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这一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也有着不同的法律和社会态度。在一些国家,同性恋婚姻已经合法化,但在大多数国家,同性恋婚姻仍然是一个法律上的灰色地带。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人们对于LGBT人群(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的看法也在悄然改变,从过去的隐瞒和排斥,到现在的逐渐接受和包容。
中国最大的“同志”社交软件Blued,以其App端和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为基础,发布了《2015Blued大数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份报告揭示了中国“同志”人群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趋势,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群体的生活、消费和生育的多重面向。
“同志”人群的地域分布
“白皮书”显示,中国“同志”人群的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和社会包容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和北上广深等地区,“同志”人群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在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同志”人群的比例相对较低。Blued的用户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其用户最多的四个省市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不过,为什么没有上海呢?这有点奇怪。)
据估计,中国的同性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也就是说,中国有近7000万的男女同性恋者。他们不仅是个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父母、家庭和社会关系也受到他们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压力,很多“同志”人群仍然选择隐藏自己的性取向,或者只在网络上寻找同类,因此,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信息并不多见。
“同志”人群的消费习惯
虽然同性恋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中国LGBT群体的消费力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项对中国8万LGBT群体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月收入平均为1029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他们通常对一些品牌有着忠诚度,并且有着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没有孩子的负担。
那么,“同志”人群喜欢在什么方面消费呢?“白皮书”显示,Blued的用户最喜欢的三种消费品类型分别是:服装/化妆品、汽车/3C、旅游/健身产品。这些领域的产品都与个人形象、生活品质和健康有关,反映了“同志”人群的自我关爱和追求。这些领域的商家也意识到了“同志”市场的潜力,开始采取一些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吸引这一群体的消费。“粉红经济”正在崛起。
“同志”人群的交友和生育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隔阂,“同志”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网络社交工具来认识和交流。Blued的数据显示,“同志”们在网络上的活跃度非常高,远高于异性恋人群。
但是,不要以为“同志”们都是年轻的“小鲜肉”,其实他们的年龄分布很广泛,也有不少是成熟的“大叔”。Blued的用户中,有近一半是18—25岁的年轻人,但是26—35岁和36岁以上的用户也分别占了39.6%和10.6%,而且,“大叔”们的活跃度还在不断上升。
尽管同性恋无法自然地生育自己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生育的需求和权利。最近有报道说,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让同性夫妻能够拥有自己的遗传相关的孩子的可能性,但这一技术还没有实现。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允许同性恋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借精或借卵等方式来拥有孩子。因此,很多中国的“同志”人群选择到海外进行代孕服务。数据显示,有3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这一服务,其中男“同志”的比例高达40%,超过了女“同志”。除此之外,海外同性结婚服务也受到了“同志”人群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