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鬼 门 十 三 穴

一、水沟穴:昏迷、晕厥、暑病、急慢惊风、齿痛
1.【取穴位置】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2.【解剖位置】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

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3.【功能主治】

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

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

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

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4.【穴位配伍】

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尺泽,

溺水窒息加会阴,

癫狂加内关,

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

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

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

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5.【穴位治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二、上星穴:降浊升清,熄风清热,宁神通鼻
1.【取穴位置】

上星穴位于人体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2.【名词解析】

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

3.【功效主治】

熄风清热、宁神通鼻,治疗头痛、目眩、目赤痛、角膜炎、近视、前额神经痛、鼻炎、鼻塞、鼻出血、癫狂、小儿惊风等。

4.【配伍治病】

上星穴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疟疾;上星穴配印堂穴、素髎穴、百会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沟穴治酒渣鼻;上星穴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穴配合谷穴、太冲穴治头目痛;上星穴配水沟穴治癫狂。

5. 【养生妙法】

患者取坐姿, 分开正中头发,以右手拇指按压住上星穴,右手四指自然弯曲或分开,左手扶住头部,顺时针方向按揉,频率为每分钟按120~160次,一般按揉2~6分钟即 可见效。若出鼻血较重者,经处理仍流血不止,应及时到医院诊治。若给婴幼儿治疗,应注意其囟门是否关闭,故取穴时应准确。

三、承浆穴:生津敛液 舒筋活络
1. 【取穴位置】

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承浆穴近于口,该穴有镇静镇痛作用。颈项痛为病在阳,针刺该穴为病在阳取之阴之意,故可治疗口及临近部位的病症。

2. 【腧穴释义】

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

3. 【取穴位置】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4. 【功能主治】

缓解治疗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小便不禁、癫狂等。

按摩承浆穴的功效:连通体表体内。

5. 【穴位配伍】

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

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

齿槽尖肿:配女膝穴、唇里穴(《奇穴治疗诀》)。

下牙痛:配合谷穴、下关穴、颊车穴、承浆穴(《中华口腔科杂志》)。

面肌痉挛:配攒竹穴、四白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三叉神经痛:配下关穴、合谷穴(出处同上)。

6.【临床应用】

⑴口腔溃疡⑵颈项强痛

四、金津玉液穴:重舌肿胀、消渴、口舌生疮
1.【取穴位置】

正坐位,张口,在舌系带的静脉处取穴。

2.【功能主治】

重舌肿胀,难言,黄疸,消渴,口舌生疮,喉咽诸热,

呕吐,口腔溃疡,急腹痛,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呕吐。

3. 【穴位治法】

4.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五、颊车穴: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1.取穴方法:定位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颊车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

2.颊车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穴来缓解三叉神经痛。

3.〖取穴方法〗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4.〖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5.〖主治疾病〗 口歪,牙痛,颊肿,口噤不语。

6.〖人体穴位配伍〗 配地仓穴治口眼歪斜。

7.〖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

8.〖别名〗 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9.〖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10.〖名解〗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

 

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

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

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穴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

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11.〖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12.〖运行规律〗 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13.〖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14.〖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5.〖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腮腺炎等。

配地仓、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齿痛、颊肿;配下关、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

六、风府穴:疏理气
1.【腧穴释义】

风府,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别名本穴、鬼穴。属督脉。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2.【取穴位置】

风府穴属于督脉穴位图,风府穴位于人体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3.【穴位配伍】

配昆仑、束骨治狂证多言不休;

配肺俞治狂走欲自杀;

配腰俞治足不仁 (《千金要方》);

配二间、迎香治鼻衄 (《针灸大成》)。

5. 【功能主治】

散风熄风、通关开窍。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6.【临床运用】

本穴有清热散风、通关开窍的作用。配百会、太冲,可疏肝理气、通阳止痛,主治头痛;配肺俞、太冲、丰隆,可化痰理气解郁,主治癫狂;

配人中、太冲,可疏风镇惊、通关开窍,主治惊风;配肺俞,廉泉,可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主治咽喉肿痛。

七、少商穴:清热退烧、速效止咳
1. 【腧穴释义】

少商穴出自《灵枢本输》,属于手太阴肺经,是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是肺经的经气传入大肠经的起始处。肺经的经气从胸腔走到这里的时候,已呈微弱之势,所以称为少商。

《针灸大成》中认为,少商穴,又名”鬼哭穴“,意为灸少商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邪气消失,阳气恢复,可见它的功能非常强大。

2. 取穴方法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中医认为少商穴具有泻热开窍、通利咽喉、醒脑宁神、苏厥开窍的功效。

临床当中少商穴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小儿惊风、热病、中暑、感冒等病症,尤其对于慢性咽炎,少商穴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此外,中风昏迷的情况下刺激少商穴,可以起到苏厥开窍、促进患者苏醒的作用。

除了按摩之外,少商穴还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

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

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3.操作方法

少商在我们大拇指的指角,没办法像平常一样的按摩。我们要刺激这个穴位的话,可以找一根棉棒,或者将牙签倒过来。当然,在办公室里没有这些东西,取一根圆珠笔,将笔倒过来,用笔的尾端来刺激也是可以的。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圆钝头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按压:打嗝时,用拇指按压少商,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

掐揉:经常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揉到少商不痛,对防治慢性咽炎非常有效,还可以预防感冒;注意掐按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受伤。

4.【少商穴位配伍】

流行性感冒配伍穴位:迎香穴、少商穴

咽喉肿痛配伍穴位:合谷穴、少商穴、人迎穴、鱼际穴
小儿惊风配伍穴位:五处穴、支沟穴、少商穴
黄疸配伍穴位:阳陵泉穴、中封穴、期门穴、少商穴
5.【养生保健】经常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揉到少商不痛,对防治慢性咽炎非常有效,还可以预防感冒;注意掐按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受伤;另外,打嗝时,用拇 指按压少商,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时,在少商处放几滴血,可有效缓解症状。
6.【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经穴用法】推拿:点按法、掐法
【特效按摩】用指甲使劲掐一掐少商穴,可以减轻咽喉肿痛的症状,打嗝时,用拇指按压少商穴,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
【按摩疗法】用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少商穴,可治疗中暑、中风昏迷。(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穴,揉到少商穴不痛。)
【艾灸疗法】用艾柱直接灸少商穴,每天一次,可改善神智恍惚、言语错乱。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咳嗽、咽痛、身热等。
【刺灸疗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八、劳宫穴:中风、心悸
1. 【腧穴释义】

劳宫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

荥(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直刺0.3-0.5寸。针刺时较痛,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慎用。

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2.【解剖位置】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

在手掌有两条比较大的掌纹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线向手掌方向延伸,经过“人”字相交点的下方区域,这个重合的地方即是劳宫穴。

3.【功能主治】

心痛,心悸,癫狂、痫,口疮,口臭。

中风,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心绞痛

4.【穴位配伍】

(1)配人中穴、合谷穴透劳宫穴治癔病。

(2)配大陵穴、内关穴治急性胃炎。

(3)配少泽穴、三间穴、太冲穴治口腔炎。

(4)配八邪穴治鹅掌风。

(5)配大陵穴、内关穴治急性胃痛、呕吐。

(6)配水沟穴、十宣穴、曲泽穴、委中穴治昏迷、中暑。

(7)配金津穴、玉液穴、内庭穴治口疮。

(8)配曲泽穴、大陵穴治鹅掌风。

(9)配太冲穴、内庭穴治口疮,口臭。

(10)配人中穴、涌泉穴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5.【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配水沟、十宣、曲泽、委中治疗中暑昏迷;配金津、玉液、内庭治疗口疮、口臭。

九、大陵穴:燥湿生气
1.【腧穴释义】
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其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临床疗效早已被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大陵。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

该穴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2.【取穴位置】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功能主治】

燥湿生气。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4.【穴位配伍】

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十、曲池穴:清热解毒、治疗各种风疹荨麻疹
1.【腧穴释义】

曲池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土。

 

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取穴位置】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功能主治】
肠炎、腹部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皮肤瘙痒、结膜炎、眼睑炎、荨麻疹、高血压,齿槽出血、甲状腺肿、上肢瘫痪等。

4. 【穴位配伍】
(1)配合谷穴、外关穴,适用于感冒、咽喉炎、目赤等。

(2)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昆仑穴、太溪穴、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 【穴位治法】

按摩、针灸

6.【附注】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用。

十一、隐白穴: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
1.【腧穴释义】

隐白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垒)。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

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

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黄帝内经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

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坚刚为阳,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2.【取穴位置】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红白交处。

3.【穴位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4.【功能主治】

功能: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

主治:

 

(1)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

(2)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

(3)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

(4)惊风;⑤腹满,暴泄。

5.【穴位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6.【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配大敦治疗昏厥。

十二、申脉穴: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
1.【腧穴释义】
申脉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失眠、头痛、腰腿痛等作用。申脉穴的位置: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详见本文图解申脉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2.【申脉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足部外侧,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4.【穴位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5.【穴位含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6.【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7.【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8.【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9.【主治病症】失眠、头痛、眩晕、腰腿痛、足踝关节痛、下肢痿痹、目赤肿痛等。经常按摩申脉穴还可以治疗祛寒症、增进耐性。

10.【功效作用】申脉穴,清热安神。

11.【穴位配伍】

申脉穴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治疗下肢痿痹;

申脉穴配百会穴、肝俞穴,缓解治疗眩晕。

12.【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13.【治法原则】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14.【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申脉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缓解治疗目赤肿痛、失眠。

15.【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申脉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头痛、眩晕。一般艾炷直接灸3~5壮,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16.【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申脉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下肢痿痹。

十三、会阴穴:益阴壮阳
1.【腧穴释义】
在人体私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
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会阴穴的位置在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

海底——人体热能供应的源泉

密宗认为,人体海底轮眠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

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

故瑜珈云:“如果领悟了这火的秘密,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觉者。”据李旺华先生介绍:内功修练能使这股能量不断增强。在这股能量未被唤醒之前,内功修炼完全依赖每个人的努力和意志。因此内功进展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旦这股能量被唤醒后,内功的修炼就不同了,它将会为我们修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此可见,海底轮乃基础轮,是人体热能供应之源泉。它与性腺和肾功能有密切之关系。

海底——贯通全身气脉之要隘

道家也对海底作了大量的研究。张紫阳特别重视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脉经》云:“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道教龙门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著《性命法诀明指》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开通奇经八脉的十个步骤,其每一步骤都围绕海底为核心进行,使气沿八脉上下、前后运转,故称海底为八脉之总根。

道家还认为海底是一扇铁门,九箭难穿。只要开启海底,展窍、开关也就不难了。方法是:凝神入气穴,神光下照海底,忘形无我,使息息归根。到一定阶段,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一气感通,自然而然也。

海底,放松形体的有效部位

古今放松方法甚多,而松在海底,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海底一松,全身皆松。禅密功传人刘汉文先生说:“松在会阴。古称‘体酥’,即放松会阴部,保持一种轻微的‘性感’;做到这一点,可以导引全身肌肉和关节松散,并可导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静和呼吸自然。

海底——具有防漏纠偏的作用

遗精,历来被丹家视为大忌,称作“漏丹”。古代丹家“采大药”时要用状如馒头似的木座抵住谷道,以防漏丹。如此强制手段失却自然,似非妙法。若著意守海底片刻,阳物渐倒,何来漏丹?

海底——一穴开而百穴开

笔者经长时间习炼道家养生功法,还加强对海底及中脉的修炼,进行了唤醒灵蛇的练功实践。初期,海底产生像微风样的气流沿大腿下行。随着练功的进展,海底逐渐出现一紧一松的开合感。紧时,海底内吸;松时,气流下行伴有快感。海底呈开合现象,是灵蛇初醒的前兆。

在一次练功中,海底产生强烈的内吸—抽痛—松弛的节律性反应,伴随温度升高,似熊熊烈火在燃烧,当达到难以忍受的炀感时,突然,一股猛烈的热能从海底喷射而出,沿中脉旋转而上,直冲头顶百会穴。刹那间,头部产生裂痛,头骨“啪啪”作响,眼吐金光,全身震动扭摆,其势石破天惊!沉睡之灵蛇终于觉醒,巨大的能量正是来自海底!热能贯通中脉达百会后,沿任脉下行,过海底,向上一冲,势如破竹地攻下“三关”,循任督自然转数圈,此即道家所称的“小周天”,然后流向四肢百骸,实现了“大周天”。

据笔者亲身体验:海底不开,任督难通。李时珍说:“此脉才动,百脉俱通”。海底一开,百穴皆开;中脉一通,百脉俱通。抓住海底的开启,无疑是提高练功层次之捷径,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保健要领】
会阴穴会阴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

会阴穴保健很重要,为人体长寿要穴。
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种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3.【 会 阴 穴 的 保 健 方 法 有 三 】

其一是点穴法:

睡前仰卧半坐,食指搭T台步让阴道回复弹性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其二是意守法:

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其三是提肾缩穴法:

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4.【穴位配伍】

(1)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2)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3)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4)配肾俞,治遗精;

(5)配蠡沟,治阴痒;

(6)配人中,阴陵泉,治溺水窒息。

5.【主治功能】

醒神镇惊,通调二阴。

(1)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痔疾,脱肛。

(2)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

6.【穴位按摩】

取仰卧式,将双腿屈膝盘起;

将双手相对合搓热之后,用左手按摩会阴穴;

按摩速度和力量以适应为度,一边按摩—边默数1~100个数。

当会阴穴有了热胀感时,即停止按摩;

随着气力、体力增强之后,可以增加按摩次数。

 

作者:bili_郭德军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129877/ 出处:bilibili

赞(0)
修元健康网 » 鬼 门 十 三 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