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慢性心衰水肿,中医如何治疗?

验案举隅
患者鲁阿姨,72岁,平素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心脏病,活动后心悸气短2年,伴有双腿浮肿2周。易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后胸闷加重,甚则憋闷时需要静坐休息缓解。睡眠不佳。来我院就诊后我院中医师诊断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建议活血温阳,利水行气。辨证用药:血府逐瘀汤合葶苈子大枣泻肺汤加减(桃仁、红花、五味子、川牛膝、醋北柴胡、枳壳、赤芍、土鳖虫、炙黄芪、茯苓皮、冬瓜皮、泽泻、车前子、大枣、制附子、陈皮、麦冬、葶苈子等。)

服药后,患者憋闷、气促减轻,水肿逐渐减退,小便增多,精神可,纳眠均有所好转。效不更方,上方再投7剂后,咳嗽、胸闷、气促好转,全身浮肿不明显。

中医治疗心衰水肿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通过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综合疗法改善症状。常用真武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剂调整脏腑功能,辅以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并结合饮食调护,多维度改善患者体质。
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1
心气阳虚型
表现为心悸气短、下肢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痕。治宜温阳利水,常用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等)加减,增强心阳、利水湿。
2
水饮凌心型
症见胸闷喘促、咳痰稀白、不能平卧。需泻肺逐饮,方选葶苈大枣泻肺汤,配合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等)加强利水。
3
气虚血瘀型
表现为水肿伴面色晦暗、舌有瘀斑。以补气活血为主,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入黄芪、丹参等改善循环。
4
脾肾阳虚型
长期水肿伴腹胀便溏、腰膝酸软。需温补脾肾,常用济生肾气丸加减,辅以山药、党参健脾。
中药单味药与配伍
黄芪:补气利水,改善心肌功能;茯苓、猪苓:渗湿利水;桂枝:温通心阳;丹参、红花:活血化瘀。水肿严重者可加车前子、泽泻;喘息加葶苈子、苏子;阳虚明显者重用附子(需久煎减毒)。

外治法与针灸
1
艾灸
选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温补阳气。
2
针刺
取内关、心俞、脾俞、阴陵泉,调节心功能及水液代谢。
3
穴位贴敷
用甘遂、细辛等研末调糊,敷于神阙、涌泉,促进水液排出。
4
中药熏洗
桂枝、艾叶、花椒煎汤泡足,改善下肢水肿。
饮食调护
1
低盐饮食
每日盐量≤3克,减少水钠潴留。
2
药膳食疗
黄芪炖鸡(补气)、茯苓薏米粥(健脾利湿)、玉米须冬瓜汤(利尿)。
3
禁忌
忌生冷、油腻、过咸食物;限制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
注意事项
1.中医治疗需严格辨证施治,不可自行套用成方。2.重度心衰或急性发作时,需结合西医利尿剂、强心药等综合治疗。

3.定期监测体重、尿量及电解质,防止过度利水导致低钾。

若出现端坐呼吸、尿量骤减、下肢水肿蔓延至腹部,应立即就医。

中医通过整体调节改善心功能,需长期坚持治疗,配合适度活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及情绪管理,逐步恢复气血运行与水液代谢平衡。

具体治疗欢迎详询中医内科:郭医生 13853146482

臧医生 15624543856

详细地址:

济南市市中区经六路136号 济南市按摩医院一楼

赞(0)
修元健康网 » 慢性心衰水肿,中医如何治疗?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