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豉桔梗汤
处方鲜葱白3~5枚 苦桔梗3~4.5克 焦山栀6~9克 淡豆豉9~15克 苏薄荷3~4.5克 青连翘4.5~6克 生甘草2~2.5克 鲜淡竹叶30片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主风温、风热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2粒(磨冲),大青叶9克;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6克,白蔻末2.4克;咳甚痰多,加杏仁9克,广橘红4.5克;鼻衄,加生侧柏叶12克,鲜茅根50支。
这个方子是由葱豉汤与桔梗散以及栀子豉汤合成的,葱豉汤里主要就是葱白和豆豉这两味药,葱白在使用时要求连须根一起入药,青色的部分不能用,它具有较好的发汗作用,而且能升发人体的阳气,加上豆豉以后,发汗的力量更加强大,一般的外感风寒,如果症状不重可单独用这两个药,由于性质辛热,可较好地缓解一般的风寒感冒;可是葱豉汤的辛热性质与栀子豉汤桔梗散在一起配合,就变成了辛凉性质的,因为有大量性质偏凉的药物,如薄荷、连翘、焦山栀、桔梗、甘草、竹叶,其实这里面如果去掉葱白这味药,基本上就像是“银翘散”了,但这个方子没有芳香辟秽的作用,清热解毒的效果也弱,所以这个方子是在风温初起的时候来用,风温是什么呢,风温多发于春季,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春季传染病,如流感这一类的病,这方子的解表发汗作用要强于银翘散,对于风寒症状较重的患者是最为适合的了,但总体来讲是将寒凉与温热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配合使用的。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药,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药,甘草利咽解毒,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全方起到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的治疗效果。
现代文献:
1:观察葱豉桔梗汤结合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1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葱豉桔梗汤,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7%,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流涕、咯痰、咽痛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葱豉桔梗汤结合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效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表发汗之功,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张苗
2:探讨葱豉桔梗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收治的6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口服头孢克洛,治疗组口服葱豉桔梗汤。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1.3%(P<0.05)。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葱豉桔梗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低于头孢克洛。 -白朝辉;高国财
这里顺带介绍叶天士一方杏仁前葱豉汤,也是有葱豉桔梗汤这个药对:
杏前葱豉汤
(辛润温开法)
光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五分嫩苏梗一钱五分广皮红八分,蜜炙淡豆豉二钱生枳壳一钱苦桔梗七分鲜葱白三枚
【主治】治秋风初凉,西风溯飒,暴感风燥。头痛身热,鼻塞怕风,恶寒无汗,皮肤干痛,干主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串痛。舌苔白薄而干。脉右浮涩,左浮弦紧者。
【方论选萃】
近代何廉臣:此苦温平燥,辛以散风之法。故用杏、前、枳壳,味苦微辛,温畅肺气为君,遵《内经》“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之旨;惟风淫所胜,必先辛散,故用苏、橘、葱白,辛润疏解为臣;佐以豆豉,和中发表,开发上焦抑郁;使以桔梗,味淡微苦,轻宣肺经气滞。是为秋伤风燥,暴凉外束之初方,谨可服一二剂,切勿多投(《重订广温热论》)。
【近代验证】
例一何拯华治凉燥犯肺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单××,男,36岁,业商,住单港。
原因:秋深初凉,西风肃杀,适感风燥而发病。
症候: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口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串痛,皮肤干疼。
诊断:脉右浮涩,左弦紧。舌苔白薄而干,扪之戟手。此《内经》所谓“大凉肃杀,华英改容,胸中不便,咽塞而咳”是也。
疗法:光杏仁9克前胡4.5克苏叶梗4.5克新会皮4.5克紫苑9克鲜葱白3枚淡豆豉9克炙百部4.5克桔梗3克炙甘草1.8克
次诊:周身津津微汗,寒热已除,胁痛亦减,惟咳嗽不止。痰多气逆,胸前满闷,大便燥结。脉右浮滑,左手弦紧已除。舌苔转为滑白,此肺气之膹郁,虽已开通,而胸腹之伏邪,尚多闭遏也。治以辛滑通润,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用五仁橘皮汤加萎、薤。
此方:甜杏仁12克,去皮,杵柏子仁9克,杵生姜1.2克拌捣全瓜萎15克|松子仁9克,去皮,杵栝萎仁12克,杵干薤白6克,捣蜜炙橘红3克
效果:一剂而便通咳减,再剂而痰少气平。
【按语】
秋令感伤,有温燥,凉燥之辨,若其时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较暮春风温为重;若其时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凉燥,较冬日风寒为轻。沈目南《理性大全》谓燥为次寒,此之谓也。叶氏此方,见于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中,亦治燥凉之方也。即《叶香岩三时伏气病篇》所谓“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是矣。“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亦可”是也杏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