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来对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和木防己汤这四个以“防己”命名的经典方剂进行详细辨析。虽然都以“防己”为名,但其源流、组成、功效、主治、适用场景及现代应用差异显著,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辨证论治”的精髓。
一、 源流出处
1. 防己黄芪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源流:这是张仲景为治疗表虚不固、风湿或风水郁于肌表而设的基础方。是治疗“风水”、“风湿”表虚证的祖方。
2. 防己茯苓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原文:“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源流:在防己黄芪汤治疗表虚风水的基础上,针对“皮水”病位更深(水在皮肤中)、阳气郁遏、水气欲动(聂聂动)而发展而来。可以视为防己黄芪汤的加强版,更侧重于通阳利水消肿。
3. 防己地黄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源流:此方是仲景为治疗“中风”病中,属于阴虚血热、风邪内扰心神的一种特殊证型而设。其立意与前三方治疗水气病截然不同,重心在于滋阴凉血、祛风通络安神。后世温病学派对其滋阴凉血祛风的思路有所借鉴。
4. 木防己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源流:专为治疗“膈间支饮”日久,寒饮郁而化热,虚实夹杂(饮停胸膈,郁热伤气)的重证而设。是治疗顽固性支饮(类似现代心衰、肺心病、胸腔积液等)的重要方剂,体现了“温清并用、补泻兼施”的复杂治法。
二、 组成与核心配伍分析(理解差异的关键)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核心配伍:黄芪 + 白术 + 防己。黄芪益气固表行水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防己祛风利水为佐;甘草、姜、枣调和营卫,助芪、术益气健脾。突出“益气固表,祛风除湿利水”。
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核心配伍:防己 + 黄芪 + 茯苓 + 桂枝。在防己黄芪汤基础上,去白术、姜、枣,加茯苓、桂枝。防己、黄芪利水益气;茯苓淡渗利水,导水下行;桂枝通阳化气,助茯苓、防己行水,并解肌。突出“通阳化气,益气利水消肿”,力量更强于防己黄芪汤,且侧重于通阳。
防己地黄汤:防己、生地黄、桂枝、防风、甘草。
核心配伍:生地黄 + 防己 + 桂枝 + 防风。重用生地黄(二斤)汁滋阴凉血为君;少量桂枝、防风疏风解肌通络;防己祛风通络(此处利水作用退居其次);甘草调和。突出“滋阴凉血,祛风通络安神”。与前三方以利水为主截然不同。
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核心配伍:木防己 + 石膏 + 桂枝 + 人参。木防己(古时防己有木、汉之分,现代多用广防己或汉防己,但此方强调其通利之性更强)辛苦寒,行水饮、散结气为君;石膏辛甘寒,清郁热为臣;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平冲降逆,并制石膏之寒;人参甘温,益气补虚,扶正祛邪。突出“行水散结,清郁热,益气通阳”。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三、 功效
1. 防己黄芪汤:
功效:益气固表,祛风除湿利水。
适用场景:患者体质偏虚(气虚、表虚),感受风湿或水湿之邪,停留于肌表经络。以“汗出、恶风”等表虚不固症状,和“身重、浮肿(多为风水初期或轻微水肿)”为最突出指征。脉多浮。
适合病种(核心证型):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初期水肿(风水表虚型)。
风湿性关节炎(偏气虚湿盛,关节肿胀酸痛,汗出怕风)。
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尤其活动后加重,伴有乏力、汗多者)。
更年期综合征见汗多、浮肿、身重者(属气虚水停)。
慢性心力衰竭轻度水肿(气虚水停型)。
2. 防己茯苓汤:
功效:通阳化气,益气利水消肿。
适用场景:水湿停聚较深,困阻于皮肤腠理之间,阳气被郁遏,水气欲动。核心指征是“四肢浮肿明显,按之没指,且伴有四肢肌肉轻微跳动感(聂聂动)”。水肿程度通常比防己黄芪汤证更重,病位更深(皮水)。表虚(汗出恶风)可能不显,但气虚是基础。
适合病种(核心证型):
心源性水肿(如右心衰、肺心病)见四肢浮肿、气短、心悸者(阳虚水停,水气凌心)。
肾性水肿(肾炎、肾病综合征)见四肢高度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者(水湿壅盛)。
特发性水肿(重度,四肢肿胀紧绷感明显)。
肝硬化腹水(轻中度,伴气虚表现)。
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肢体水肿。核心是“水停皮腠,阳气被遏”。
3. 防己地黄汤:
功效:滋阴凉血,祛风通络安神。
适用场景:此方适用场景与前三方完全不同。核心病机是阴虚血热,风邪内扰心神。主症为“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等精神行为异常。特点是无寒热(排除外感),脉浮(提示病位在表或阳热亢动)。患者常有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
适合病种(核心证型):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症、精神分裂症(躁狂型)、躁狂抑郁症(躁狂期)、老年性精神病、某些癫痫发作后精神障碍等,表现为精神亢奋、言语不休、行为紊乱,辨证属阴虚血热、风痰扰心者。
脑血管病后遗症:如中风后出现烦躁不安、言语错乱、失眠等,属阴虚阳亢、风痰阻络者。
更年期综合征或产后精神异常:表现为情绪激动、哭笑无常、失眠多语,舌红少津者(阴虚肝旺,虚风内动)。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狼疮脑病)出现精神症状,辨证相符者。核心是“阴虚血热,心神被扰”。
4. 木防己汤:
功效:行水散结,清郁热,益气通阳。
适用场景:治疗顽固性、虚实夹杂的“膈间支饮”。病位在胸膈(心肺)。寒饮久停,郁而化热,阻滞气机,损伤正气。主症为“喘满(呼吸困难、胸闷)、心下痞坚(上腹部胀满坚实感)、面色黧黑(晦暗无华)”,病程较长(得之数十日),常规吐下法无效。脉沉紧提示里饮结实。常伴有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等心肺功能不全表现。
适合病种(核心证型):
慢性心力衰竭(尤其右心衰为主):见心悸、喘促、端坐呼吸、下肢水肿、肝肿大(心下痞坚)、口唇紫绀(面色黧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肺源性心脏病:见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痰多、发绀、水肿。
渗出性心包炎、胸腔积液(中等量以上):见胸闷胸痛、气喘、心下胀满。
某些肝硬化腹水(伴胸水、心肺功能受累者)。核心是“饮停胸膈,郁热伤气,虚实错杂”。若实证顽固(“实者”),需用变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强逐水。
四、 使用方法要点
1. 防己黄芪汤:
煎服法:常规水煎。原文强调“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旨在助药力行散水湿。现代多常规服用。
使用要点:抓住“汗出恶风+身重浮肿(轻)”的核心。气虚明显加重黄芪量;湿重可加茯苓、薏苡仁;兼寒加附子;兼风加防风。表实无汗者忌用。
2. 防己茯苓汤:
煎服法:常规水煎。
使用要点:主攻“四肢肿甚+聂聂动”。水肿甚者,茯苓、防己量宜大;阳气虚甚(畏寒肢冷)加附子、干姜;气虚甚加人参(或党参);兼血瘀加益母草、泽兰。阴虚津亏、无水肿者慎用。
3. 防己地黄汤:
煎服法:原文方法特殊:防己、桂枝、防风、甘草四味,酒渍绞汁;生地黄浓煎绞汁;两汁混合服用。现代简化:常将前四味常规煎煮,取汁兑入大量鲜地黄汁或浓煎的生地黄汤中服用。生地黄必须重用(原方二斤)。
使用要点:核心是“精神狂躁+阴虚血热(舌红少苔脉浮/数)”。精神症状突出可加生铁落、磁石、琥珀粉重镇安神;痰热甚加胆南星、竹沥;肝火旺加龙胆草、夏枯草。阳虚、痰湿蒙蔽清窍(舌苔厚腻)者绝对禁用。
4. 木防己汤:
煎服法:常规水煎。
使用要点:主抓“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饮盛郁热重,石膏量可稍大;气虚甚,人参(或党参)量宜足;桂枝用量需斟酌,寒象重可稍加量,热象显著则减量或慎用。若效果不显,心下痞坚如故(实证顽固),及时改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茯苓导水下行,芒硝软坚破结)。纯实无虚、纯热无饮者不宜。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五、 现代解读与药理研究(简要)
防己(常用汉防己):含汉防己甲素等。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纤维化、降压、利尿(作用相对温和)、抗心律失常、抗矽肺等作用。是各方的共同成分,但发挥的主导作用不同:前三方侧重其抗炎、免疫调节、利尿作用;防己地黄汤侧重其镇痛、神经调节作用;木防己汤则侧重其抗炎、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改善循环作用。
防己黄芪汤: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双向调节)、利尿、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抗肺纤维化、改善心功能等作用。其“益气固表”的机制与调节免疫屏障功能相关,“利水”与改善水盐代谢、减轻炎症渗出相关。
防己茯苓汤:药理研究表明其利尿作用强于防己黄芪汤(茯苓、桂枝的协同),能改善心功能(强心苷样作用?需具体分析)、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微循环、抗炎。其“通阳利水”的现代内涵可能与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水液代谢有关。
防己地黄汤:现代研究相对较少。大剂量生地黄具有显著的抗炎、免疫调节、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微循环、镇静、抗惊厥、保护神经元等作用。防己、桂枝、防风也有抗炎、镇痛、调节神经递质等作用。全方可能通过多靶点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镇静、抗焦虑、抗精神异常的作用。
木防己汤:现代研究认为其具有强心(人参、桂枝)、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防己、石膏?)、利尿(防己、茯苓/芒硝)、抗炎、平喘、改善呼吸功能(缓解膈间支饮)、抗纤维化等作用。“行水散结清郁热”可能通过改善心肺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调节免疫功能来实现。人参的扶正作用对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整体状态至关重要。
共同关注点:现代研究均提示这些方剂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但侧重点不同。对防己肾毒性的认识(尤其是广防己含马兜铃酸)促使现代临床更谨慎选用品种(多用汉防己),并注意剂量和疗程。
六、 病例举例(体现核心证型)
1. 防己黄芪汤病例:
王女士,55岁,更年期。近半年反复晨起眼睑及双踝轻度浮肿,活动后下肢沉重感明显,伴乏力、自汗、怕风,尤其遇风则不适。纳可,二便调。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缓。尿常规(-),心肾功能基本正常。
诊断:特发性水肿(气虚表虚,水湿内停)。
处方:防己黄芪汤原方(防己12g,黄芪30g,白术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加茯苓15g。服药7剂,汗出减少,水肿及身重感明显减轻。
2. 防己茯苓汤病例:
张先生,72岁,慢性心衰病史(NYHA II-III级)。近1月双下肢浮肿加重,按之凹陷不起,踝部及小腿皮肤紧绷光亮,自述有时感觉小腿肌肉轻微跳动。气短心悸,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小便量少。口唇微绀。舌淡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处方: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15g,黄芪30g,茯苓30g,桂枝12g,炙甘草6g,制附子10g先煎,泽兰15g,益母草20g)。服药10剂,尿量增多,下肢水肿消退过半,心悸气短减轻。
3. 防己地黄汤病例:
李同学,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亢奋1周,表现为言语滔滔不绝、内容杂乱无章,时而无故大笑,时而烦躁易怒,夜间不寐,在室内外不停走动(妄行)。无发热恶寒。家人诉其近期学习压力大。就诊时眼神不宁,面色偏红,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有力。
诊断:急性应激反应/癔症性精神障碍(阴虚血热,虚风内扰)。
处方: 防己地黄汤加减(鲜生地120g浓煎取汁,防己9g,桂枝6g,防风9g,生甘草6g煎煮取汁,兑入地黄汁服用),另加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酸枣仁15g。服药5剂,狂躁症状显著缓解,夜间能入睡数小时。守方加减调理2周,精神基本恢复正常。
4. 木防己汤病例:
陈先生,65岁,慢性肺心病史10余年。近2月喘促加重,动则尤甚,夜间需高枕卧位。胸闷心悸,咳嗽痰多色白质粘,上腹部胀满不适,按之抵抗感强(心下痞坚)。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面色晦暗无华(黧黑)。舌质紫黯,苔黄腻,脉沉弦滑数。
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支饮内停胸膈,饮郁化热,气虚血瘀)。
处方:木防己汤加减(木防己15g,生石膏30g先煎,桂枝10g,人参片10g另炖兑服,葶苈子15g,大枣10枚,茯苓30g,丹参20g)。服药7剂,咳喘胸闷减轻,能平卧时间延长,尿量增多,腹胀稍减。后随证调方,病情稳定。
七、 总结:核心区别与辨证要点
防己黄芪汤 vs 防己茯苓汤:两者均治水气病,以气虚为基础。防己黄芪汤治风水/风湿在表,表虚(汗出恶风)突出,水肿相对轻浅(身重为主)。防己茯苓汤治皮水,水停较深(四肢肿甚,聂聂动),通阳化气利水力量更强,表虚不显或次要。
防己地黄汤 vs 其他三方:此方独树一帜,主治阴虚血热动风所致的精神神志异常(如狂、妄行、独语),与水肿无关。辨证关键在于精神症状+阴虚内热(舌红少苔脉浮/数)。生地黄必须重用。
木防己汤:专攻顽固性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病位在胸膈心肺,病机为寒饮郁热、虚实夹杂(饮停+郁热+气虚)。是治疗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心衰、肺心病)的代表方之一。需注意其变方的应用(加茯苓芒硝)。
核心辨证要素归纳:
问汗怕风?有:防己黄芪汤(主)> 防己茯苓汤(次)。无:重点考虑后三方。
水肿部位程度?全身轻肿/身重:防己黄芪汤。四肢肿甚/聂聂动:防己茯苓汤。下肢肿+心悸喘满+面黧黑+心下痞坚:木防己汤。无水肿:防己地黄汤。
精神神志?如狂、妄行、独语不休:防己地黄汤(核心)。
胸膈心肺症状?喘满、心悸、心下痞坚、面黧黑:木防己汤(核心)。
舌脉:
舌淡胖苔白,脉浮缓/濡:防己黄芪汤。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防己茯苓汤(常加附子)。
舌红少苔/苔薄黄,脉浮/细数:防己地黄汤。
舌紫黯苔黄腻,脉沉弦/紧/滑数:木防己汤。
总之,这四个“防己汤”虽同名,实则有天壤之别。临床运用必须紧扣原著条文描述的核心病机与主症,结合患者的具体表现,详辨其水停部位、虚实寒热、表里阴阳,方能准确选方,效如桴鼓。切不可仅凭“水肿”或“防己”之名而随意套用。尤其是防己地黄汤治疗精神神志病、木防己汤治疗顽固性心肺疾病,体现了经方应用的广阔天地和辨证论治的精准奥妙。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紫薇医道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