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发热“捂汗”对,还是物理降温对?听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给你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孩子发烧,夫妻打架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要是讲故事背后对外感发热的正确认识和治疗。

我们单位有一位老师,有一天特地来找我问一个问题。他说:“老师,我现在最怕我家小孩感冒发烧,孩子一发烧,我们夫妻就会争吵。”

我问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我妻子是医院的护士长,根据西医的常规处理,孩子发烧,一定不能穿多衣服,特别是超过39度的高热,就要把孩子的衣服解开,帮助他散热,这是基本知识。本来让她做也可以,她个性很强,也懂一点医学。而我坚决反对,我根据自身感冒发烧的经验,每次感冒发烧时,总觉得恶寒怕风,衣服都穿起来才舒服一点点,所以孩子发烧的时候我都用被子把孩子盖得实实的。”

妻子是护士长是专业人员,我同事他是个老师,但是又很固执,两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就争吵起来了,吵到最后甚至都会动手。

他说:“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对,但是我觉得我的经验也不错。她说自己是对的,但是我觉得是死板的科学。”

他认为人的感觉最准确,于是问我:“你是怎样看的,到底是我对还是她对?”

我对他说:“你提出了一个医学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你与你的妻子的处理办法都有对的一面,但也有不恰当的地方。对发烧这个症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其他伴随的症状进行分析,也就是中医讲的需要’辨证分析’,经过辨证分析后,才可以决定用谁的方法合适。

你妻子的办法是对症的降温的物理疗法,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也是权宜之计,暂时使用,但也不是说这个办法就最对。当然中医也可用这个办法配合针药治疗里热证,古代也有发烧的时候把病人放在潮湿的泥地上,把热气吸取,甚至配合针灸把热清掉。”

我的同事听了说:“你能否简单地讲一讲,什么情况下我是对的?什么情况下我妻子是对的?”

我说:“孩子在发烧时,如果同时伴有恶寒,那你的做法是对的;假如孩子发烧时,如果没有伴有恶风、恶寒的话,你妻子的做法是对的。”

他听完,感到有点为难,说:“我们怎么知道他有没有恶寒呢,小孩子又不会说?”

我说:“这个不难分别,你仔细地观察他的皮肤表面,特别在耳朵前面有毛孔悚然、鸡皮疙瘩的“鸟肌样的皮肤”,就是恶风寒的反应,你是对的;假如没有这些状况,就不是怕风怕寒,你妻子将孩子的衣服打开,额头用冷水敷,都是对的。”他满意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有恶寒的情况下,不管发烧多少高,中医认为就是表寒证,风寒在表,用姜等热一点的药辛温解表,同时要保暖,促使他出汗,出一点汗,热就可能退了。假如没有恶风寒的症状,只是发热,中医认为是里热证在里面热,不是外面热,要清热泻火,同时要适当减少衣被,帮助他散热退热。”

他想了想又问:“孩子在感冒发烧时,如果同时伴有一点点恶寒,它属于中医讲的什么证?我们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他问得倒很仔细很全面。

我对他说:“它属于风热表证,即表热证。中药方剂要用银翘散这一类。作为家庭护理,要注意的是衣被不要太严实,要多喝开水。但这种情况,在感冒发烧刚开始时几乎很少出现,可能经过三五天体温退不掉了,怕冷的逐渐减少,最后基本没有怕冷的症状,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不会马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银翘散之类一开始用的不多。”

他连连点头,似有所思地看着我说:“小孩感冒发烧简易的家庭用方有吗?”

我说:“感冒发烧刚开始,在耳朵前面看见毛骨悚然的情况,可用小剂量的葛根汤,有效率很高,可以自己买回家煎,份量是大人的一半。使用这个方的关键是感冒发烧刚开始耳朵前面毛骨悚然,所以家庭用方有机会,医生用方的机会反而不多(医生一般认为发烧怎么可以用麻黄、桂枝类的药)。

但是日本汉方界、汉方界公认葛根汤是治疗感冒发烧家庭用药第一方,为什么是家庭第一方呢?一般感冒发烧以后,家庭不会马上送到医院去看病,总是看看会不会自己好的,过几天看还没有好,才送到医院去,这个时候恶寒恶风的症状已经不明显,小孩子耳朵前毛骨悚然的感觉没有了,所以用到葛根汤的机会就不多了。在家里刚刚开始发烧的时候,往往有怕冷有鸡皮疙瘩症状,葛根汤是家庭用药第一方,医院反而用的不多,到医院已经向里热发展,用药就不会用葛根汤了”。

他颇为满意走了,他说:“这种药最好做成成药备在家里,夜里发烧夜里吃,白天发烧白天吃,那多好啊。”

理论分析

普通感冒,每天都在发生,家里有小孩的,每年都有几次,应该是中医临床最基本的病证之一,诊治普通感冒应当是每个中医师的基本功,但说一句得罪人的大实话,有的现代中医师对辨治普通感冒没把握。这的确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医生说治疗不治疗,差不多七天都会好。方证对应,假如外感出现风寒在表,葛根汤证,用药一天就好,不会拖到七天,这就是我们临床上几十年用得太多了。

我们用理论来分析,这就是伤寒论中的表证太阳病,仲景对它的论述极为仔细,分上中下,占总篇幅的一小半。

为什么把太阳病外感发热的初期讲的那么多,那么细?这个非常重要。陆渊雷的解释是,伤寒论里面太阳病最难,所以要花大力气去了解,例如剖竹子,竹子长长的,根部很硬,我们要剖开刚开始时非全力以赴不可,使劲砍才能砍进去,待到刀子砍进去了,就可以轻轻用力,也能势如破竹了。也就是伤寒论太阳篇你把它搞清楚了,下面部分就可以顺势而解。

但是目前为什么一些医生对于外感发热,尤其是发高热的时候,不敢用辛温解表的葛根汤,桂枝汤呢?主要是病因这个概念在起作用。

“病因学”说外感风寒,虚实燥湿,内伤七情,都是我们学的时候,每个病因都有一套的理论。表证是指外感病初期病邪作用于机体的浅表部位所引起的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症状和体征的证候。中医根据其脉症的不同,一般分为表热证与表寒证,这个就有点难了。往往分来分去,分糊涂了的话,都做表热处理。这是为什么呢?

温病学提出一般外感发热,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严重的时候这个病就是温病,温病最重要的会伤阴,以热为主,同时在表就是表热,在中间气分热,再进去营分热,再进去血热,全过程贯穿的是热,伤阴。由于会伤阴,所以开始的发热不能用热的药,假如用热的药会更伤阴。

一个病,如果用病因固定下来,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

中医的病因,严格来讲,不是原始的病因。它不是像基因一样,这个是SARS,这个是肺结核,这是原始病因,生这个病,从头到尾都是这个病。中医的病因是发病学上的病因,是症状学上的病因,它随着症状的变化,病因也在变,它没有一而贯之的特点。温病学说强调了这种病因,一而贯之,从头到尾都是热、伤阴。我觉得值得研究的。这样想想,内经也是这样认为,“审证求因”,通过症状的审查,脉象的诊察,才能够决定“因”是寒热虚实表里,并不是天生就自然存在一个原始病因。

温病学说就有这样一种样子,甚至后来还提出戾气,我们教科书持赞扬态度,认为戾气的提出和发现接近了细菌,细菌就是原始病因,它把细菌和戾气作为原始病因进行比较,认为戾气靠近细菌,是中医的一种创新和发展。这个就背离了中医对病因的定义。

中医病因很简单,就是“审证求因”,就是现在审查了现在咽喉痛,出现呼气是热的,出现大便秘结,口干想喝水,这样一种状态,这是热证,同时没有怕冷,这是里热,这个病因热,就是这样审查出来的。

过了一天,病人出现怕冷,发热,无汗,这个病因就变成了在表的太阳病了,也就是我们教科书通常说的属表证。原来我们说里热,怎么一下子变成表寒了呢?

一点也不奇怪,症状变了,病因就变了,而不存在某个病从头到尾全部都这样。不仅是外感,我们前次讲肺结核有些人整个从头到尾定位为阴虚内热,实际总的病不是这样,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有不同的寒热、虚热,有不同的体质状态。

某个病因就可以起主导作用吗?它把这个疾病的群体性的公共性定下来,如肺结核一般是低热,出现咳嗽、咯血,盗汗消瘦,脉象细数,把群体性病的症状定下来,认为是阴虚内热,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体质不同进行分形,氛围已经定下来了。它以群体性的公共的症状,作为一种病的病因,这就是以病为主。

中医学是以人为主,是病的人,人是主体,具体的个人性就服从于群体的公共性了,这就出了大问题。我们强调中医辨证施治,就是强调中医具体的个人性,在疾病中的表现。这个问题,我们今后还要一步一步搞清楚。不然,外感发热,高热,就不敢辛温解表,不会用葛根汤,桂枝汤,麻黄汤。我们通过家庭里面有小孩发热就出现夫妻吵架这个事件,我们讲中医对外感病的一种看法。

案例分析

有一天我同事匆匆忙忙抱着他家孩子来了,问这次应该吃什么药?

小男孩当时3岁,外感发热昨天晚上38度,今天早上39度,额头很烫,脑后很烫,耳朵前面出现鸟肌样的皮肤(恶风恶寒),时有头痛,咽喉红肿疼痛,指纹淡红。他问我这种情况,衣服应该穿多还是穿少?

有发热怕冷,衣服应该穿多,但是咽喉痛,那么红那么热的话,我觉得又不一定该穿多。我说这个还有表证的话,即是咽喉肿痛,衣服也不能穿太少,不然表证难解。像这种情况,自然好的可能性不大,我看还是应该用药。

我问了其他情况,经常头痛,身上汗偶尔有但是也出不来的样子,汗不多,胃口可以,大便可以,小便淡黄,口不怎么渴,咽喉痛吃东西受到影响,吃东西是无恶心感,这个就是葛根汤加桔梗加少量生石膏,一帖。

既要针对外面的葛根汤证,又要针对已经出现的咽喉红肿疼痛的症状,所以我们上面这个方子我们临床上用的很多。

很多也像这个孩子一样,咽喉痛的不厉害,感到肿的厉害,后面这两种药是省不掉的。

像三岁的小孩,桔梗一般用5克,石膏一般15克,葛根一般15克,生麻黄3克,桂枝一般像这样5克,白芍5克,生姜一片(因为咽喉痛少用一点),大枣2枚,生甘草2克。

我当时给他开了一贴药,吃完第二天体温退下来了。服药后热退,咽喉红肿疼痛减轻,投桔梗甘草汤加金果榄3帖而愈。

这一类,太阳病夹带少阳、阳明的方子就要进行加减,不是一成不变的。疾病在变化,用病因、病机来讲,也是清楚的,外感风寒,再加上有点肺热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后面这两味药的量和总体的量比,还是小量的,不能够把下面的量膨大而使解表的能力减弱。

不过讲一句实话,我经常对小孩的药用麻黄、桂枝少一点,我常用王鹏飞家传的一些方子,几十年用习惯了,效果也非常好,也不轻易对小孩子使用麻黄桂枝。要看情况,特别是表证明显的时候,用经方效果比较好,因为王鹏飞的方子对出汗常用藿香,有时候对出汗的力量还是不够。

一切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一个框框在那里,遇到具体问题,我们还是有变动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收录仅供学习研究之用。
赞(0)
修元健康网 » 发热“捂汗”对,还是物理降温对?听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给你分析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