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祝光礼运用张锡纯方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文章来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第33卷第7期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杭州 310007)

前  言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可见呼吸困难、水钠潴留、乏力胸闷、大汗淋漓等表现。“心力衰竭”这一名称在中医古籍上虽没有出现过,然而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心悸”“水肿”“痰饮”“喘证”“心水”“脱证”等范畴,故心衰散见于喘证,水、湿、食,小便不利,水肿,干咳,癥瘕,惊悸,痿痹,汗证等章节。祝光礼教授是全国第五批、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级名中医,致力于临床工作四十余载。祝老师认为心衰的病机是各种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亏虚,病性多虚实夹杂,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水饮、痰浊、血瘀为标,治疗应标本兼顾,并将张锡纯方运用到心衰的治疗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和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01既济汤

   既济汤源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可用于治疗“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之喘逆、自汗出、心悸等诸症。原方药物组成为: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六钱,山萸肉一两,乌附子一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茯苓三钱,生白芍三钱。

祝老师认为可将本方用于心衰阴阳两虚不相维系致上热下凉之证。方中重用熟地黄、山药峻补真阴,加附子阴中求阳,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可收敛固涩、维系阴阳,杭白芍敛阴潜阳,茯苓安神利湿,又可以防止诸药滋补滞腻。本方以补阴为主,助阳为佐,重用收敛以固脱,乃仲景肾气丸加收敛之品演化而成,既可补益气血阴阳,又能收敛固脱,敛浮阳之欲上越,制约向上之病势,故对心衰之下焦阳虚出现喘逆、自汗出、心悸等诸症,能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全方法度严谨,动静结合,轻灵流畅,用以治疗下焦阳虚之心衰,药后乃阴阳既济。

02加味苓桂术甘汤

   加味苓桂术甘汤亦来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癣闭方》。原方组成为:茯苓二钱,白术三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三钱,附子二钱,人参三钱,威灵仙一钱五分。

祝老师常将此方用于心衰水肿三焦阳虚型,其认为水肿是由于全身气化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于上焦,为水之上源,肺伤则肃降失司,不能通调水道;脾为中焦,脾失健运则不能升清降浊;肾居下焦,肾阳不足,则不能化气行水,三焦水道为之壅滞,则水肿顽固难愈。故水饮之邪,需阳气宣通、气化正常,才能使水道畅通。《景岳全书肿胀》云:“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又《丹溪心法·水肿》曰:“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故方中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治疗上焦停饮,茯苓益脾助阳,淡渗利湿,桂枝甘温化阳,能升能降,两者合用,一利一温,颇具温化渗利之妙。人参、白术以健脾助运,再加上炙甘草、干姜、附子,乃有四逆汤之意,既能补中焦之脾阳,又能温固下焦之肾元,人参联合附子共同组成参附汤,再协同桂枝以加强补下焦肾火而回阳的作用。威灵仙则善于通行经络、祛风除湿止痛,与人参合用,在治疗气虚小便不利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且能行气通利,又能防止白术、炙甘草补气过而碍胃。全方诸药调和,共助三焦之阳气宣通,三焦畅利则水液运行无阻,水肿尽消。

03理饮汤

   理饮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方药组成为:白术四钱,茯苓二钱,干姜五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桔红钱半,生白芍二钱,川厚朴钱半。

祝老师认为,可用此方治疗中焦阳虚,痰饮内停所致的心衰。此方乃遵从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理饮汤可以看作是苓桂术甘汤的变方,在温阳化饮的基础上,加入温中燥湿行气的药物,起到通阳化气行水的作用。方中桂枝通阳利水,干姜温中运脾,助桂枝温阳化气,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消饮,合陈皮理气通阳,厚朴燥湿行气,白芍平肝。全方可振奋中焦脾胃阳气,阳气通达则升清降浊,痰饮尽除。祝老师在临证时每每合方,若心衰合有乏力胸闷、气短气促者,可加入生黄芪,党参或生晒参,以加大补气之力;若气虚湿盛,下肢浮肿明显,可酌加猪苓、泽泻,取五苓散之意以温阳化气,利湿行水;若痰浊壅盛,可加用半夏、细辛加大温化痰饮之力;若脾肾阳虚,黎明泄泻,则去厚朴、白芍,加肉豆蔻、补骨脂、党参,取四神丸合理中丸之意以温阳止泻;若阳虚日久,肾阳衰微,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常加附子取真武汤之意,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04来复汤

   来复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原方组成为:山萸肉二两,野台参四钱,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生白芍六钱,炙甘草二钱。

祝老师将该方常用于心衰发作后出汗、喘逆、怔忡、气虚懒言、气短等症,其认为心衰发作时主要病机为元气外脱,与本证不谋而合,心功能改善后部分患者仍然存在汗出,此汗证乃“虚劳汗证”,故不宜用升、柴等发散之品,此时可予来复汤治疗。方中重用山萸肉补肝固脱,龙牡合用,为固肾摄精、收敛元气要药,山萸肉之收,得龙牡之涩,元气即可固而不散。芍药平肝敛阴止汗,潞党参、炙甘草共厚中土之气。全方共奏补气固脱之功,这和来复汤的名称含义一致:地雷曰复,厚土而敛浮火也。

05参赭镇气汤

   参赭镇气汤来源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喘息方》。原方组成: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芡实五钱,生山药五钱,山萸肉六钱,生白芍四钱,苏子二钱,具有降逆敛冲的作用。

祝老师临证常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气喘明显者,或心源性哮喘,或肺心病导致的心衰。本证因肾虚冲气上逆所致,故用人参补中益气,代赭石降逆平冲,生龙骨、生牡蛎潜镇收敛,芡实、淮山药健脾补肾纳气,白芍、山萸肉平肝敛阴,苏子降气平喘。张锡纯言:“参赭镇气汤中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定之,亦旋覆代赭石汤之义也。”故本方为效仿张仲景之旋覆代赭石汤所拟,全方共奏纳气平喘,培补肝肾之效,用于治疗各种心衰导致的喘促、张口抬肩、呃逆、胸腹胀闷、气短唇绀、咳嗽等“喘脱”之证,多获良效。

06济阴汤、宣阳汤

   济阴汤、宣阳汤两方都来源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癃闭方》,前方组成:熟地黄一两,生龟板五钱,生白芍五钱,地肤子一钱。方中以熟地黄为君药,与龟板合用可以加强滋阴益肾之效,芍药善利小便,可以防熟地之滋腻,再加少许地肤子为向导药,以滋阴利尿。后方组成为:野台参四钱,麦冬六钱,威灵仙钱半,地肤子一钱。全方以人参为君药,与麦冬合用可以济参之热,加用威灵仙可以防人参之气滞,再少许加用地肤子为向导药,具有补气宣通利尿的功效。

祝老师常将此二方用于治疗顽固性心衰水肿,可“先服济阴汤,取其贞下起元也。服至三剂小便稍利,再服宣阳汤,亦三剂小便大利,又再服济阴汤,小便直如泉涌,肿遂尽消”(《景岳全书》)。若阳虚重者,可加巴戟天、淫羊藿;气虚重者,加生黄芪、山药、白术;水肿较重者,加猪苓、泽泻、茯苓加强其利水渗湿的功效。

07病案举隅

   患者邢某,男性,27岁,因“心悸胸闷伴气促6个月”于2021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开始出现心悸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伴双下肢水肿,反复于当地医院及浙江省某医院住院5次,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螺内酯、呋塞米、地高辛等治疗后,仍有心悸胸闷气促,伴咽痒干咳,胃纳可,夜寐安,大便不调,小便正常,舌红质胖苔薄黄,脉细数。查体:血压92/64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00次/min,律不齐,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2021年10月5日外院心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27%。西医诊断: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阵发性房颤。中医诊断:喘证—气阴两虚。处方:太子参、黄芪各15 g,麦冬、五味子、炙葶苈子(包煎)各10 g,玉竹12 g,大枣10 g,茯苓、地肤子、威灵仙、北沙参、百部、桑白皮各12 g,14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上下午温服。2021年10月27日二诊:患者心悸胸闷气促减轻,双下肢浮肿消退,上方去桑白皮,加桂枝6 g,炒白术12 g,炙甘草6 g,煎服法同前,继服14剂。2021年11月10日三诊:患者双下肢水肿较前加重,故上方去炙甘草,改茯苓为茯苓皮,加桑白皮、大腹皮、猪苓各12 g,再进14剂,煎服法同前。2021年11月24日四诊:患者双下肢浮肿减轻,无咽痒干咳,上方去百部、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改为茯苓,加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各12 g,14剂,煎服法同前。2021年12月8日五诊:患者无双下肢浮肿,大便易溏,舌红质胖苔薄白脉细,上方去地肤子、威灵仙,加炙甘草 6 g,砂仁(后下)3 g,广木香、陈皮各6 g,煎服法同前,再进14剂。后患者日常活动下无明显心悸胸闷气促,稍感乏力气短,继予上方随证加减2个月余,期间有双下肢浮肿反复,大便溏稀,加干姜6 g,附子3 g,威灵仙12 g,水肿消退。2022年2月23日复查心超提示LVEF上升至56%。后随诊4个月未复发。

按:患者患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病日久,心之气阴两虚,则心悸胸闷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气化不利,水液上逆犯肺,故见气促、咽痒干咳,泛溢肌肤,则见双下肢水肿;阴损及阳,脾之阳气虚衰,而有大便溏稀。是以方中以宣阳汤补气宣通,合生脉散加黄芪以益气养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再佐以北沙参养阴清肺,百部润肺止咳,桑白皮泻肺平喘。二诊患者心悸胸闷气促及双下肢浮肿均减轻,故加桂枝、炒白术、炙甘草,合为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健脾祛湿。三诊患者水肿加重,故去炙甘草恐水钠潴留,改茯苓为茯苓皮,加桑白皮、大腹皮,取五皮饮之意,以行气化湿利水,加猪苓,取五苓散之意,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共同加强利水消肿的作用。四诊患者水肿减轻,因肾阳乃命门之火,心阳根于肾阳,心气鼓动气血,以阳为用,故加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以温壮心肾之阳。五诊患者水肿尽消,故去地肤子、威灵仙,大便易溏考虑脾气亏虚,故加炙甘草、砂仁、广木香、陈皮以健脾止泻。后随证加减2个月,期间有双下肢浮肿反复,大便溏稀,加干姜6 g,附子3 g,威灵仙12 g,与原方诸药合为加味苓桂术甘汤,以宣通三焦阳气。

本病案病机为气阴两虚、气虚不化,故祝老师先使用了宣阳汤加味近1个月以补气养阴宣通渗利,心悸胸闷气促及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后双下肢浮肿反复,祝老师考虑主要是三焦气化功能失司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水道壅滞故水肿顽固不愈。遂改予加味苓桂术甘汤加减以宣阳化气行水。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水饮宣通,浮肿皆消,且LVEF也得到明显提升,对改善心衰起到满意疗效。

08结  语

   祝老师临证善于借鉴古代医籍、医家中的经验,但其认为疾病的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尤其是病情复杂的患者单纯应用某一方剂来治疗,恐收效甚微,此时就要博采众方,适当加减化裁,方能获得佳效。祝老师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三焦气化功能失司,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故见水肿;水饮凌心射肺,心阳不振,故见胸闷气促心悸;肾元不固,摄纳失常,气不归元,阴阳不相续接,则见喘逆,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之危象。故其认为心衰的治疗,一当辨三焦,如以中焦脾阳虚为主的心衰,可予理饮汤治疗,如心衰系下焦肾阳虚型,当以既济汤治之,如心衰之三焦阳气俱虚,应投以加味苓桂术甘汤主之。二需审阴阳,如阴分虚损之心衰水肿者,予济阴汤主之,如为阳分虚损,则宣阳汤主之。三应调气血、固根本,如见心衰发作后汗出淋漓不禁、怔忡等症,此乃元气外脱,当予来复汤益气止汗固脱,如见心衰之喘逆迫促,此乃肾虚冲气上逆所致,用参赭镇气汤治之,可降冲逆之气,挽将脱之元阳,每获良效。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其撰写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后世临床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制的方剂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各科。祝老师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将其上述七个方剂归纳总结,并加以自己的特色用于心衰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赞(0)
修元健康网 » 祝光礼运用张锡纯方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