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齿衄(牙龈出血)怎么治?

血从牙龈齿缝中出者,名曰齿衄,又称牙宣。

引起齿衄的原因,自古以来,多认为与胃、肾有关。《诸病源候论·齿间血出候》说:“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于齿龈,搏于血,故血出也。”明·戴思恭在《证治要诀·牙宣》中说:“牙宣有二证,有风壅牙宣,有肾虚牙宣。风壅牙宣,清风散擦之,仍服。肾虚牙宣,以肾主骨,牙者,骨之余,虚而上炎,故宣。”《景岳全书·血证·齿衄舌血论治》说:“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络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也。”以上论述意义相近,均认为齿衄主要关系到胃、肾,而病因主要有火及虚两端。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胃火内炽:醇酒厚味,浊邪壅积于胃,久蕴化热或嗜辛燥而生胃火。下齿属手阳明经,上齿属足阳明经。阳明郁热,胃火上炎,上灼其络,络损则血溢。唐容川《血证论·齿衄》说:“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

(2)阴虚火炎:多与房室过度、疲劳、久病等有关。肾阴亏虚,肾火内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则齿不周,火动则血妄行,故成齿衄。

此外,热毒内蕴以及气虚不能摄血亦能引起齿衄。其病因病理与鼻衄同。

1.赵献可滋阴清热、引火归原法治疗齿衄案

常有人齿缝出血者,余以六味地黄,加骨碎补,大剂一服即瘥。(《医贯·卷之五·齿论》)

【评析】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衄病在肾阴虚,虚火冲激而血出。六味地黄滋肾养阴,骨碎补补肾止血,引火归原。

2.尤怡温补中气法治疗齿衄案

中气虚寒,得冷则泄,而又火升齿衄,古人谓胸中积聚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脾土厚则或自敛。

益智仁,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尤怡医案精华·内伤》)

【评析】此为内伤脾胃升降失调证,脾胃虚寒,虚火上炎,故冷泄与齿衄同见。本证中焦虚寒是主因,治以温中健脾,土得厚则升降相依,寒热得济,阴阳得平,不止衄,亦自敛。

3.丁甘仁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法治疗齿衄案

郭右,发乃血之余,血虚则发落。血虚生热,热搏营分,上为鼻衄,下为便血。

细生地四钱,天麦冬(各)二钱,槐花炭二钱,夏枯草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粉丹皮一钱五分,侧柏炭一钱五分,肥知母一钱五分,冬桑叶三钱,川石斛三钱,鲜藕(切片入煎)二两。

(《丁甘仁临证医集·内科杂病类》)

【评析】本案阴血亏虚,虚火内盛,迫血妄行,上循清窍则鼻衄,下侵肠道则便血,血虚发失所养则发落。方用多味养阴清热之品,加凉血止血之药,针对病机,培本而治。妙用桑叶一味,取其辛凉清透之性,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陈筱宝平肝潜阳,和营降逆治疗头痛齿衄案

周右,虚阳上浮,肺胃失降,头痛齿衄,入夜尤甚。脉左弦细,右弦大;舌中薄黄,边有紫斑。拟以和降。

石决明六钱,杭白芍一钱半,穞豆衣三钱,潼蒺藜三钱,丹参三钱,女贞子三钱,白薇一钱半,生地三钱,竹茹一钱半,怀牛膝三钱。

【评析】肺胃宜降,肺胃失调,则虚火上扰,头痛齿衄,夜甚昼减,皆属营血不足,阳不潜藏之故。法以平肝潜阳,和营降逆。服10剂而愈。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妇科陈筱宝学理论及临诊医案简介》)

5.夏翔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祛瘀宁血法治疗齿衄案

李某,女,35岁。

肝乃风木之脏,主疏泄,司藏血;平素抑郁不悦,肝火失条,齿衄多年,匝月以来,发作频繁,量多色鲜,并伴鼻衄,喜太息,胸乳胀痛,两胁掣痛,少腹刺痛,经常易怒,下肢紫癜,脉象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薄,各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均大于1200×109/L,此乃肝气郁滞、血瘀络道、血不循经所致,故宜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行血祛瘀,宁血归经。

处方:柴胡12克,当归9克,郁金9克,乌药9克,枳壳9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

连服30余剂,衄血已止。紫癜鲜见,胁腹疼痛均除。多次复查血小板计数,均小于300×109/L。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评析】本案具有衄血(齿衄、鼻衄、肌衄)等出血症状,所以应属于“血证”的范畴。至于血证的病机,不外乎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脾不统血、肝不藏血,但尚有瘀血内阻,以致血脉流行不畅,血不循经而引起出血之症。本症出血的病因主要与“肝郁”“瘀血”有关。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曾说:“肝主藏血······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而本病例有两胁掣痛、痛甚拒按胸乳胀痛、经常易怒等症,皆说明肝木失于疏泄,冲和失于条达,气郁且滞,故而肝失藏血之权而衄血。又观其舌紫黯边有瘀斑,胁痛拒按,痛有定处,皆为肝经瘀血已成,更促使其衄血不止,经久不愈,反而日趋严重。对血证治疗,不能简单地采用“止血法”。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就提出治疗血证的4种要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通治血证的大纲。如以本证的病机来说,主要是“肝气郁逆”及“瘀血内阻”,因此主要采用“宁血”“消瘀”两法。所谓“宁血”法,即是宁气,所谓宁气,即是“疏肝理气”,正如唐宗海所说:“血之所以不安,皆由气之不安致也,宁气即是宁血。”故用柴胡、郁金、乌药、枳壳等品,这些疏肝顺气之品都能使冲气安和,宁血安络。此外对本证尚要采用“消瘀”之法,因此应用了多味活血化瘀之品,却衄血自止,证实了只要辨证正确,活血消瘀能取得止血生新的良效。应用“宁血”“消瘀”法治疗,则使肝气得疏,冲气得和,瘀血得消,络脉得畅而病愈。

6.祝谌予益气养血,培补脾肾法治疗齿衄(血小板减少症)案

贺某,男性,35岁,军人。1979年6月1日初诊。

主诉:头晕、乏力伴牙龈出血半年。

患者于1978年12月服用氯霉素后即觉头晕恶心,乏力伴牙龈出血,化验血小板减少至40×109/L左右,白细胞3.0×109/L,血色素100g/L。曾住某医院诊治1个月,血小板未见上升而来求治。

现症:牙龈极易出血,头晕、神疲、乏力,稍有劳累即感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今查血小板为52×109/L。

辨证立法:气血两虚,脾肾不足,气不摄血。治宜益气养血,培补脾肾,补气摄血。方用八珍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2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全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生熟地各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5克,鸡血藤30克,仙鹤草30克,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经过:药进12剂,头晕乏力好转,精力渐佳,惟感肠鸣、便溏。化验血小板增至84×109/L。原方去川芎、赤芍,加桑椹子12克,补骨脂10克再服14剂,诸症均明显好转,6月29日化验血小板98×109/L,白细胞4.8×109/L,血色素147g/L。综上方加减服药60余剂,患者牙龈出血停止,诸症消失,多次化验血小板上升并稳定在140×109/L左右。乃守方加鹿角胶、丹皮、花生衣制成蜜丸常服,巩固疗效。

(《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原案评析】齿衄一证,当辨虚实。虚者或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或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实者多系阳明热炽,灼伤脉络,络伤血溢。祝老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认为本案之齿衄与血小板低下有关。脾主统血,肾司藏精,主骨生髓。脾虚不能摄血是以齿衄不止;肾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而血小板低下。治用芪、参、术、苓、草、枣等健脾培中,益气摄血;归、地、芍、枸杞子、菟丝子、桑椹子、补骨脂等补肾填精、滋阴和阳;鸡血藤、仙鹤草亦为强壮补虚之要药。俾脾肾健、气血旺则血小板上升,齿衄自止。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自《血液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曹景涛,张燕,桑秀琴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本公众号仅用以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0)
修元健康网 » 齿衄(牙龈出血)怎么治?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