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中国中医药报连载炁脉文化论文《毒之新辨》(三)

%title插图%num
我们正身处一个物质极度丰沛的时代。在吃不饱的年代,几乎所有病症有一碗母鸡汤便可以好大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流动加剧、各种病菌繁多,挂吊瓶通过消炎治疗病症会迅速消失。但现在用这些方法为什么不奏效了?

 

《黄帝内经》记载:“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这里明确提到的“伤于毒”,正揭示了当代疾病的深层根源。时代的巨变,让我们身体内堆积了大量身体无法自排的非需物质——“毒”,这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毒素(废气、废水、重金属)、饮食精细化产生的代谢残渣、精神压力衍生的情志郁结瘀堵,三者交织为阴浊之“毒”。这些毒影响我们身体的方方面面:其一,“毒”堵痹,炁无法正常运行修复身体,甚至导致猝死;其二,“毒”累积让某器官过载,器官功能减损引发恶性循环的病变;其三,“毒”堆积体内,正气不足,适合“病原体”复制从而衍生种种。正如《黄帝内经》记载:“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这里直接点明的“毒气”,与我们今天面临的阴浊之“毒”何其相似。在治疗上,通脉为基、益炁为根、巧助排毒是总则。

“毒”分两类

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毒在人体的不同状态、不同地方,呈现各异的形态。我们将“毒”分为两大类。

%title插图%num
我们在长期研究“毒”的过程中,发现毒是疾病的生存环境,环境不在了,许多疾病就自然消失了。同时还发现毒在身体中表现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其中,人体生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若停滞体内无法排出,即为“内毒”;而经由饮食摄入,却因脾胃失运而积存体内的秽浊之物,则称为“外毒”。

 

外毒积于血者,为血毒,表现为血液黏稠度过高,引发高血压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外毒积存于肠者,为肠毒。调理之后会有排泄恶臭之表现,有别于病理性肠胃炎。外毒运行至肌体与内毒结合,游走于肌体,称之为湿毒。欲排而未出时,表现出的症状是湿疹。湿毒与寒邪结合为寒毒沉淀于肌体或脏腑,引发慢性疼痛。内、外毒积聚影响肝的疏泄,不能被肝分解又重新储存于肌体称之为肝毒。肝毒大量沉淀后将成为阴寒毒,阴寒毒如储存过量仍不能排出,将被肌体包裹起来成为肿瘤,包裹不成功便是恶性肿瘤,即癌症。肝毒入心便成为心毒,可引发心因性疾病,量大而无法及时处理可引起猝死。肝毒入脑引发中风、肝毒入肾引发肾脏病,等等。总之肝毒入脏器都将引发对应之疾病。

 

无论外毒还是内毒,其在人体内的危害,归根结底在于“痹”,即阻塞炁脉运行通道。将人体炁脉比作“江河网络”,毒就像是淤泥和垃圾,堵塞河道,导致生命元气(炁)无法顺畅流通,濡养全身,身体修复能力下降,或脏腑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而功能减损,或局部环境恶化,为病原体滋生提供了“温床”。这正是《金匮要略心典》所言之“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是现代许多慢性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根源。

 

“毒”在各种病症中的表现

 

现代疾病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许多疑难杂症背后往往隐藏着“毒”积聚的影子。结合炁脉理论的临床观察,不同类型的“毒”会在特定病种中呈现出特征性的表现。

 

癌症中的“阴寒毒”

 

晚期肿瘤患者体内积聚有大量代谢废物,其特点是质地腐秽黏腻。这类毒会严重阻碍炁脉运行,破坏正常细胞生存环境。例如,晚期癌患通过调理法,可排出腐酱状黑液并伴有刺鼻腥味,这正是毒邪外溃的表现。

 

心因性疾病中的“情毒”

 

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在心包经和脑络中形成毒,这类毒可能表现为絮状白垢或产生特殊气味。例如,许多抑郁患者推拿心包经时可能排出絮状物质;许多自闭症患者颅顶有时会渗出带有蒿油味的黏液。这类毒不仅影响情绪,还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妇科疾病中的胞宫血积之“瘀毒”

 

现代女性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常见月经不调、不孕和激素紊乱等问题。临床观察到这些患者体内常有“黑血块、果冻状或豆腐渣样”的腐败物质。这些胞宫瘀毒阻塞冲任二脉,不仅影响生育,还会导致面色暗沉、色斑增多和过早衰老。许多长期不孕的患者经过调理后,下腹部排出豆腐渣样物质,随后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

 

脑部疾病中的髓海“油毒”

 

脑为髓海,对毒极为敏感。一种特殊的“油毒”,其在脑部积聚时会产生类似变质油蒿的味道。有中风前兆的患者在接受头部调理时,常可闻到这种特殊气味。大部分早期脑梗患者通过炁脉调理,排出类似陈年油蒿味的黏液后,头晕和记忆力减退症状明显改善。

 

肺部疾病中的“炭尘毒”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因环境污染物、烟尘等外邪积聚形成“炭尘毒”。这类毒的特点是质地粗糙色黑,沉积于肺络深处,阻碍气机交换。临床发现,通过炁脉调理激活肺经元气后,患者会从肩颈背毛孔排出大量炭末样黑粉。

 

类风湿疾病中的“骨痹毒”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积聚的炎症因子和免疫复合物称为“骨痹毒”,其特征是形成白色黏稠的病理产物。通过足三阴经调理,患者会从患部周围出红疹,红疹内有白色粉末状物质。

 

通过这些具体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病种中的“毒”各有其特征,识别这些特定的“毒象”对于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辨毒施治”理念,为我们理解和解码现代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毒”症治则治法

 

现代疾病的复杂性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疗法框架。毒非绝路,痹乃死结。通其脉则毒自溃,壮其炁则邪难侵,巧导毒出方为活路。针对“毒”带来的健康危机,经数万例临床验证,提炼出“通脉为基、益炁为根、巧助排毒”治则,采用中医药传统疗法进行治疗。

 

通脉为基:重建人体“排污系统”

 

现代医学发现,毒堆积会使血液黏度增高、毛细血管闭塞,导致微循环障碍。通脉即是重建人体“排污系统”。

 

通脉有两法:一是云手推拿,即以掌根透力推散结节;二是行罐拔毒,沿堵痹处走罐,现紫痧即痹毒外浮之兆。

 

益炁为根:激活人体的“自净引擎”

 

炁为生命之火,火旺则腐物自焚。先天之炁相当于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益炁可提升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毒素溶解。

 

益炁有三术:一是呼吸法,晨起15分钟,吸气观想百会入炁,呼吸引炁沉丹田 提升能量活力;二是温灸,用中药热敷神阙穴,激发肠道排毒力;三是命门灌注,掌心贴命门发炁,补先天之本。

 

巧助排毒:给毒素开“绿色通道”

 

排毒若治水,疏胜于堵,应巧导强攻。真正巧排需遵循“三不原则”,即不伤正炁、不损脏器、不反弹。

 

巧排有三径:一是透皮排,适用于重金属和药毒,采用中药沐足;二是经络泄,适用于情毒、瘀毒等,采用行罐、推拿等方法;三是二便导,适用于食毒、代谢毒,采用食疗方法。

 

治疗新路径

 

我们遵循“通脉为基、益炁为根、巧助排毒”治则,探索出针对现代“毒”病症治疗新路径。

 

皮肤病治疗:从“清热凉血”到“助毒外排”

 

临床所见,现代的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和原来不一样了,原来大多数是外邪所致,现在多以内毒外排而无力呈现出“欲排而不出”的现象,所以用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收效甚微,用活血化瘀、益气排毒之法则疗效卓著。

典型案例:李女士,42岁,十年间反复发作湿疹,激素药膏初用有效,停药即复发。改用活血化瘀、益气托毒之法治疗后,全身突发红疹渗液(提示毒出肌表),伴随3日低热。此非病情加重,乃毒有出路。坚持3个月后,皮肤竟光滑如初。

 

癌症的“阴寒毒液化”:激活人体自净潜能

 

临床发现,肿瘤非异物,实为体毒之“坟茔”,破坟启棺,方见生机。

 

典型案例:张先生,58岁,晚期肝癌患者,初诊时腹水鼓胀,CT示肝区8cm肿瘤。经行罐和循经推拿三周后,吐出沥青状毒块。复查显示肿瘤缩小至5cm,甲胎蛋白(AFP)水平下降40%。

 

不孕症的“胞宫破瘀法”:化腐浊为生机

 

现代女性不孕多因“胞宫成冰窖”,经血瘀毒冻结生机。

 

典型案例:陈女士,35岁,抗缪勒管激素AMH值0.4,经期黑血块大如鸽卵,B超显示宫腔粘连。采用中药洗蒸沐足和任脉推拿治疗后,经血排出果冻状腐物,3个月后粘连解除,AMH升至1.2,自然受孕。

赞(0)
修元健康网 » 中国中医药报连载炁脉文化论文《毒之新辨》(三)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