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酸
【概述】
泛酸古医籍中或称“噫醋”“吞酸”“咽酸”,或只觉胃中酸酢(俗称酸心)而无酸水泛出。临床表现虽各有小异,其证治则一。一般来说,泛酸是胃酸分泌过多的表现。至于吞酸、泛酸之别,明·唐守元《医林绳墨》曰:“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自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而临床施治,并无多大差异。
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有“醋咽”之名,明·吴勉学《河间六书》有“中酸”之称,则作为历史文献存之可矣。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认为,“噫醋”是“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噫醋吞酸,皆宿食证。”而《内经》有“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之说,似均不免以偏概全。
其后刘完素主张为热,李东垣主张为寒。朱丹溪的意见是:“《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
至明·张景岳对此作了透彻的分析,以东垣为是而以河间为非。他说:“夫理有一定,奚容谬异若此。”并尖锐地指出:“河间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观其所言病机,则由火及金,由金及木,由木及脾,所以为酸。若发微谈理果可转折如此,则指鹿为马,何患无辞。惟其执以为热,故不得不委曲若此。”大胆抨击了那种转弯抹角兜大圈子以自圆其说的教条说理。
张氏认为,“人之饮食入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由。”
著者赞同张氏的观点。由于脾胃阳虚,不能及时磨化水谷,则或致积食,或为停痰,或脾胃虚弱而肝邪乘侮,均可致泛酸。至于寒邪犯胃,饮食不节等而致泛酸,亦常是在脾胃阳虚的基础上发生的。因热泛酸则只是瞬息而偶见的。
【分型论治】
1.脾胃阳虚
〔主证〕泛酸或吞酸,天冷、受寒或吃生冷食物易发。胃脘部特别怕冷,常可伴有嘈杂或大便不实。苔白滑,脉细缓。
〔证候辨析〕脾胃阳虚,运化不健,停痰聚饮,郁久成酸;或食入磨化迟缓,不能及时传化,积滞不行,酿成酸水;或寒邪犯胃,中阳被抑而泛酸。
〔治法〕温运理中。
〔方药〕
(1)曲术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苍术10g,神曲20g,橘皮6g。
(2)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萸4g,党参10g,生姜3片,大枣7枚。
(3)圣术煎(《景岳全书》):白术10g,干姜6g,肉桂3g,橘皮6g。
〔随症加减〕脾胃虚寒,泛酸多者,加益智仁10g,公丁香2g;外寒引发泛酸宿疾者,加紫苏10g,藿香10g。
〔临证心得〕曲术丸适用于运化不健而夹痰食停滞之吞酸,重在化痰消食;吴茱萸汤为治脾胃阳虚泛酸之主方,吴萸乃阳虚泛酸圣药;圣术煎适用于脾胃积冷之泛酸,加吴萸则更效。
2.土虚木乘
〔主症〕泛酸而兼有痞满胁痛,中脘胀痛,并多嗳气或肠鸣。舌淡,脉细弦。
〔证候辨析〕中土不足,肝木乘侮,气机郁滞,故嗳气胁痛。运化无权,而胀满泛酸。或兼肝经火郁,则口苦嘈杂,或舌边尖红。然土虚是本,火郁是标,必须明辨。
〔治法〕培土泄木。
〔方药〕
(1)和胃饮(《景岳全书》):党参10g,白术10g,扁豆10g,干姜5g,橘皮6g,甘草10g,当归6g。
(2)咽酸方(《丹溪心法》):苍术15g,橘皮6g,吴萸5g,炒黄连2g,炒黄芩5g,神曲20g。
〔随症加减〕脾虚便溏者,加防风6g,茯苓20g;肝气郁逆者,加青皮5g,川芎6g。
〔临证心得〕和胃饮适用于中土虚寒,肝木乘侮之泛酸。重在培土,士旺则木自无犯;咽酸方适用于土虚兼有肝经郁火之泛酸。寒温并用,主以苍术,黄芩、黄连用量宜轻。
【验案举例】
案一
童某,男,50岁。
初诊日期:1994年2月26日。
诉大量泛酸及嗳气已7个月,与进食无关。伴有嘈杂,咽部异物梗阻感(五官科检查无殊),长期不能吃干饭。苔薄白,脉弦滑。曾迭服疏肝理气方无效。辨为脾胃阳虚,肝乘气郁。处方:党参10g,茅术10g,甘草10g,芍药10g,吴萸4g,益智仁10g,干姜5g,荜澄茄10g,沉香曲15g,佛手片10g。服7剂后复诊,泛酸已除,嗳气减少,咽部异物感好转。原方续服7剂,诸症均和,改吃干饭,续诊时一切正常,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例确有肝郁气滞表现,何以屡服柴胡、郁金、乌贼骨等疏肝理气制酸药无效,我们认为,其缘由是只从木郁着意而未及土虚之故。结合病延7月,苔白,嘈杂及前医处方无效推敲,显然尚有脾胃阳虚一面,且以此为重点,故遵李东垣“以辛热药疗之”,益以补土、柔肝、疏气之品,方证切合,效如桴鼓。
案二
吴某,男,30岁。
初诊日期:1995年4月23日。
患者自1984年以来,经常泛酸水,伴有嘈杂胃痛,长期治疗无效。食欲尚好,饮食生冷则便溏。苔薄白,脉微弦。1985年及1994年2次胃镜检查,均诊为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处方:炙黄芪30g,炒党参15g,炙甘草15g,赤芍10g,茯苓30g,淡吴茱萸4g,煨益智仁10g,荜澄茄10g,干姜5g,乌贼骨15g,甘松5g。
7剂。
复诊:泛酸及嘈杂均减轻,有时嗳气,大便溏,每日1行。
处方:生黄芪30g,炒党参20g,煨益智仁10g,高良姜10g,桂枝10g,公丁香2g。
7剂。
三诊:微有泛酸,嘈杂甚轻,无胃痛,大便正常。苔薄,脉微弦。
处方:前方加乌贼骨15g。
14剂。以后诸症消失而安。
按:此例符合“脾胃阳虚”型泛酸,宗黄芪建中汤合吴茱萸汤意加辛热之药为治,补中、温中、理中、缓中,使脾胃阳气振奋,中气和平,运化健全,则可无停痰留饮为患,泛酸嘈杂自和。在施治过程中,完全不考虑胃的重度“炎症”问题,而奏效显著,可资说明“辨证施治”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与价值。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俞氏中医消化病学》,俞尚德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以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