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居高不下,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是食管癌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在2020年的国际胸部肿瘤西子论坛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印教授分享了他在食管癌外科治疗方面的创新和思考,展望了食管癌功能外科的未来。
外科手术是食管癌的基础治疗
食管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但李印教授认为,外科手术仍然是可切除食管癌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治疗手段。无论是单纯手术,还是结合新辅助治疗,外科手术都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外科手术的质量和效果,是食管癌治疗的核心任务。
然而,食管癌外科手术并不简单,它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切除和重建,术后的并发症和风险也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印教授率先在我国提出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即通过外科、麻醉、心理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优化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和质量,同时节约医疗资源。
李氏吻合:实现食管癌术后“免管免禁”
在加速康复外科的指导下,李印教授团队还创新了食管癌手术的吻合技术,提出了“李氏吻合”的概念。这是一种改进的食管胃吻合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从而保证患者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正常进食,无需留置胃管或禁食。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让中国的食管癌外科医生更有信心和底气。
当然,李印教授也强调,吻合技术的改进只是外科手术的一部分,还需要其他学科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实现食管癌的全面治疗。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整合,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在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功能外科:食管癌外科的新方向
中国的食管癌外科经历了从经左胸到经右胸入路,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从单一外科手段到加速康复外科再到“免管免禁”模式的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果。那么,未来的食管癌外科还有哪些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呢?李印教授认为,功能外科将是食管癌外科的新趋势和目标。
什么是功能外科?简单来说,就是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和恢复患者的功能性器官和组织,以及其近远期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例如,尽量减少食管的切除长度,保留胃的部分或全部,避免胃肠道的功能障碍;尽量保留迷走神经,避免胃排空障碍和胃酸分泌异常;尽量保留胸腺,避免免疫功能的下降等。
功能外科的理念是让食管癌患者不仅活得长,而且活得好。李印教授表示,功能外科是在微创外科和加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食管癌外科的水平和质量,也是食管癌外科的未来方向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