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中药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源: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生用、炒用或姜汁炙用。

  相关名字:竹皮、青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竹子青。

  产地:主产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性状鉴别: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一般竹茹是越靠近竹外皮的颜色越绿,越往内里越白。饮片规格可分为青统,黄统,黄选,球统和球选。

  以身干、色绿、丝细均匀、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主治病证:

  1.痰热、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

  竹茹甘寒性润,善清化热痰。治肺热咳嗽,痰黄稠者,常配瓜蒌、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者,常配枳实、半夏、茯苓,如温胆汤(《千金方》)。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本品能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常配黄连、黄芩、生姜等药用,如竹茹饮(《延年秘录》);若配人参、陈皮、生姜等,可治胃虚有热之呕吐,如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治胎热之恶阻呕逆,常配枇杷叶、陈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在生活中我们会时有吃坏肚子的时候,若出现呕吐多是因湿热或者胃虚热所导致, 而本品善于治疗湿热所导致的呕吐,常与黄连、半夏 、陈皮使用,若是胃虚热所导致的呕吐需与党参,甘草,生姜服用。《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此物尤其善于润肺开郁可清肺之热痰,清胃中火热之逆而平逆,它被古人誉为善扫瘀浊。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使用注意: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治呕口宛,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2.《医学入门》:“治虚烦不眠,伤寒劳复,阴筋肿缩腹痛,妊娠因惊心痛,小儿痫口噤,体热。”

  3.《本草汇言》:“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呃之药也。如前古治肺热热甚,咳逆上气,呕哕寒热及血溢崩中诸证。此药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热痰气为疾,用之立安,如诸病非因胃热者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物2,5-二甲氧基-对-苯醌,p-羟基苯甲醛,丁香酚等。

  2.药理作用:竹茹粉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竹茹、生姜、茯苓、乌梅,水煎服。治疗妊娠恶阻10余例,疗效颇佳。(湖南医药杂志,1984,1:60);竹茹粉直接洒在溃疡面上,厚约2~3mm,略大于疮面,也可加盖消毒纱布。治疗皮肤溃疡百余例,一般2~5天即愈。(新医药学杂志,1978,6:32)

  常见配伍:

  配半夏,一寒一热,二药合用可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

  配枳实,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主治胃热痰盛,胃气上逆。

  配陈皮,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

  配生姜,一寒一温,具和胃止呕,调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呃不止。

  配黄连,竹茹入胆,黄连入心,心胆并治,可收清心胆,化痰浊之功。

  配石斛,共奏清胃热,养胃阴,和胃气,降呕逆之功,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用于治疗胃阴不足,胃虚有热,气失和降所致的饥而不食,反复呕吐,或干呕不止,口干烦渴等;对于妇女妊娠恶阻,胃气受胎热上扰而见的恶心呕吐也宜用之。

  竹茹、生姜、芦根共称清胃三味。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竹茹清胃止呕,芦根清胃生津,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芦根,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惟竹茹有克伐胃气之弊,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赞(0)
修元健康网 » 中药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