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诸位早上好!这里是建忠讲痿证。
小脑萎缩这病,在我五十年临证中见得不少,很多患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走路摇摇晃晃像踩棉花,手脚发沉不听使唤,说话也越来越含糊”。
中医调治这病,化痰活血是常用思路,初期我常选川芎、当归这类温和药,可要是病情日久,痰瘀缠结成顽疾,这些药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得换用虫类药,才能破开深层的痰瘀郁结。
▼全文 3169 字 阅读约 12 分钟 建议音频听文章篇幅不短,诸位慢慢读、细细品,都是我实打实的临证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
前言:
小脑萎缩的核心病机,说到底还是 “本虚标实”—— 本虚是肝肾脾三脏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就是痰浊与瘀血互结。
这一点,我从无数病例中反复印证过。
《素问・痿论》说 “肝主身之筋膜,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又言 “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小脑萎缩的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肝肾本就日渐亏虚,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就会出现头晕、反应迟钝;肝血亏虚则筋膜失濡,肢体就会僵硬、活动不灵活。
再加上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就成了痰浊;气血运行不畅,久则凝而成瘀。
痰浊和瘀血一旦形成,就会相互纠缠,阻于脑络、滞于筋脉,让气血更难濡养脑髓和肢体,这就是为啥很多患者的症状会越来越重 —— 走路越来越不稳,手脚越来越不听使唤,甚至吃饭喝水都容易呛咳。
所以说,痰瘀不除,脑络难通,筋脉难舒,这正是小脑萎缩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
正文:
一、脑萎痰瘀有轻重,温和药解轻症,峻药破顽结
1. 轻症痰瘀:温和化痰活血,扶正通络为先
小脑萎缩初期,患者症状多不重 —— 可能只是偶尔头晕,走路稍微不稳,手脚有点发沉,说话还清晰,舌象上可能只是舌体偏胖、舌苔薄白或微腻,舌底络脉轻微青紫。
这时候的痰瘀,多是 “气虚血瘀”“脾虚痰湿” 的轻症,邪气不盛,正气尚足,用温和的化痰活血药就能见效。
我常用川芎、当归为核心配伍,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神农本草经》载其 “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既能活血行气,又能祛风通络,针对脑络瘀滞的头晕、肢体麻木很对症;
当归甘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本草纲目》言其 “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刚好能补肝血、濡筋脉,兼顾本虚。
再搭配茯苓、陈皮健脾化痰,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 脾虚是痰湿之源,益气健脾才能从根上减少痰湿生成
“气行则血行,气顺则痰消”,这样配伍下来,既能慢慢化开轻症的痰瘀,又能扶住正气,不让邪气进一步发展。很多初期患者用这类配伍调治,头晕、肢体发沉的症状都能明显缓解。
2. 顽痰死瘀:虫类药为刃,破瘀化痰通络
但小脑萎缩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很多患者确诊时,痰瘀已经缠结日久,形成了 “顽痰死瘀”。
就像《景岳全书・杂证谟》说的 “痰瘀互结,久则成痹,深入经络,非峻药不能破”。
这时候患者的症状就很典型了:
走路摇摇晃晃要扶墙,甚至不能独立行走,手脚僵硬拘挛,说话含糊不清,吃饭喝水易呛咳,舌底络脉紫暗加粗、有瘀点瘀斑,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涩或滑而有力。
这时候再用川芎、当归这类温和药,就像用钝刀割硬肉,力道不够,根本穿不透痰瘀形成的郁结。
脑络深邃,筋脉细密,顽痰死瘀深伏其中,必须用 “走窜之力强、穿透力足” 的虫类药,才能直达病所,打碎瘀结、化开顽痰。
我临证中,遇到这类重症患者,常选用蜈蚣、僵蚕、土鳖虫这类虫药。
蜈蚣性温,归肝经,《本草纲目》言其 “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积瘤块”,走窜之力极强,能破瘀通络、祛风止痉,针对脑络瘀阻、筋脉拘挛的僵硬麻木效果显著;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能化痰散结、祛风通络,对于痰瘀交织导致的头晕、肢体不利很对症;
土鳖虫咸寒,归肝经,能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本经》载其 “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擅长破除久积的瘀血。
这类虫类药都是 “血肉有情之品”,比草木药更能深入经络、脑络,直击顽痰死瘀的要害。
但这绝不是说可以随便用,这是我五十年临证最看重的一点。
二、虫类药治脑萎的核心要义:辨虚实、巧配伍、顾根本
很多患者或者家属会问:“张大夫,既然虫类药这么管用,为啥不一开始就用?”
这正是中医治病的精髓 —— 小脑萎缩的核心是 “本虚标实”,中老年患者本身肝肾脾亏虚,气血不足,虫类药大多峻猛,若一味猛攻,只会耗伤元气,加重本虚,反而让病情恶化,这就是 “治一经损一经”,万万不可取。
用虫类药调治小脑萎缩,必须遵循 “辨证为纲、配伍为目、扶正为根” 的原则,这是我多年来的临证铁律。
1. 辨证为纲:只适 “顽痰死瘀、虚中夹实”
虫类药峻猛,绝非所有小脑萎缩患者都能用,必须满足两个核心条件:
病机上:必须是 “顽痰死瘀阻络”,也就是痰瘀缠结日久,症状典型 —— 肢体僵硬拘挛、步态不稳明显,舌底络脉紫暗瘀斑,舌苔厚腻,脉涩或滑劲;
体质上:必须是 “虚中夹实”,而非纯虚体质。
如果患者只是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脉细弱,没有明显的痰瘀征象,用虫类药只会伤正;如果痰瘀征象明显,但体质偏虚,必须配伍大量扶正药,才能做到 “攻邪不伤正”。
就像蜈蚣,虽然通络破瘀力强,但性偏燥烈,若患者本身阴虚火旺,必须搭配玉竹、麦冬滋阴润燥;若气虚明显,必用黄芪、党参益气,才能制约其峻猛之性。
《伤寒杂病论》中用虫类药,必 “先察虚实,再定攻补”,小脑萎缩调治亦是如此。
2. 配伍为目:虫类药需 “扶正药相制”
虫类药治脑萎,从不是单独使用,而是 “峻药缓用、配伍制约”,我临证中常用的搭配逻辑有三:
配补肾药:肝肾亏虚是脑萎之本,用杜仲、牛膝、枸杞子补肾益髓,“肾生髓,髓充脑”,让脑髓得养,同时制约虫类药的燥烈之性;
配益气药:患者多有气虚,用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气足则能推动痰瘀”,助虫类药发挥作用,同时补气固本,防止破瘀伤正;
配化痰药:痰瘀互结是标,用半夏、胆南星、石菖蒲化痰开窍,针对痰浊阻于脑络导致的头晕、言语不清,做到 “痰瘀同除”,让脑络、筋脉更通畅。
我治小脑萎缩顽痰死瘀,常用 “蜈蚣、僵蚕、黄芪、杜仲” 为核心配伍:
蜈蚣破瘀通络,僵蚕化痰祛风,黄芪益气行血,杜仲补肾填髓;既以虫类药破顽痰、化瘀结,又以益气补肾药固根本,恰合 “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的原则。
多年来,不少重症患者用这类配伍调治后,步态不稳、肢体僵硬的症状都得到了改善,至少能减少摔倒的风险,生活质量也能提高。
结语:
小脑萎缩的步态不稳、肢体僵硬、言语不清,看似是痰瘀阻络作祟,实则是肝肾脾亏虚的 “果”,痰瘀只是 “标”。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要么一味求 “猛药”,希望快速见效,结果耗伤元气,让本虚更甚;
要么只知道进补,用大量滋补药,却不知 “补而壅滞”,让痰瘀更难消散,反而延误病情。
《本草经疏》有言 “用药之道,以顺其性、适其机为要”,小脑萎缩调治亦是如此:
轻症痰瘀,用川芎、当归这类温和药,配伍益气健脾药,慢慢化痰活血、扶正固本;
顽痰死瘀,用蜈蚣、僵蚕这类虫类药,搭配补肾益气药,峻猛破结、兼顾根本。
关键不在于药多贵、多猛,而在于辨证是否精准、配伍是否恰当、用药是否契合体质。
我五十年临证,始终坚信 “中医治病,以人为本”,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都不同,用药绝不能千篇一律。
希望这篇随笔,能给正在遭受小脑萎缩困扰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治病是个慢过程,既要耐心,也要找对方向。
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就能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让大家少受点罪,多一点生活的底气。
乱步履之衡、失肢节之谐
——张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