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轻松应对“厥阴病”

在厥阴病篇,不像前五篇,有明确的治则,如太阳发汗、阳明清下、太阴温补、少阴强壮发汗、少阳和解,未明确指出治疗原则和方证,仅从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下之利不止”看,厥阴病是禁用下法的。厥阴病应怎样治疗呢?历来疑难重重。通过对六经实质的探讨,并结合临床实践,可逐渐明了其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证。

从六经理论看,厥阴病与少阳病皆属于半表半里病位,病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故汗、下、吐皆非所宜,此治则在少阳病已明确指出。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尚如此,厥阴病虚极更不容汗、下、吐即在不言中。以是可知,少阳病治则用和法,厥阴病的治则亦当用和法。

治厥阴病宜强壮温下清上

治厥阴病为何清热?半表半里阴证是三阴证之一,本应是“阴不得有热”,当是“但寒不热”,但病在半表半里不同于在表和里,邪有直接的出路,可从汗、吐、下解,故少阴表、太阴里不见热证(但表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有“反发热”,因夹饮),而半表半里厥阴病邪无从出,故极易寒郁化热,这就可明白治疗“疟寒多”、或“但寒不热”的疟疾为何可以用黄芩了。

以是可知厥阴病提纲中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是寒郁化热,因是中寒、下寒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消渴”,也不过是上热下寒的表现,证如同消渴,而不同于消渴。从“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来看,其人虽渴而喝不了多少水,甚则饮入则吐,所以不是真正的消渴。为此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正是在说明厥阴有渴的特点,更证实貌似消渴而不是消渴。重症干燥综合征者“但欲漱水不欲咽”正是如此。

认识到厥阴病有热证表现,治用强壮温下清上,有重要意义: 其一,不知此,则不能解乌梅丸方证,这就是厥阴病是阴虚寒证,为什么方中还黄连、黄柏呢?如认识到厥阴病有上热下寒之变,那就好理解了。

其二,不知此,对一些方证则难分辨是属少阳还是厥阴。后世注家因乌梅丸治厥,而认为其治厥阴病,且认为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皆能治厥,因谓治厥阴病,而把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认为是治少阳病方剂,使得厥阴病的治则和具体方证模糊难知。

其三,不知此,则不明确少阳与厥阴的分水岭,对比小柴胡汤和乌梅丸的组成可得到启发: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热,乌梅丸用黄连、黄柏清热,两者是相似的,更相同的是两方都用人参补中益气。所不同的是,小柴胡汤用生姜温胃散寒,而乌梅丸用干姜、附子温里祛寒。

这里应加以说明:少阳为半表半里阳热证,治以和解清热,也即扶正(补中益气)祛邪,其补中虽用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但无祛寒温阳强壮的干姜、附子。而厥阴病与少阳病的主要不同是有干姜、附子温阳强壮。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不是少阳病治剂,而属厥阴病治剂了。这也就明了,厥阴病的治则应是:和解半表半里,强壮温下清上,其方证据此亦可明了。

本文摘自:冯世纶.经方医学讲义[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赞(0)
修元健康网 » 轻松应对“厥阴病”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