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肾虚导致的顽固性多汗,却没有腰酸痛等明确的肾虚症状,如何确立病机
在中医教材上,不论是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虚证,还是肾阴阳两虚证,都会有明确的腰膝酸软或酸痛的临床症状。但是在临床上,以主诉为顽固性多汗的肾虚证,很多患者却没有明显的腰膝酸软或酸痛的症状。即临床实践中的病症的症状表现,很多时候可能完全不是教科书里的典型症状,这就给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确立患者的病因病机带来了很多困惑和困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确立顽固性多汗的病机呢?
一.根据自己过去长期的临床经验去判断。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的,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它是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病因病机的重要手段。只要医生的临床经验足够丰富,即使临床症状和伴随症状与教科书上的条文不一致,医生仍然能根据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从患者身上发现顽固性多汗病机的蛛丝马迹。
二.根据患者以前所服用其他医生的诊断以及患者服用其所开具的治疗方药后的反应情况去判断。不论以前为该患者诊治的医生开具的方药是否有效,或者有效程度有多少,在我们不能明确患者的病机时,都能成为此刻我们给患者诊断的参考资料。在过往医生治疗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判断其用药为何有效,为何无效,或者为何治疗病情改善到一定程度后,无法再取得明显效果以至于治疗宣告失败。有时候,想要成功的治愈一个疑难杂症,是要学会灵活的跨过患者过去所有的主治医生踩过的坑的。
三.根据患者自身对疾病的感受、感悟去综合分析判断。久病成医,患者经过多年的疾病折磨,也会自行学习一些中医或西医的知识去进行自救和调理,其中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是有一定的见解的。临证时一定要仔细倾听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分析,再综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去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机。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毕竟还是患者,大多数患者并不具备医学教育背景和临床医学素养,如果对患者的感受全听全信,反而可能会导致医生被患者的思路带进坑里,使治疗陷入被动或者僵局。
四.根据当下医生自己首次诊断所开出的方药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反应去判断。首诊开的方药一般多为三到七剂,二诊再开七剂,这样两诊总共十到十四剂中药,患者服用后的反馈的效果,以及不适反应,足够我们判断自己所确立的病机和方药的正确程度,可以及时调整我们的治疗思路。
对于经久不愈的顽固性多汗的治疗,无论名头多响、资历多深、天赋多高的中医,在治疗的起步阶段,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相信,只要该医生的临床经验足够丰富,经过半个月到二十天的治疗,就应该能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确切的疗效。如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仍然没有丝毫的进展,奉劝主治医生及时变更病机及治疗方药,也奉劝患者及时另寻高明,千万不要在同一个中医那里在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打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