藏真火,而称之为命门火。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