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在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大问题,导致心衰发病的因素很多,据调查心力衰竭诱因发现,心衰主要因素是心律失常、感染和心脏供血不足。吉中强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心衰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处方用药认识有独特之处。现将吉中强教授治疗心衰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心衰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灵枢·胀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痹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喘证”“水肿”“心悸”等证候与心衰临床表现相一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指出“心衰”的概念: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提出“心衰”的病名。
吉中强教授认为心衰的病机是心气虚,血瘀证围绕在心衰的始终。心气不足,出现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心阳不振,无法下制肾水,以致肾水上泛,出现水肿症状,如眼面浮肿及双下肢水肿。肾水与心火共济,人身和平,肾水需要肾阳的鼓动才能发挥作用,肾主收藏,长久之肾水上扰,必然耗伤肾阳,肾阳无力鼓动,此时头面部浮肿不明显,转而出现下肢水肿,此为心肾阳虚证。气分阴阳,心阴不足,出现气短、烦躁、口干等气阴两虚症状;气行则血行,血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虚无力推动,出现血瘀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唇舌紫暗,颈静脉怒张,肝瘀血症状,右心衰竭;虚证日久,心阳日衰,最终出现心阳虚脱证。
2、辨证论治
吉教授将心衰竭分为气虚血瘀、肾虚血瘀、阳虚水泛3个证型,辨证诊断要点如下。
2.1、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闷、憋气,心慌,胸痛,气短,汗出多,多于活动后加重,下肢水肿,口唇青紫,舌淡红苔薄白,可有瘀点,舌下脉络曲张,脉细涩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主血,心气虚损,推动气血运行之力不足,导致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则心慌,水湿不能正常排出泛溢肌肤则下肢、足跗、内踝浮肿。肺气虚弱,肃降无力,吐纳失常则胸闷、气短;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血阻滞,临床多见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皆为心气虚血瘀之征。
治法:补气养心,活血化瘀。
方药:保元汤或升陷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保元汤出自魏桂岩《博爱心鉴》,组成为黄芪、人参、甘草,吉教授多考虑患者血压不高时,黄芪可用到30~60g,人参用6g;升陷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有黄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黄芪、知母,配伍有升有降,桔梗、升麻柴胡均有升提之用,各用9g;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组成为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甘草,古教授结合近30年临床经验,多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山楂、葛根、三七粉,其均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其中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各9g,甘草3g,赤芍、川芎、葛根各15g,山楂、川牛膝各30g,三七粉3g(冲服)。
2.2、肾虚血瘀证
症状:胸闷、憋气,腰膝酸软无力,怕冷,下肢凹陷性水肿,舌红苔薄白,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为水脏心为火脏,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则功能正常。若肾气虚弱,水不治火,火邪渐旺,心脉失养,心阳不振,无力鼓动,瘀阻心脉。肾精不足,摄纳无权,气喘于上,纳入不能则呼吸表浅,胸闷气短。肾为主水之脏,肾阳衰竭,水失所主,水邪泛滥,发为水肿;肾阴亏虚,心失濡养,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气血运行失畅,鼓动无力,出现心动悸,脉结代等症。古教授认为心衰患者常见的胸闷、憋气、水肿、心悸与肾虚血瘀有关,本病的发生与肾虚血瘀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治法:补益肾气,活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血府逐瘀汤或肾气丸加减。偏于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合血府逐瘀汤,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各9g,山药、茯苓各15g。肾阳虚者,用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肉桂各9g,山药15g,制附子6g,茯苓15g。
2.3、阳虚水泛证
症状:喘促气急,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紫绀,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证候分析:心肾阳气虚衰,胸阳不运,饮邪留肺,肺失肃降故喘促气急,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咳咯粉红色泡沫痰;心阳虚衰,心火不降,水邪凌心,肢冷汗出,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乃阳气虚衰,水饮瘀阻之征。吉教授认为,本证乃心肾阳衰,胸阳不运,寒水凌心,饮邪迫肺,血瘀阻肺而致。
治法:温补心肾化饮,泻肺平喘化瘀。
方药:葶苈大枣肺汤合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6g,茯苓30g,白芍9g,葶苈子、大枣、白术各15g,三七粉3g(冲服)。制附子温补肾阳;葶苈子泻肺利水;白术、茯苓、大枣顾护中焦,补土制水;白芍敛阴,以防温补太过;久病必瘀,血瘀证贯穿心衰始终,故加用三七粉。咳嗽加半夏、陈皮以加大止嗽平喘之功;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以利水湿。真武汤出自《伤寒论》“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运用真武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较普通西药佳。
3、验案举隅
3.1、慢性心力裵竭 心功能IV级病案
患者,男性,77岁,2014年3月8日初诊。因“反复胸闷、憋气10余年,加重伴下肢水肿1周”入院,不能平卧及从事活动,乏力,纳差,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为“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治法:补气利水,活血化瘀。处方:四君子汤合血府逐汤加减。用药:白参6g,白术9g,黄芪30g,茯苓皮30g,大腹皮30g,泽泻15g,川牛膝9g,桃仁9g、红花9g,丹参15g,葛根15g,山楂15g,葶苈子30g,7 剂。2014 年3月15日二诊,患者体力改善,上方加用桔梗9g,7剂。2014年3月22日三诊,患者咳嗽有痰,肺部啰音,上方加用半夏9g,陈皮9g,继续服用7剂。2014年3月29日四诊,患者胸闷减轻,下肢水肿减轻,上方加用五味子9g后出院。随诊半年病情稳定。
按:患者老年男性,喘憋,乏力,心功能Ⅳ级,不能从事活动,下肢水肿,心气不足,无力推动,水湿积聚,聚而为痰,血液瘀滞,无力营养周身,故而出现如上症状,以四君子汤加黄芪以补气行水,气行则血行,使用茯苓皮、大腹皮是根据急则治表的原则,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利水药使水湿从小便而解,以血府逐瘀汤加山楂、丹参进而活血行血。
3.2、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病案
患者,77岁,男性,2014年5月3日初诊。患者因“乏力、气短、心慌1年,加重2周”入院。1年前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未行手术治疗,发作时服用可达龙,效果一般,近日来发作频次增加,发作持续时间长,故来诊。饮食、睡眠一般,大小便可。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结代。中医治法:补气升阳,活血化瘀。处方:升陷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用药:黄芪15g,柴胡9g,升麻9g,桔梗9g,知母9g,甘松9g,当归9g,生地黄9g,炒桃仁9g,红花9g,枳壳9g,赤芍15g,川芎15g,川牛膝15g,三七粉3g(冲服),7剂。2014年5月10日复诊,1周发作3次,每次持续1h左右,上方加用葛根15g,服用7剂。2014年5月17日复诊,1周暂未发作,上方继服7剂,好转出院。随诊半年,病情稳定。
按:心脏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可以维持心脏正常跳动,如若君主统摄力不足,不能鼓舞心气,则会导致跳动失常,故而心悸,需升提下陷之气,心气不足,则血液瘀滞。以升陷汤加甘松升阳举陷定悸,血府逐瘀汤化瘀通脉,共奏升提活血之功。
4、小结
吉中强教授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心气虚,久则心阳虚温煦无力,导致血行迟缓而津液停滞为病,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气虚者合升陷汤,乏力甚者黄芪加量,加用人参;心悸者加用桂枝、甘松、五味子;胸闷甚者加瓜蒌宽胸;水肿甚者合五皮饮。随证加减,用药根据四时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加用具有升发作用的药物,诸如柴胡、升麻之类;暑夏加用化湿解暑药,如藿香、薏米、佩兰;秋日则加用麦冬、沙参等滋阴润肺之品;“冬令进补”,冬日则加用补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