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师兄来扎针的时候,发现自己脚内侧的肾经循行处有几条细小深紫色的瘀络,想要刺络放血疏通一下,我欣然从之,选了然谷穴附近几处较为明显的瘀络刺血。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虽然表面上看着瘀络不大,但实际刺络时却出了不少瘀血。
当时刺的是左脚,但是出血量几可与委中放血比拟。就在刺络的过程中,师兄描述:
“整个右侧头部到颈部好像一下子通开了,轻松了不少,有种突然空出来一块的感觉”。并且从刺血当天晚上开始,连续好几天,出现了咽痒咳嗽的情况,排出了不少白痰。
根据倪师的讲述,急性脑部外伤患者然谷穴处的血管会怒张,当于此处放血,能有效地治疗脑震荡、脑外伤所引起的剧烈头痛;
虽然外公是脑中风,但是颅腔压力增大、脑部淤滞的机理是一致的,理应同样适用。在操作时也确实如此,外公中风时然谷穴处的静脉可视及明显的鼓胀,刺破后深黑色瘀血出了不少。
泻肾经能改善脑部气血的状态,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又为髓之海,肾与脑关系密切。而脑中风,脑震荡等情况都极易造成颅内压增高与脑部气血淤滞,都属于肾经的实证,因此泻肾经是准确方向。
至于为何取然谷穴而不是肾经的其他穴位比如涌泉、照海等,应该是针灸传统“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的运用;且另一方面来说涌泉穴处皮肤过厚,照海等穴皮肤太薄或血络不明显,难以刺络出血,故而取然谷穴最为合适。
孔博士认为消化系统与大脑属于镜像关系,古人治疗脑部疾病与精神类疾病常常运用下法从胃肠道入手,如承气汤、抵挡汤、礞石滚痰丸、控涎丹等。他是这么理解的:
胃肠道不管是虚证(太阴病)或者是实证(阳明病),都易造成肠管膨胀(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肠道胀气、便秘阻塞的粪便),进而引起腹内压增高,而腹内压升高可以直接影响脊静脉回流,进而影响大脑的静脉回流;腹内压升高可以通过膈肌传递等途径增加胸内压,增大的胸内压会妨碍脑静脉及淋巴回流,多途径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参与了颅内压的增高。
下法治疗脑中风与然谷刺血治疗脑中风,其机理相似。下法是通过降低腹内压进而间接降低颅腔、胸腔、盆腔的压力。
而然谷刺血则能直接作用于三个腔体,何以知之: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素问·缪刺论》
从经络的角度看,然谷乃足少阴荣穴,能泻肾经实证,冲脉与足少阴并行,又与足阳明胃经于腹部相合。
胃为水谷之海,然谷放血可通过冲脉影响胃经,迅速排空胃肠道,能使人立饥,治疗胃胀积食的原理也是如此,因此能够降低腹内压;能治疗心痛、胸闷、胸胁支满说明能降低胸腔压力;还能治疗腹盆腔内瘀血,缪刺论的条文提示了然谷刺血能减轻三个腔体的压力并有明显的活血祛瘀效果。
我之所以认为然谷的效果是作用于冲脉进而影响任、督、胃、肾等经的,是因为冲脉乃五脏六腑之海,与任督一源三歧,与诸奇经正经关系密切,乃一身气血之蓄水池。诸经有实证,泻冲脉则等同于泻诸经,故而然谷刺血治疗范围涵盖上中下三焦。
现代医学的颅腔、胸腔、腹腔、盆腔概念,我认为可与灵枢四海理论中的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分别对应。根据我的师门所传,冲脉即密宗修炼之中脉,统摄一身气脉。冲脉乃奇经中之奇经,四海之海。泻冲脉,即可泻诸经,可泻四海,可泻四腔实证。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于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
——《灵枢·逆顺肥瘦》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骨空论》
乙巳年春阿凸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