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及综合调理。
邓铁涛诊治经验
1.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辨证必须分清标本主次。就脏腑病位而言,也有标本之别。心衰虽关联五脏,但以心病为本,他脏为标。治疗应重点调理心脏的气血阴阳。
2.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病位确定,则应详审病机。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①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心气心阳亏虚,则见气短,喘咳倚息,劳动则甚,重者张口抬肩,汗出肢冷,舌淡胖,脉沉细,甚者浮大无根。兼见口干心烦,舌嫩红少苔,则气(阳)损及阴,致气阴两虚。
②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
③阳虚血瘀,则见心悸气促,胸中隐痛,咳唾血痰,唇紫,爪甲紫暗,颈部及舌下青筋显露,胁下痞块,舌质紫暗,脉沉细涩。
3.急性期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根据上述的认识和辨证,治疗必须重点调补心脏的气血阴阳。而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故辨治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前者重在温心阳,后者重在养心阴。除两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黄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旱莲草、桑葚子等。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杏仁、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石;湿重苔厚者加薏苡仁;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4.病证结合,灵活变通
对于心衰的辨治,虽然强调辨证论治,但也不能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病因为冠心病者,多见气虚夹痰,痰瘀互结,可用温胆汤加人参、白术、豨莶草、田三七等。若属阴虚,则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
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每有风寒湿邪伏留,反复发作,治疗则在原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桃仁、红花,并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预防感冒,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
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者,可配合三子养亲汤、猴枣散以及鹅管石、海浮石等。
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大多数肝阳偏亢,则需配合平肝潜阳法,常用药有草决明、石决明、代赭石、龟板、牡蛎、钩藤、牛膝等。若心衰尚不严重时,可先按高血压辨证论治,常常也可同时收到改善心衰的效果。
原有糖尿病或甲亢者,证候多属气阴两虚,治疗一般以生脉散加味。糖尿病患者可加山萸肉、桑螵蛸、玉米须、仙鹤草、怀山药等,怀山药用量一般为60~90g。甲亢者则加用浙贝母、生牡蛎、山慈姑、玄参等。
5.缓解期综合调理,调脾为先
心衰的缓解期容易复发,尤其感染为首位,故邓老重视综合调理及调理脾胃,防止复发方能带病延年。
适当锻炼身体,但不能过劳,提倡坚持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防外感,避风寒及饮食清淡,不宜过咸,以免凝涩血脉,加重心脏负担。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季不受邪,邓老喜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五爪龙、人参、田七或丹参加陈皮研末长期服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心血管病中医经验集成》,皮兴文,熊百炼,陈俊波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本公众号仅用以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AI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