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属中医“暴盲”和“视瞻昏渺”的范畴,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中医认为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多因肝肾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或肝阳亢盛,风火上攻,气血逆乱;或痰湿阻络,血不循经所致。
平肝潜阳法治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肝阳上亢证案
任某某,男,58岁,湖南省长沙航天和一电子仪器厂,工人。于2014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1月
。
病史:患者上月开始双眼视力下降,曾自购“苄达赖氨酸(莎普爱思)滴眼剂”治疗无效。有10年高血压病史,伴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烦躁易怒,肢体麻木,口苦口干。
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6。0.5%托吡卡胺滴眼剂散瞳查眼底:双眼晶状体周边部有轻度放射状混浊,视网膜动脉管径明显变细,视网膜水肿,有棉绒斑和片状出血。血压160/98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3级(双眼)。
辨证: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
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处方:天麻10g,钩藤12g(后下),生石决明20g(先煎),栀子10g,黄芩10g,川牛膝12g,杜仲10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首乌藤10g,茯神15g,丹参10g,生地黄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7剂。
服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调情志,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
西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300/12.5mg),1次/1日,晨起空腹时口服。
二诊(2014年7月31日):头晕头痛减轻。视力右眼0.5,左眼0.6。眼底同前。血压150/90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原方。7剂。
三诊~九诊(2014年8月7日~2014年9月18日):先后加酸枣仁10g,枸杞子10g,菊花10g。共服药42剂。双眼视物较前清楚,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烦躁易怒,肢体麻木,口苦口干等症状已消失。视力右眼0.6,左眼0.8。0.5%托吡卡胺滴眼剂散瞳查眼底:双眼晶状体周边部有轻度放射状混浊,视网膜动脉管径明显变细,视网膜水肿、出血吸收。血压140/86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嘱服杞菊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g,连服2月,以巩固疗效。
按:久病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失潜,阴不制阳,肝阳上逆,气血上冲,血溢脉外,则视物模糊;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肝肾阴亏,则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血不荣经,则肢体麻木;津液不足,则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阳上亢之候。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为君药;生石决明咸寒质重,功效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其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首乌藤、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凉血止血,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而明目之效。
滋阴降火法治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阴虚火旺证案
温某某,男,56岁,湖南省长沙水泵厂,工人。于2014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15日。
病史:患者于国庆左右开始双眼视力下降。有8年高血压病史,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口干。
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5。0.5%托吡卡胺滴眼剂散瞳查眼底:双眼晶状体周边部有轻度放射状混浊,视网膜动脉管径明显变细,视网膜水肿,有棉绒斑和片状出血。血压165/100mmHg。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诊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3级(双眼)。
辨证: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知柏地黄二至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
处方: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0g,山茱萸5g,山药10g,墨旱莲10g,女贞子10g,桑椹10g。7剂。
服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调情志,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
西药:珍菊降压片,口服,一次1片,一日3次。
二诊(2014年10月22日):头晕目眩减轻。视力右眼0.4,左眼0.5。眼底同前。血压148/90mmHg。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原方。7剂。
三诊~九诊(2014年10月29日~2014年12月9日):先后加丹参10g,枸杞子10g,菊花10g。共服药42剂。双眼视物较前清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口干等症状渐愈。视力右眼0.6,左眼0.8。0.5%托吡卡胺滴眼剂散瞳查眼底:双眼晶状体周边部有轻度放射状混浊,视网膜动脉管径明显变细,视网膜水肿、出血吸收。血压135/85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嘱服杞菊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g,连服2月,以巩固疗效。
按: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则视力下降;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阴不足,骨髓不足,则腰膝酸软;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则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固,阴不制阳,相火妄动,则手足心热,口干;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候。知柏地黄二至汤方中以六味地黄丸填精滋阴补肾,加知母、黄柏降火;合墨旱莲、女贞子、桑椹滋阴补肾,凉血止血。
祛痰化瘀法治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痰瘀郁滞证
左某某,男,65岁,湖南省长沙探矿机械厂,退休干部。于2014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7日。
病史:患者于近一周来双眼视力下降。有12年高血压病史,伴头昏头重,形体肥胖,胸闷纳差,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3。0.5%托吡卡胺滴眼剂散瞳查眼底:双眼晶状体周边部有轻度车轮状混浊,视网膜动脉管径明显变细,右眼视网膜有棉绒斑,左眼视网膜水肿,有棉绒斑和片状出血。血压155/100mmHg。舌质淡红有瘀点,苔白腻,脉滑涩。
诊断: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3级(双眼)。
辨证:痰瘀郁滞证。
治法:祛痰化瘀。
方剂: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半夏10g,天南星3g,茯苓10g,橘红5g,枳壳5g,桃仁10g,红花3g,当归10g,生地黄15g,川芎5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10g,柴胡10g,甘草5g。7剂。
服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调情志,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
西药:吲达帕胺片,口服,一次2.5mg(1片),每日1次。
二诊(2014年12月25日):头昏头重减轻。视力右眼0.5,左眼0.3。眼底同前。血压145/90mmHg。舌质淡红有瘀点,苔白腻,脉滑涩。原方。7剂。
三诊~九诊(2015年1月2日~2015年2月13日):先后加丹参10g,黄芪10g。共服药42剂。双眼视物较前清楚,头昏头重,形体肥胖,胸闷纳差,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状渐轻。视力右眼0.6,左眼0.8。0.5%托吡卡胺滴眼剂散瞳查眼底:双眼晶状体周边部有轻度车轮状混浊,视网膜动脉管径明显变细,视网膜水肿、出血吸收。血压135/80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嘱服杞菊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g,连服2月,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过嗜肥甘,聚湿生痰,郁而化热,痰热互结,上壅目中脉络,则眼内出血、渗出、水肿;湿痰凝聚,阻遏清阳,则头昏头重;痰阻气机,则胸闷纳差;痰瘀互结,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红有瘀点,苔白腻,脉滑涩均为痰瘀郁滞之候。导痰汤方中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使药。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开郁之功,气顺则痰自下降,疾病可愈。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破血行滞且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二方合用,既可化痰,又能散瘀,结合服降压药,故能获良效。