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有能落地的中医智慧
秋冬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这类疾病往往与“痰”纠缠不清。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一味化痰的“猛将”,白芥子。古籍记载,白芥子“可搜顽痰”。白芥子特别擅长搜剔并化解停滞在肺深部、黏稠难以咳出的顽痰、老痰。三子养亲汤就是以它为关键力量。
这个方子在中医里头很有名气,我写过很多次,它直接作用于肺,帮助解决咳、喘、痰多的问题,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慢支、肺气肿、顽固性咳喘,有痰多、色白、质黏稠的特点,都可以用。
三子养亲汤: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炒紫苏子各9克。
白芥子温化肺中的寒痰,由于它味辛辣,善于走窜,有强大的穿透力,能打通被寒痰湿等邪气阻塞的地方,让肺气通畅。在这里白芥子解决主要矛盾,如果没有它,化痰之力将大减。
紫苏子以降气为主,恢复肺气的肃降功能,让肺气正常下行,把痰带下去,排出体外。
莱菔子一方面降气化痰,一方面消食除胀,莱菔子的消导之性,可以消除肠胃里的积滞。若饮食不化,在体内进一步发酵,产生的垃圾就是痰湿。莱菔子的作用相当于从源头上减少痰湿生成。
白芥子作为主力,与莱菔子、紫苏子配合,三味种子药分工合作,目标明确,煎汤后分两次服用。
还有一种方法,非常适合畏药人群,尤其是小孩子,就是外敷。
白芥子因为有强大的穿透力,本就是外用良药,紫苏子、莱菔子经皮肤吸收,也能起作用。
如果把三味药研成细粉,用温水调和,直接敷上去,会导致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这种治疗方法叫发泡疗法。就是通过强烈的刺激,引起局部发热、起泡,把邪气吸引、驱逐出来,也是给邪以出路的一种方式。
我们现在不追求强烈的灼热感,也不强求发泡,现在有更温和,更易接受的方法,在研好的药粉里加入适量的白面,加水,调成饼状,敷背部,通常敷在肺俞穴上,靠近病位,效果更好。
与面粉混合后,不仅降低了中药的浓度,面粉的粘附性也能确保药膏牢固的贴在穴位上。能感觉到后背有微微的热感,就像贴了一个会发热的能量贴,以此作为标准。时间15-20分钟,每天1-2次。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用。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温暖中医,原创文章,版权归温暖中医所有,侵权必究!
修元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