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张伯礼
中医没有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明确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心水”“喘证”“心痹”“心悸”等范畴。心力衰竭的发生多因久患心脏疾病,迁延不愈,导致心气内虚,运血无力,造成瘀血阻滞,迫津外泄,从而出现喘息不能平卧、咳吐痰涎、乏力、水肿等临床症状。张伯礼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可宗张仲景胸痹之“阳微阴弦”。“阳微”为本虚,主要是心气不足,心肾阳虚;“阴弦”为标实,主要是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积聚。故治疗上当以气血并治,调血利水;痰瘀双调,活血祛痰为主,同时要脾肾同补,温化水饮,先天后天同时施治,以达补虚泻实之效。
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学习,现将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初步进行梳理并附验案报告。
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补气为先,并着重补养心气,可使用人参以大补元气,益气行血,气虚较重者可酌情增加人参的用量,通过大补元气使气机充足进而推动血液循环,促进血行通畅;也可以使用党参、茯苓、白术、黄芪等中药以健脾益气养心。
在治疗心力衰竭时,除了益气养心也要注重调血利水,这里的调血是指调全身之血,改善体内血行迟缓的状态,促使血液流动;利水则可减轻全身水肿,改善外周负荷,外周的循环阻力减小则心脏便可得到舒缓,射血分数也会相应升高,可以缓解患者水肿、喘息不可平卧等症状。
在活血利水方面张教授临床常用水红花子、益母草、香加皮、大腹皮、葶苈子等药。
其中水红花子性味咸寒,有利水散结之效,可调全身之血,主要以调肝血为主;益母草苦、辛,微寒,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效,两药既可活血化瘀又能利水消肿,是活血利水之良药。香加皮可强心、利尿、消肿,对于治疗心力衰竭有独特的优势,因其有小毒,故张教授临床常以小剂量(4~6g)单包开方,并嘱患者若出现呕恶、腹泻等不适症状,立刻停止服用;葶苈子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有研究表明葶苈子具有洋地黄样强心、利尿的作用,可增加心脏输出量、减轻心脏负荷,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大腹皮可下气宽中,行水消肿。这3味药物能够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水肿状况并提高心功能,是利尿强心的常用药物。
心肺一体,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主气,气血相贯,因此心力衰竭常可连及肺脏。心力衰竭患者常伴咳喘痰涎,但若痰质较黏则难以咳出,长期附着于肺部及气道中易造肺部炎症,加重病情。因此即使患者在就诊时并未述咳痰情况,但声音重着或喉间有痰鸣,也要重视,并给予化痰类药物。临床上张教授常用金荞麦、鱼腥草、浙贝母、橘红、马鞭草、皂刺等药物清肺化痰,祛瘀散结。其中马鞭草、金荞麦、鱼腥草尤善治疗气道炎症,兼具化痰、散瘀之效,为痰瘀双调之常用药物。痰黏难咳者,常使用皂刺,其药性辛散,走窜之力较强,可通利气道、涤痰透窍,是治疗顽痰的常用药物。
活血祛瘀与上文所述的调血不同,调血为生理上的调理,主要是调节全身的血流状态,使血行通畅,而活血祛瘀主要指病理上的瘀血,将停聚于脉道里的瘀血消散,使脉道通利。因活血化瘀类药物易耗伤气血,故张教授提出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宜养血和血、行气活血,临床上常使用当归、鸡血藤、白芍等药物以养血活血;丹参、郁金、延胡索、降香、五灵脂等药物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瘀痛较重者,则加三七粉(3~6g,单包,冲服),甚者加少量乳香、没药等活血止痛。视患者病情也可适量使用破血逐瘀类药物,如三棱、莪术等以增加活血化瘀之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心力衰竭后会造成门静脉高压,下肢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因此有出血倾向或有呕血历史者慎用此类药物,尤其是破血类药物。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健运脾脏可调节气机,恢复其升清、输布之功能,也可促进肾脏调节水液代谢,四君子汤是益气健脾的基础方剂,脾虚失运者临床上张教授常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使气血生化有源,滋养心脉,因方中的人参性味温燥,恐其伤阴,若患者脾虚不甚,常以党参代替,益气而不伤阴。对于阳虚水泛的患者常使用淫羊藿、杜仲、桑寄生、干姜、益智仁等温补脾肾类的药物以温阳化饮;阳虚甚者,重用炙附片、肉桂之品温阳利水,通过温脾肾之阳,以济心阳,使停于心下之水饮消散,则阳虚水泛得解。
现病史:患者于7年前因胸闷憋气伴水肿,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包积液,胸腔、腹腔积液,肺动脉高压”,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后长期中医推拿治疗,间断服用利尿药物,无明显不适,偶感腹胀,服药后缓解。近3个月再次出现胸闷憋气,活动后喘憋甚,自汗,腹胀,咳嗽,吐白黏痰,双下肢及下腹部水肿,服用托拉塞米片(每次2片,每日1次)后效果不佳,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张伯礼教授门诊就诊。
现症:胸闷憋气,活动后喘憋甚,夜间时有喘憋,伴大汗出,需人为引吐,吐后则舒;双下肢及下腹部水肿,腹胀,下腹部压痛;咳嗽,咳吐白黏痰;面色晦暗,四肢末端冰冷,知觉减退;多汗,口苦、口干,右足跟腱疼痛。纳尚可,寐差,小便每日10~30次不等,大便时不成形每日1~2次,前日黑水样便。舌淡暗,苔白夹黄滑腻,脉沉弱。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个人史:否认吸烟史,少量饮酒。月经史:已婚已育,37岁停经,未规律诊疗。家族史:父、母均患糖尿病。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LVEF为26%;肺动脉收缩压58mmHg(1mmHg≈0.133kPa);全心增大,右心明显;左室壁运动不协调;弥漫性运动幅度减低;三尖瓣中度返流;二尖瓣、肺动脉瓣轻度返流;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肝胆胰脾彩超:肝大、肝淤血;脾未见异常;腹腔积液(肝周、脾周、肠间、盆腔见液性暗区,最深处位于髂窝,深5.5cm)。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
处方:人参10g,茯苓20g,白术15g,香加皮5g,大腹皮15g,山药20g,葶苈子(包煎)15g,车前草15g,益母草15g,仙鹤草20g,泽泻20g,干姜15g,玉竹20g,丹参30g,郁金20g,水红花子20g,生牡蛎20g。10剂,水三煎温服,两日1剂。
2诊:患者服前方后腹水基本消退,面色转淡,四肢末温,痛觉增加,诸症减轻。现活动后稍有喘憋,活动量可上至2~3楼,夜间偶有咳嗽、憋气症状;仍稍有水肿,膝下甚,燥热,头面部及胸部多汗,夜间盗汗;咳吐黄绿色黏痰。纳呆,偶感胃痛;寐尚安;大便偶不成形,每日1~2次,小便调。舌淡胖稍有红蕴,苔白滑,有剥苔,脉沉细。现已停服利尿剂及其他西药。上方易白术为苍术15g,加黄芪30g,浙贝母15g,金荞麦30g,沉香粬15g,芡实15g,益智仁20g。10剂,水三煎温服,两日1剂。
按语:
本病患者为中年女性,初诊时患者胸闷憋气,面色晦暗,四肢末端冰冷,下腹部及双下肢水肿甚,舌淡暗,苔白滑,脉沉弱。辨之为气虚血瘀之证,故治疗以补气化瘀为主,辅以利水消肿之药。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取“四君子汤”之义,以补气健脾养心;香加皮、大腹皮、葶苈子、车前草、泽泻可强心、利水、消肿;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益母草、水红花子调血利水,防“血不利而为水”;干姜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助活血调血,利水消肿之效;山药、玉竹健脾养阴益胃;仙鹤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生牡蛎潜镇以安心神。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强心,活血利水之效。
2诊时患者面色转淡,舌有红蕴,四肢末转温,且痛感增加,说明患者血液循环较前改善;腹水消退,喘憋症状改善,说明水湿泛溢,饮停心下症状缓解;患者停用利尿剂及其他西药,并见诸症减轻可见补气调血利水之效显著。故上方易白术为苍术,增加其燥湿之效,黄芪有补气敛汗、利尿消肿之功,两药合用可使体内水湿尽快消散。2诊症见咳吐黄绿色黏痰、燥热,夜间盗汗,可知患者稍有阴虚化热之象,加入浙贝母、金荞麦以清热燥湿、祛痰利咽;因患者有纳呆、胃痛的症状,加入沉香粬以舒肝和胃、理气化滞;芡实、益智仁可温肾补脾止泻。治疗上继续沿用前方补气强心,活血利水之法,并辅以清热祛痰、温补脾肾,使患者心气得复,湿祛瘀散,喘憋改善,从而达到诸症消退之效。
来源:《天津中医药》2024年1月第41卷第1期
作者:于亚君,天津中医药大学;周之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金鑫瑶,天津中医药大学;黄明,天津中医药大学;王昭琦,天津中医药大学;熊可,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