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修元养生网

鲜为人知的三十张方子,竟然戳破了名医的小秘密!全部拿走不用谢我

在整理史上最全伤寒注解第 10 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时,看到曹颖甫说,表解后还不畅快,仲景并没有再出方,就是提示静养数日,不要再用药伤人正气。如非要吃点药,可以选《不谢方》中的方子。

顿时对这个书名产生了好奇。

陆九芝的这本书,全名叫《世补斋不谢方》,共收录了三十首方子。

前言说,疾是疾,病是病,现在疾病连一起说了。实际上,疾是稍稍有苗头,如果不干预,继续发展就会加重,变得难治,就成了“病”。

内经说治“未病”,就是在“疾”的阶段早治疗。

但是呢,医生出名,都在于治得了大病。如果在疾的阶段就完成治疗,就不能体现医生的价值。

正如扁鹊的两位哥哥医术更高,名声却不如扁鹊大。

另外提一句,“三鹊经方”这个名字,就取自扁鹊三兄弟的含义。

陆继续说,早期把病解决掉,换不来病人一句感谢,治好的越快,越是不谢。

他把这些能快速疗疾、把传变消弭于无形的方子收录起来,起了个名字叫《不谢方》。

陆引用了很多资料来说明古代“疾”和“病”这两个字的区别。我们看到《伤寒论》中,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对病字而言,也许是到了“病已成而后药之”的地步了。而内经上讲,“邪之新客,推之则前,引之则止。”

经方“药简力专”。如果在更早的阶段,或是病已除但未痊愈,是不是不需要这么“专”的“力”呢,也许时方、不谢方正是经方的补充。

陆在正文后又说,选方成书的,都是在医生名声显赫之后。不是治大病的方子,都不传于世。病人往往是病重后才找医生治疗,这样谁也不能保证一定治好。他选的这些方子,在早期治疗时,无不应手。

《世补斋不谢方》全书很短,现把三十首方子,收录如下,大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风寒温散

此即俗所称小伤风也。其冬月正伤寒须用桂、麻、青龙者,不在此例。切忌早用寒凉。

防风、荆芥穗、紫苏叶、姜半夏、广陈皮、枳壳、苦桔梗、炙甘草、加生姜(去皮)

头痛甚加藁本、蔓荆子。

风热凉散

此即风温之轻者。凡羌、独、柴、前、芎、芷、升、葛,随证可加。病与风寒无大异,独不得用桂、麻。

防风、荆芥、苏薄荷、霜桑叶、淡竹叶、连翘、生山栀、广橘红、枳壳、桔梗、炙草、加连须葱白头

风寒挟食

甚者须用硝、黄,不在此例。凡有感冒,胃肠即不健运,非必伤于食也。

防风、荆芥、建神曲、焦谷麦芽、莱菔子、南楂炭、桔梗、苏梗

或加鸡内金,或加槟榔、枳实。酒客加葛花、枳椇子。

风寒挟痰

寒水为病,水即痰也。故有感冒,每涉于痰。甚则须用胆星、竹沥、葶苈之属。

防风、荆芥、半夏、陈皮、莱菔子、白芥子、苏子、江枳实、竹茹、云茯苓、炙草

便溏苏子易苏梗。

风寒挟湿

寒湿之病,上甚为热。以上三证亦有因于风热者。无论何病,有此三挟,皆可检用三方之药。

羌活、独活、防风、苍术、藿香、广木香、川厚朴、猪苓、赤茯苓、建泽泻

或加汉防己。

伤寒成温

寒一化热,便忌桂、麻,甚则须用膏、黄。大忌滋腻等药及珠、黄、冰、麝。凡在温热病皆然。

葛根、黄芩、川黄连、生山栀、淡豆豉、牛蒡子、连翘、赤勺、丹皮、桔梗、生草

或加葱白头。

冬温

冬月病热,即是冬温。不可用正伤寒之桂、麻。甚则亦有须用膏、黄、芩、连者。

玉竹、白薇、生山栀、赤芍、丹皮、桑白皮、知母、白杏仁、桔梗、生草

用腊雪水煎。

春温

春月病热,即是春温。宜忌与冬温同。以上二证即《伤寒论》中之温病也。

柴胡、葛根、黄芩、黄连、薄荷、桑叶、连翘、生山栀、赤芍、丹皮、生草

肝、肾热加羚羊角、龙胆草、黄柏、知母。

风温

春为风,风温在春为多。凡目赤、颐肿、牙痛、喉痧,皆是其微者,但为风热。

防风、川芎、左秦艽、薄荷、桑叶、淡竹叶、连翘、金银花、射干、马勃、桔梗、生草

咳加杏仁、橘红。

湿温

此证多见于首夏、初秋。甚者用苍术白虎汤。凡一人独病之温,通不得谓为瘟疫。

白芷、制苍术、厚朴、薏仁、川黄柏、川楝子、猪苓、赤苓、泽泻

或用茵陈蒿,或加牛膝、车前、川萆薢。

夏暑

暑即热也,亦曰中暍。其别有乘凉饮冷而病者,为寒霍乱,须用理中、四逆及诸辛热方者,不在此例。

香薷、扁豆衣、厚朴、黄连、苏叶、藿香、青蒿、宣木瓜、赤苓、泽泻

酌加诸六一散。热甚不禁西瓜。

秋燥

此证最多咳逆,不用桂、麻,甚者须用石膏。其阳明燥金重侯不在此例。

薄荷、桑叶、杏仁、川贝母、牛蒡子、栝楼根、桔梗、生草

加枇杷叶。喉痛加射干、马勃。

湿痰

随证可加胆星、枳实、竹沥之属。其土弱木强可用香砂六君、归芍六君者不在此例。

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莱菔子、白芥子、厚朴、苏梗、藿梗

或加砂仁、豆蔻。呕加生姜。

燥痰

痰在脾为湿,在肺为燥。治脾宜燥,治肺宜润。其痰一也,而经病不同。

旋覆花、杏仁、橘红、知母、贝母、栝蒌根、紫菀、款冬花、枇杷叶、冬瓜子

或加马兜铃、海蛤壳、青黛、海浮石。

寒饮

此为寒水之病,《金匮》洋言之法宜温中。甚者须用小青龙、理中、四逆、真武诸方。

半夏、陈皮、茯苓、干姜、制附子、枳实、白术、炙草

气滞甚加厚朴。胃寒甚加公丁香、吴茱萸、草果、益智仁。

结胸

此证详见《伤寒论》,与痞相似。不痛为痞,痛者结胸。有大小之别。治不外和胃解结,开通上下。

栝蒌实、枳实、厚朴、黄芩、黄连、干姜、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寒实去芩、连,加薤白。水结胸加附子。

痧疹

二证升散清凉宜合用之,不可偏废。甚者须用石膏。切忌犀角。

升麻、葛根、柴胡、黄芩、赤芍、元参、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生山栀、生草

或加僵蚕、蝉蜕、西河柳。

此证往来寒热,发作有时,得汗解而复作。因于暑者必用香薷。其久疟涉虚,须用何人饮者,不在此例。

柴胡、羌活、防风、半夏、黄芩、厚朴、枳壳、制香附、苏梗、炙草

寒多加桂枝。搜根须用槟榔。

此证以里急后重得除为验。涉暑亦须香薷。其五更泄泻须用四神丸者,与此相反。并忌桂枝。

厚朴、槟榔、枳实、神曲、楂炭、黄连、木香、赤芍、丹皮、黑山栀、赤苓、泽泻

甚者须用大黄。

淋浊

由心经蕴热及湿热下注者多。其虚劳失精之宜补涩者,不在此例。自遗、梦遗,亦有不尽属虚者。

瞿麦、扁蓄、黄柏、川楝子、海金沙、猪苓、赤苓、泽泻、滑石

茎中痛加甘草梢。甚者须青麟丸。

失血

血证多矣,初起必有所因。凡理气达郁、清热降火之法,具不可废。不即是虚劳也。

赤芍、丹皮、当归身、延胡索、川郁金、台乌药、黄芩、黑山桅

有瘀加参三七。火热甚用犀角地黄汤。

腰痛

此证诸经皆有之,而在太阳者最轻。经云:腰为肾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者,不在此例。

独活、防风、青皮、枳壳、苏梗、乌药、延胡索、白术、赤芍、茯苓、炙草

连胁痛加柴胡。兼胀加木香。

耳聋

此证每属少阳,而疟后尤多。其为肾虚之宜磁朱丸者,不在此例。耳鸣亦然。

柴胡、川芎、黄芩、赤芍、半夏、陈皮、厚朴、枳壳、竹茹、茯苓、炙草

风热加牛蒡。湿热加苍术。

阳为阴遏

此证阳气为阴寒所抑,非阳之虚,乃阳之郁也。故贵升阳散火,以达火郁。与宜补之阳相反。

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黄芩、半夏、陈皮、青皮、白术、白茯苓、生、炙甘草

涉虚者补中益气汤。

肝阳不升

木火宜升畅,遂条达则无病。俗有所谓肝阳升者,其实肝郁不伸也。故宜畅达。

柴胡、当归身、赤芍、川芎、香附、木香、郁金、丹皮、川楝子

有火者加羚羊角。达郁用越鞠、逍遥丸。

女科调经

经阻之甚者,须用桃仁、红花。其作痛经者,须蒲黄、灵脂。有带宜先治带。

川芎、柴胡、当归身、尾 赤、白芍、丹皮、香附、延胡索、石决明、郁金、泽兰叶

寒加炮姜炭。

止带

止者,以通为止也。甚者须苍术、厚朴。有寒宜炮姜、附子,并须茵陈。此证寒湿、湿热皆有之。

茵陈蒿、黄柏、黑山栀、赤芍、丹皮、牛膝、车前、猪苓、茯苓、泽泻

或加二、三妙丸。

胎前

芩、术为安胎圣药。凡疰夏诸方,皆可移治恶阻。其保产无忧散亦必用之药。不见虚证,切忌滋补。

黄芩、白术、砂仁、苏梗、当归身、赤、白芍、丹皮、炙草

气滞之甚少加羌活、厚朴、枳壳。

产后

临产不外开骨散,产后不外生化汤。皆主佛手散一法。并须连服,方效若见。他病须照病治。

川芎、当归身、炮姜炭、单桃仁、炙草

瘀阻加蒲黄、延胡索。甚者加五灵脂。

儿科

儿病都从食上起,故以消导为主。凡急惊用清法,慢惊用温法。并忌冰、麝、蛇、蝎、珠、黄、金石及滋补药。

建神曲、焦谷、麦芽、半夏、陈皮、藿、木香、枳壳、山药、炙草

和中加姜、枣。热加黄连。寒加干姜。有虫加使君子,木榧子。

关于药量

凡方中荆、防、陈、半之属通用钱半不注外,其他可用三钱者如:苏叶、连翘、山栀、神曲、楂炭、茯苓、猪苓、泽泻、淡豆豉、杏仁、薏仁、川楝子、车前子、扁豆衣、木瓜、贝母、海蛤壳、海浮石、香附、大黄、海金沙、滑石、归身、延胡索、石决明、桃仁、山药、使君子、木榧子、六一散、青麟丸、越鞠丸、逍遥丸、二妙丸、三妙丸。

然钱半之药,亦有时用至三钱,退至一钱者。三钱之药,亦有可用至五钱、一两者。其他用三五七分,多至钱许。如:甘草、薄荷、葶苈、黄连、柴胡、川芎、香薷、青黛、马勃、砂仁、豆蔻、干姜、附子、丁香、吴茱萸、草果仁、益智仁、升麻、殭蚕、蝉蜕、桂枝、参三七、犀角、红花、炮姜炭。

然钱许之药,用以为君,亦有升至钱半者。此外如生姜一片、葱白头二个、鸡内金一具、竹沥一杯、黑枣二枚,则大小且无定矣。

总之,医家用药,随证重轻临时酌量,岂有一定如上云云?不过使病家略有端倪耳。

  • 全文完 –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三鹊经方”。

赞(0)
修元健康网 » 鲜为人知的三十张方子,竟然戳破了名医的小秘密!全部拿走不用谢我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